徐瑛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之临床经验
2015-01-22秦佳枫
秦佳枫,徐 瑛
徐瑛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之临床经验
秦佳枫,徐 瑛
介绍徐瑛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及加减用药方法,并举例说明。
冠心病;脾胃论治;徐瑛
徐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师从名老中医张云鹏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年,对多种疾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徐瑛老师擅长辨证论治,并重视顾护脾胃,长于“心胃同治”治疗本病。现将徐瑛老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飧同仁。
1 “心胃同治”冠心病的理论依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本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传统观点认为[1],本病病位在心,其病机基础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而在治疗上主张将“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徐师则认为,饮食失调所导致的脾胃受损亦是导致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今人饮食不节,或喜食肥甘厚味,或偏嗜粗粮等不易消化之品。长此以往,渐致脾胃受损。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生瘀血;脾气虚难以运化水谷精微,易生痰生湿,痹阻血脉亦可发为本病。
同时,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不节,可致脾胃运化不利,气机阻滞,《仁斋直指方论》中指出,“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更加重心脉之瘀阻;同时,若脾胃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阴在上而不降,同样可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而为胸痹[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脾胃功能受损与冠心病(胸痹)的发病具有密切之联系。此时,患者不仅表现为胸闷胸痛之典型冠心病心绞痛之表现,常常同时伴有脘腹胀满疼痛,乏力,肢体困重,嗳气,呃逆,不思饮食,大便溏泄等中焦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亏虚或气机阻滞之症状,此时痰湿、瘀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而脾胃受损、气机失调常为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始作俑者。因此,徐师认为,调理脾胃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脾胃为“后天之本”,诚如黄承昊《折肱漫录》:“脾胃不伤,既有他病,犹可调治。若脾胃伤、饮食少,本根之既摇,杂证蜂起而难为力。……每治他病,切须照顾脾胃”。徐师深谙此理,从脾胃入手调治冠心病,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遣方用药
徐师认为,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除将“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外(药用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莪术等),对于饮食不节、脾胃素虚的患者,应当格外重视顾护脾胃,须促进脾胃运化,调畅中焦之气机,以维持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功能,使心气心血得以正常运行。临证喜用健脾养心之法,使血液充盈,心有所养,神有所主,方选四君子汤、归脾汤等,药用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等补益心脾之气;对于中焦气机阻滞之胸痹伴胃脘胀满乃至疼痛、嗳气、呃逆等,喜用平胃散、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八月札、香附、香橼等以调畅气机。此时,尚可少佐鸡内金、麦芽等健胃消食之品促进脾胃运化,恢复脾胃之正常功能。亦可加入少许辛热温中之品,如炮姜、九香虫等以顾护胃阳。
同时,徐师尊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病要以平为期,临证选药需要掌握度,行气太过易耗气,活血太猛易动血,温燥之品能伤阴。同时,临证选药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互制约,以及各种治疗方法间的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运用补益之法时添加醒脾化湿、调畅气机之品,如藿佩、苍术、厚朴等,使滋补药获得最大的消化吸收;理气亦不忘补益中气,如香砂六君子汤、少佐黄芪等,使脾胃得健,方可使气机调畅。
3 典型案例
病例[1]男,63岁,退休,2014年6月来诊。近2月余,因聚餐较多,常自觉胸闷,心前区疼痛,以饱餐和饮酒后为甚,伴有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大便时溏,纳食少,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细。冠状动脉CT示:右冠状动脉近段软斑块形成,管腔中度狭窄(60%),左前降支、回旋支冠脉严重狭窄(均80%以上);心电图示:ST段改变,T波倒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西医);胸痹(中医)。证属心脾两虚,痰瘀痹阻之证。治以健脾养心,化痰祛瘀。处方:党参9 g,炒白术9 g,茯神6 g,生甘草3 g,酸枣仁9 g,知母9 g,川芎6 g,赤芍9 g,红花9 g,丹参9 g,麦谷芽各9 g,焦六曲9 g,广郁金9 g,预知子9 g,合欢皮9 g。7帖。日1剂,水煎服。服药7日后复诊:精神好转,胸闷、心前区疼痛减,纳食可,大便已成形,夜寐欠安,舌淡苔薄白。前方减焦六曲,加珍珠母30 g,夜交藤15 g。继服7剂。三诊:面色较前红润,偶有胸闷、心前区疼痛,夜能入睡。守方3月,随访至今,病情平稳。2014年12月复查冠脉CT:右冠状动脉管腔轻度狭窄(30%),左前降支冠脉中度狭窄(60%)、回旋支冠脉中度狭窄(50%)。
按:本例患者年老,脾胃素虚,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脾不运化,影响脾胃升降之功能。子病及母,气塞于胸,发为胸痹。故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同时以酸枣仁汤加合欢皮、珍珠母、夜交藤养血安神除烦;另加赤芍、红花、丹参活血通经;谷麦芽、焦六曲健脾消食,促进脾胃运化;广郁金、预知子行气。全方共奏健脾安神,活血养心之功。疗效颇为满意。
病例[2]男,59岁。2014年3月就诊,胸闷反复发作一年余,2013年5月冠脉CT提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软斑块伴管腔中度狭窄(约60%)。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刻下诉时有胸闷不适,胃纳一般,时有胃脘胀满,嗳气,口粘,二便调,夜寐欠安。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西医);胸痹(中医)。证属脾虚湿阻,气滞血瘀。治法:健脾化湿,行气活血。苍白术各15 g,厚朴9 g,青陈皮各9 g,生米仁18 g,藿香9 g,丹参15 g,砂仁3 g,旋复花9 g,香橼10 g,八月札10 g,莪术10 g,红花3 g,夜交藤15 g,鸡内金9 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二诊:胸闷较前减轻,胃脘胀满略好转,舌淡红苔薄腻,脉细。上方加九香虫6 g,续服7剂。三诊:略有胸闷,程度明显减轻,胃脘胀满不显,胃纳尚可,夜寐安。以上方加减出入,服药至今,病情稳定。
按: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使脾胃运化不利,湿浊内生;气机升降失司,气阻中焦,气机阻滞,血行亦不畅,加之湿浊痹阻于心脉,因而发生胸痹。方以平胃散健脾化湿行气;生米仁健脾渗湿;藿香芳香醒脾化湿;并取丹参饮中丹参、砂仁之义以行气化瘀;另加香橼、八月札、青皮调理中焦气机,“使气行则血行”,莪术、红花加强活血化瘀;旋复花降逆以促进脾胃升降功能之恢复;鸡内金促脾胃运化;夜交藤养心安神。全方治疗上始终贯彻“心胃同治”“气血同调”,药证相符,因而疗效显著。
[1] 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2.
[2] 毛桃桃,徐瑛.浅论冠心病的“治气”与“治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9):204-205.
(本文编辑 王雅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徐瑛,E-mail:doc_xuying@hotmail.com
R541 R256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7.040
1672-1349(2015)17-2018-02
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