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其研究进展

2015-01-22生书萌霍清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脉络血瘀颈动脉

生书萌,霍清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心脑血管病。其特点是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增殖,动脉中层蜕变和钙化等因素促使动脉斑块形成、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继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1]。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特征,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的窗口[2]。

中医学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名。《明医杂著》云:“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无停”,说明古代医家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了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其生理特性与现代医学中的血管较为相似,且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中医学理论,CAS多见于中医“瘀血”“痰浊”的范畴。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十分复杂,目前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趋于统一,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不足、年老体衰、外邪侵袭等密切相关。

1.1.1 饮食不节 《儒门事亲·酒食所伤》载:“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醉心”。饮食不节,恣食膏粱肥甘,辛辣炙煿,或过饥过饱,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湿困中焦,胃失受纳,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水湿津液停滞,反成痰浊聚集体内,痰阻脉络,壅阻血脉,血脉气血运行不畅,致气滞血瘀,壅积脉道,浸淫脉络,着而不去,日久渐成粥样斑块。

1.1.2 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七情内伤,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忧思伤脾,脾虚失运,津液不得输布,聚而成痰;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损伤脉络,炼津成痰,灼血成瘀;思虑伤心,心气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心气虚则气血运行无力,以致成痰成瘀;惊恐伤肾气,肾虚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诸脏阳虚,无力宣散痰湿,痰湿痹阻脉络,又可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癖滞。最终痰、瘀与脉络相搏结,渐成斑块。

1.1.3 先天不足与年老体衰 《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脉管……必停留而瘀”。先天赋禀不足,脉络虚弱,易受外邪侵袭,以致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化湿成痰,气滞血瘀,痰、瘀、外邪与脉络相搏结,久则成为病。年老五脏虚损,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代谢失司等因素,以致痰浊中阻,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胶着于脉,久留不去,壅阻脉道,继发此病。

1.1.4 外邪侵袭 《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虚弱,风、寒、湿等外邪乘虚直入,浸淫脉络,脉络受损,津液气血运行失常而成痰成瘀,邪毒、痰、瘀与脉络相搏结,产生结块,促发本病。

1.2 病机 本病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其主要病机可归纳为虚-痰-瘀-毒[3,4],五脏之虚,加之痰浊、血瘀、毒邪等实邪所致本虚标实之证。

1.2.1 脏腑虚损 心主血脉。功能失调,血脉不充,心脉失养而致心虚,心虚则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脉络而成标实之状。脾主运化。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痰浊”证候,与水液运化输布是否正常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肝气衰弱,肝条达舒畅无力,气机易郁滞失疏,气滞则血瘀;同时肝气可横逆脾胃,脾胃升降功能受限制,水津湿气不布,聚而化痰。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肝、脾等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5]。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脉失于温煦,痰湿内聚,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心脉失养,痰浊痹阻心脉,久则瘀滞脉道而产生斑块。

1.2.2 痰凝血脉 《医学正传》说:“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五脏功能失调,水谷难以化生精微,聚而为痰,渗入血脉,凝为痰浊[6]。现代研究认为血中之“痰浊”的病理实质多反映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而高血脂和高凝状态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进一步表明了痰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

1.2.3 瘀血阻络 “瘀”是气血运行失常的基本病理改变。瘀滞内结、血液离经、血液污秽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阻络,损伤脉络,脉道狭窄最终可导致疾病的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凝症、高脂血症、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等都与中医“血瘀”病理呈一致性变化[7,8]。

1.2.4 痰瘀互结,壅阻脉络 津血同源,痰瘀可相互渗透转化[9]。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痰瘀的这种同源关系也决定了痰浊、瘀血不仅可以单独致病,还可二者相互衍生,痰瘀互结,着于血脉以致病[10]。

1.2.5 毒邪致病 可因毒而成痰成瘀,亦可由痰瘀化毒,毒、痰、瘀三者相互促生,形成恶性循环。毒邪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是本病迁延不愈、变证丛生的关键因素[11]。痰瘀为“常”,毒为“变”,因痰瘀化毒、因毒致变是导致斑块不稳定进而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12]。

在机体脏腑虚损、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利的基础上,加之痰、瘀、毒的相互作用,终致疾病的发生。

