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玉米种业考察记事(连载一)
2015-01-22佟屏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佟屏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西北地区玉米种业考察记事(连载一)
◇佟屏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21世纪以来,笔者每隔两三年都要去西北玉米制种基地考察,掌握制种形势,探究存在问题,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评价玉米种业的发展。2014年两次应邀参加西北玉米种业考察活动,且行且记,撷英共享。
张掖种业:探索制种土地流转之路
张掖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适宜玉米制种的优越条件,招徕内地69家种子企业入驻,其中包括中种集团公司、北京奥瑞金公司、登海种业等种业上市公司。争夺有限制种基地的暗流凸显,实行土地流转稳定制种基地势在必行。
据甘肃省农业部门资料显示,制种土地流转仍处在探索阶段,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企业直接流转、专业合作社以及制种大户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据《张掖市玉米种子生产企业土地流转意愿调查统计表》显示,张掖市意向性土地流转的企业很多,在调查的21家企业中有13家企业有土地流转意向,但多数处于观望状态,只有北京奥瑞金公司和中种集团公司进行了土地规模流转。
北京奥瑞金公司在临泽县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拉开了河西地区种子企业联姻土地流转的序幕。2012年流转土地800 hm2,2013年流转土地约373.3 hm2,一次性签约10年土地流转合同。中种集团公司于2013年3月通过“反租包干”模式,在甘州区流转土地约447 hm2。流转后土地承包给当地89个制种大户,同时雇佣当地农户从事田间作业,让农民流转土地后依然“有事干、有钱赚”。中种集团公司基地负责人表示:“土地流转一方面是顺应形势,因为现在劳动力越来越少了,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制种,便于加强管理,解决基地不稳定、争抢土地的问题,还保障了制种隔离区和种子质量,减少私留种子、套购种子现象,对基地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发展也有好处。”
但实行土地流转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难题:“土地流转后,实现机械化作业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土地流转不等于就实现了机械化。首先是地块要相对平整、集中、够规模,否则机械进不去;其次是道路、管网、电网配套问题。西北地区浇地是用祁连山雪水,涉及到水渠问题,所以渠系、道路、电网都要配套,才能基本实现机械化。”
中种集团公司在土地流转后为实现机械化作业付出巨大代价。基地负责人说:“从土地平整到渠系配套,人力物力投入非常大。在土地平整过程中,地势高的地方,熟土层必然遭到破坏,这样一来还要进行土壤改良,这又是一笔巨额投入,估算流转需要投入5 000~6 000元/667 m2,而且在土地流转第一年,制种产量是下降的。土壤改良要用3~4年的时间,土地肥力欠缺,减产幅度很大甚至绝产,使企业也遭受很大的损失。”
北京奥瑞金公司基地负责人谈道:“如果流转土地都由企业自己进行平田整地、修建灌溉系统和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每667 m2最少需要投资1万元。制种基地所使用的农业机械和加工设备都是企业的资产,而土地不是,政府应该把政策支持和建设资金投入在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企业应该是标准农田的使用者和维护者。”
“市场变幻不定也是制约制种土地规模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行情好、亩产效益高,会出现企业想流转、农民不愿意流转的情况;市场行情不好,则会变成农民要流转、企业不愿流转的局面。假如企业一次性签订数年流转协议,遇市场行情下滑,农民又不愿下调费用,企业要按协议支付流转费。总之,企业与基地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实现风险共担,给基地农田的规模流转增加了未知难度。所有成本均由企业承担,压力非常大。国家既然鼓励土地流转,那么就要实质性地予以支持,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种子企业遭遇玉米制种基地土地规模流转进退两难的境地。
张掖市政府一位官员表示:“张掖玉米制种面积占全省的70%,年产种量占全省的80%,是甘肃建设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的核心区,在政策和财政扶持、项目投资比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应给予适当倾斜和扶持。一方面,加大对核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投资比例,期盼中央财政投资占到总投资的90%以上。同时,应该推动落实种业专项奖补政策,拿出一部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专项用于种业发展,通过给企业贴息贷款或对农民补贴等形式支持种子企业流转土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四化’种子生产基地。”
黄羊河种业:玉米去雄机械化受到关注
河西走廊东端紧临腾格里沙漠边缘有一座黄羊河农场,这里曾是甘肃省创办的第一家国营机械化农场。改革开放初期,黄羊河农场率先在甘肃农垦实行了家庭承包和场长负责制。2003年,由甘肃黄羊河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对控股的甘肃黄羊河集团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短短几年时间,黄羊河种业玉米制种产业实力已经跃居当地同行前列,注册资本为8 100万元,主营玉米杂交种、油葵杂交种的生产及销售。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创利税2 500万元,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黄羊河种业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了组织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依托黄羊河集团“大产业、大条田、大农机、大流转、水肥一体化”优势,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标准,从国外引进撒肥机、动力驱动耙、四膜八行机械播种机、自走式玉米去雄机、联合收割机等。2013年,黄羊河种业率先在河西地区实现玉米制种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防病虫、统一收获的“四统一”规模化生产,采取深松耕、起垄铺膜、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械去雄、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全程机械化先进技术,建设玉米制种基地约3 300 hm2。拥有现代化的种子加工中心、果穗干燥系统、籽粒干燥系统、精选分装加工流水线、水泥硬化晒场等设施。
玉米机械去雄和收获籽粒是玉米制种保质增效最重要的环节。黄羊河种业引进先进的海吉204玉米去雄机,实现玉米机械去雄,对玉米制种业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
黄羊河种业引进两台玉米去雄机,一台为切片式去雄机,一台为橡胶轮式去雄机。机械去雄时首先采用切片式去雄机切一遍,2~3 d后,玉米雄穗长出5~10 cm,再用橡胶轮式去雄机抽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去雄合格率,获得满意的质量效果。
玉米去雄机械作业的优点:①节本增效。每台去雄机的作业效率为23.3~26.7 hm2/季,相当于使用175~200个劳动力;人工去雄(第一遍)费用为40元/667 m2,机械去雄费用10元/667 m2,可节省30元/667 m2。黄羊河建成约3 300 hm2标准化制种基地,全部采用机械化去雄,可节省费用150万元。②不误农时。人工去雄遇到雨季无法进地作业,会错过最佳的去雄时机,影响制种质量。使用玉米去雄机进行去雄作业,配有先进的高强度9000系列红外线光电管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在夜间及雨天也可照常进行作业,保证在最佳的去雄时期完成母本去雄,获得高质量的玉米种子。③技术先进。制种玉米机械去雄技术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了玉米制种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玉米“花检”季节,有很多科研人员和种业同行慕名到黄羊河种业参观,对玉米机械去雄质量和保证种子纯度啧啧称赞。但黄羊河农场基本上还是集体经营,土地连片,又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当地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农业发达国家,玉米制种全程(包括去雄)机械化已经普及,而在河西地区,玉米制种基本上是以个体农户为主,土地分散经营,玉米去雄以及追肥、灌水、喷药、收获等管理环节全靠人工完成,整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而民营种业对玉米制种机械化巨额投入既感力不从心,又有后顾之忧。黄羊河种业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模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但“黄羊河模式”短时期尚难复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