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甲基甲酰胺作业工人肝胆脾肾B超影像学改变

2015-01-22赵娴靓赵允武

浙江实用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二甲基甲酰胺肝胆脾脏

赵娴靓,赵允武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2.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 杭州310013)

二甲基甲酰胺作业工人肝胆脾肾B超影像学改变

赵娴靓1,赵允武2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2.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 杭州310013)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mamide,DMF)作业工人肝胆脾肾B超影像学改变。方法选择DMF接触组(接触组)和无DMF接触组(对照组)各160例,使用Apogee 3500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320例工人行肝胆脾肾B超检查。结果肝脏病变主要包括肝脏轻度肿大7例,肝回声增粗13例,肝脂肪肝样变11例,肝囊肿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肝血管瘤2例。胆囊病变主要包括胆囊结石3例,胆囊息肉1例。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脾肿大3例,脾钙化2例。肾脏病变包括肾囊肿2例、肾结石4例、肾结晶2例。两组肝胆脾肾B超检查比较,接触组肝脏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胆囊、脾脏和肾脏的病变检出率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F对作业工人肝脏的损害较大,主要包括肝脏轻度肿大、肝内回声增粗、脂肪肝样变。

二甲基甲酰胺;腹部B超;肝脏损害

N,N-二甲基甲酰胺,简称“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mamide,DMF)”,是一种无色透明的低毒类有机溶剂,被广泛应用于皮革制造、有机合成、纤维、染料等多个行业。长期低浓度接触DMF相关物质会引起诸多系统的损害,以肝脏为主要的靶器官[1]。本文选择某人造革企业不同岗位的160例DMF接触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肝、胆、脾、肾行腹部B超检查,探讨DMF对作业人员的危害,并提出防治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接触组选择2014年5月某人造革企业组织的职业健康体检中接触DMF工人共160例,其中男132例,女28例;年龄18~51岁,平均 (31.7±8.3)岁;接触时间3个月~10年,平均(3.1±2.9)年;对照组选择2014年6月同一地区某服装厂的普通健康体检工人160例 (排除接触DMF物质以及接触其它物质并会引起肝胆胰脾肾功能等受损的对象),其中男130例,女30例,年龄20~50岁,平均(32.7±5.7)岁;工龄6个月~10年,平均(3.8±3.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工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所有观察对象均无肝胆脾肾疾病史,近期均未服用对肝胆脾肾等脏器有损害的药物。

1.2方法 使用Apogee 3500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凸阵探头。受检者空腹8小时以上,患者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扫查手法分别行纵向、横向及斜向肋下、肋间扫查,扫查肝脏、胆囊、脾脏及肾脏,观察肝实质、肝内管壁的回声情况;右侧卧位,探测脾脏,测量脾脏厚度等。重点观察肝脏声像图。肝胆脾肾病变的B超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医学超声影像学》[2]。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肝脏病变中,肝肿轻度肿大7例,B超表现为肝右叶最大斜径大于14cm;肝回声增粗13例,B超主要表现为肝内散在的、分布不均的点状或带状回声增粗;肝脂肪肝样变11例,B超主要表现为肝内回声弥漫性增强、细密但肝区深部未见回声衰减,肝内的血管及其分支都清晰可见,走向规则,彩色多普勒显示肝内血流信号正常;肝囊肿3例,B

超表现为肝内出现圆形无回声区,包膜光整菲薄呈高回声,侧壁回声失落,后方回声增强;肝内胆管结石2例,B超表现为肝内出现点状或团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强回声沿肝内胆管分布,周围可见细窄无回声区包绕,结石近端的肝内胆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且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肝血管瘤2例,B超表现为肝内类圆形高回声区,其内部回声均匀、致密、呈筛孔状。胆囊病变中,胆囊结石3例,B超表现为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团状强回声,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强回声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囊息肉1例,B超表现为胆囊壁上见乳头状或桑葚样结节向胆囊腔内凸起,有蒂与囊壁相连,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脾脏病变中,脾肿大3例,B超表现为脾厚径>4cm;脾钙化2例,B超表现为脾脏内出现强回声光斑。肾脏病变包括肾囊肿2例,B超表现为圆形无回声区,囊壁光滑,侧方阴影,后方回声强化;肾结石4例,B超表现为肾内团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肾结晶2例,B超表现为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光滑,肾实质回声光点均匀,双肾或一侧肾肾盏或肾盂范围内或肾窦边缘,可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强回声小光点或光团(<4mm),后方伴弱声影或不伴声影。两组肝胆脾肾B超检查比较,接触组肝脏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胆囊、脾脏和肾脏的病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详见表1。

3 讨论

DMF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毒物经各种途径吸收后,主要经肝内微粒体混合成氧化酶进行脱甲基化作用,脱去一个甲基的代谢产物为一甲基甲酰胺(NMF)和甲酰胺,而NMF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产物异氰酸甲酯,可与蛋白质、DNA和RNA等细胞大分子的亲和中心共价结合,造成肝肾损害[3]。赵金垣[4]认为,不同的毒物引起肝损害的病理类型不同(肝毒型、脂肪肝型、肝内胆汁淤积型、肝血管病变型、肝硬化型、肝肿瘤型),而国内外动物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已证明DMF系亲肝毒物,可引起肝实质细胞损害、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细胞坏死[5-6],另外,DMF也能引起中枢神经、胃损害,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本文发现接触组肝脏改变的病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包括肝脏轻度肿大、肝内回声增粗、脂肪肝样变,而胆囊、肾脏和脾脏的改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由于本文样本量不大且仅只限于一家企业,故有待结合DMF剂量效应关系作进一步研究。

[1] 夏玉婷.二甲基甲酰胺毒性的研究进展.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28(9):842

[2] 姜玉新,王志刚.医学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9

[3] 李德鸿,江朝强,王祖兵,等.职业健康监护指南.北京: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249

[4] 赵金垣.临床职业病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82

[5] 黄志鹏,郭如意,苏智军.二甲基甲酰胺致中毒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进展.肝脏,2012,17(2):134

[6]Luo JC,Cheng TJ,Kuo HW,et al.Abnormal liver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dimethylformamide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olymorphisms.Biomarkers,2005,10(6):464

猜你喜欢

二甲基甲酰胺肝胆脾脏
采用二甲基甲酰胺(70℃溶解法)测定棉/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液相色谱法测定二甲基甲酰胺标准曲线及峰面积随浓度变化之规律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气相色谱法测定泊马度胺原料药中N,N—二甲基甲酰胺、乙酸等残留溶剂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纺织品中残留DMF与DMAC检测方法研究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