2 中医药对CAS的治疗进展

2.1 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对CAS的治疗 近年来发现不少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可从不同角度达到调脂,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抑制平滑肌异常增生,抗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从而达到抗CAS的作用。研究表明[13-15],丹参酮ⅡA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并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川芎嗪可抑制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大黄提取物大黄素、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内酯醇、灯盏花素均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改善血管的重塑功能;银杏叶片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助于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2.2 中医对CAS的辨证论治 本病归为以下几个证型:血瘀证、痰浊内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毒邪内蕴证。治疗上多采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以治其本,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食化痰、通脉化浊、清热解毒治其标。

2.2.1 血瘀证 张林等[16]观察大黄蛰虫丸对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发现大黄蛰虫丸通过降低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升高血清一氧化氮,保护内皮功能,发挥抗AS的作用。董会文等[17]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褪作用,结果表明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疗效。

2.2.2 痰浊内阻证 刘仁人[18]对35例痰湿型颈动脉硬化患者予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结果: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及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及临床证候积分明显降低,说明该方对缩小颈动脉斑块、调整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有较好的作用。

2.2.3 痰瘀互结证 李孝次[19]将 C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涤痰逐瘀汤,治疗组头晕、头痛、耳鸣、肢麻症状积分及斑块数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同期。王志强等[20]以化痰通络汤合并常规西药治疗CAS,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ET均有所改善。

2.2.4 肝肾亏虚证 顾耘等[21]认为本病以肾精亏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治疗当补益肾精兼化痰祛瘀,立方软脉煎(熟地黄、何首乌、黄芪等)。经实验研究表明该方可以缩小CIMT、斑块面积,改善临床症状。许应改等[22]通过滋阴补肾法用六味地黄丸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六味地黄丸具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2.2.5 毒邪内蕴证 在CAS从毒论治探讨中,多采用解毒、排毒、抗毒的方法。毛莉娜[23]用三黄泻心汤和二陈汤加减化裁为治疗组,常规西药加氟伐他汀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降低CRP水平优于氟伐他汀组。屈静等[24]将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基础治疗)和治疗组(西医基础治疗+葛根芩连汤加减方),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加减方结合基础西药治疗CAS火热证具有良好疗效。

3 结 语

中医药治疗CAS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在逆转CAS和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的优势。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中医传统理论与西医辨病相结合逐步的诊断方法,建立统一分型标准,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为中医治疗AS提供可信、有效的证据。

[1] 林聪,吴晓球,邓可.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6):975-977.

[2] Sonia SA,Salin Y,Vladmir V,etal.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atherosclerosi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Canada:The Study of Health Assessment and Risk in Ethenic groups(SHARE)[J].Lancet,2000,356(9226):279-284.

[3] 张艳.杨关林.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13.

[4] 赵步长,伍勤.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浅析[J].光明中医,2012,27(12):2518-2522.

[5] 朱红俊,陆曙.动脉粥样硬化之热浊肾虚病机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60-1462.

[6] 黄建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3):58-60.

[7] 陈可冀,马晓昌.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0(7):487.

[8] 陈可冀,史载祥.实用瘀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

[9] 张哲,杨关林,陈民,等.小议浊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70-372.

[10] 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与血瘀证主成分的相关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3(15):135-137.

[11] 张京春,陈可冀.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4):366-368.

[12] 徐浩.活血解毒中药抗炎及稳定易损斑块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393-394.

[13] 王鹏,赵启韬,郭庆梅,等.丹参活性成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184-186.

[14] 白洪波,曲悦君,许继德,等.川芎嗪抑制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667.

[15] 王丽萍,刘春喜.银杏叶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702-1703.

[16] 张林,李大勇.大黄蛰虫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NO和ET-1表达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4):27-28.

[17] 董会文,刘爱军,韩召展.通心络胶囊对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8(5):732-733.

[18] 刘仁人.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痰湿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28-29.

[19] 李孝次.涤痰逐瘀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9(9):1059-1061.

[20] 王志强,张学平,张怀印,等.化痰通络法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105-106.

[21] 顾耘,潘露茜,陈家,等.软脉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述评[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3):12-14.

[22] 许应改,陈晓利,叶安玉.滋阴补肾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9):190-191.

[23] 毛莉娜.清热解毒法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7.

[24] 屈静,丁元庆.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9):606-607.

猜你喜欢

脉络血瘀颈动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话说血瘀证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