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调查
2015-01-22刘秀华徐菲菲杨清风刘晓慧郭渝成
刘秀华,徐菲菲,崔 红,刘 蜜,冯 杰,杨清风,刘晓慧,郭渝成
·临床研究·
汶川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调查
刘秀华,徐菲菲,崔 红,刘 蜜,冯 杰,杨清风,刘晓慧,郭渝成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状况,为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17 132名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应激相关量表调查。结果 ①汶川地震救援人员PTSD的发生率高于常模,震后2年救援人员PTSD发病率下降;②救援人员震后PTSD早期症状突出表现为再体验,后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回避或麻木和警觉性增高的症状。结论 PTSD影响救援人员心理健康,需及时进行有效的团体和个体心理干预。
创伤后应激障碍;汶川地震;救援人员
2008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十几万人参与了救援,惨烈的灾难现场、超强度工作及恶劣的生活环境、连续的睡眠剥夺,使救援人员生理和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TSD是在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且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和回避等症状[1],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保证救灾任务完成,并在救援任务结束后尽快消除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减少PTSD的发生,课题组在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的支持下,于2008年6月—2012年12月对救援人员进行了PTSD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共计调查17 132名救援人员,其中不同体系单位的救援人员A 16 566名(收回有效问卷数16 237份,回收率为98.01%),救援人员B 566名(有效问卷551份,回收率为97.35%),年龄(21.7± 3.1)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救援时间、不同组别采用心理应激调查工具进行分析。
1.2.1 自编社会人口学调查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级、婚姻、家庭背景、是否独生子女、文化程度及执行任务种类(处理遗体和现场搜救任务)、创伤经历时间、有无受伤等。
1.2.2 临床症状测量量表
1.2.2.1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包括10个因子、90个项目,本研究抽取其中的抑郁、焦虑和躯体化3个因子[2]。
1.2.2.2 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20个项目构成,抑郁严重度指数范围为0.25~1.00,0.50以下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度抑郁,0.60~0.69为中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3]。
1.2.2.3 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2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分4个等级,49分以下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4]。
1.2.2.4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由3个分因子共17个条目构成,5级记分。本研究参照我国学者建议将评估分数设在38分,高于该分数提示个体可能患有PTSD[5]。
1.2.2.5 创伤后应激诊断量表 创伤后应激诊断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agnostic scale,PTSDS)以总分小于10分为轻度,11~20分为中度,21~35分为中-重度,总分大于36分为重度[6]。
1.2.2.6 心理应激自评问卷 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ychological stress self-evaluation test,PSET)包括10个条目,各条目进行1~3级评定,得分之和为PSET问卷的原始分数,再据公式转换为标准分数T。T≥70说明心理应激程度较高[7]。
1.2.2.7 心理健康自评问卷 地震暴露初期个体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SRQ)包括抑郁、焦虑、睡眠、食欲和躯体症状等[8]。
1.2.3 其他量表
1.2.3.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由19个项目、7个成分构成,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好,>7分为睡眠质量差[9]。
1.2.3.2 睡眠自适应量表 睡眠自适应量表(sleep self-adaptation scale,SSAS)由6个因子构成。问卷采用5级记分,评价指标为总平均分与因子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自适应能力越强[10]。
1.2.3.3 灾后个体认知特征调查问卷 灾后个体认知特征调查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ognitions inventory,PTCI)主要反映个体在执行任务6个月后的情绪情感反映及对地震认知评价等[8]。
1.2.3.4 戴维森创伤量表 戴维森创伤量表(Davidson trauma scal,DTS)由17个项目组成,用于诊断和评估PTSD症状严重和治疗效果的自评量表。
1.3 质量控制 参与调研人员由测验主试和记录员组成,测验主试由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精神科和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以上医生担任,记录员由精神科和临床心理科本科实习生或研究生担任。调查开始前对有关人员分别进行调查与记录标准培训,标准一致性检验κ值在0.76以上。评估时,评估员首先向被试者进行自我介绍,并进行关怀性交流,在获取被试者知情同意、取得配合后,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答卷当场收回。调查中,由专门的质量监控员定期抽样检验,保证调查经过的可靠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发生人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Continuity Correction-χ2检验,并进行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量表和问卷 对196名救援人员救援初期心理应激的调查结果显示,救援后1~2、3~5、6~10 d心理应激检出率分别为76.8%、34.0%和14.7%,主要的应激反应包括担心地震厄运会落在自己和亲友头上(48.4%)、认为自己没能够更有效地救人感到内疚自责(64.2%)、闪回症状(54.2%)。救援后11 d,对486名救援人员B的调查结果显示,持续救援组PSET的10个条目组分≥70(心理应激程度较高)者为6.2%,明显高于救援返回组(2.5%);2组得分均升高的条目为警觉性增高,分别为66.5%(持续救援组)和82.5%(救援返回组);另外,救援返回组有95.0%感到身心疲惫、72.5%有灾难闪回症状、66.0%存在睡眠不好。灾后1个月时126名救援人员急性应激障碍检出率为13.4%,主要症状包括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56.3%)、噩梦(53.2%)、创伤事件场景的重现(50.8%)、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54.8%)、兴趣下降(42.5%)、睡眠障碍(38.1%)。
对82名地震救灾人员、8名记者和12名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的调查结果显示,72.5%的救援人员在1~3周时闯入性回忆、食欲减退和恐惧症状消失,在救援的65 d时闯入性回忆、回避、抑郁情绪、恐惧、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分别为32.35% (33/102)、31.37%(32/102)、29.41%(30/102)、29.41%(30/102)、20.58%(21/102)、20.58%(21/ 102),第65天时仍有12.7%救援人员存在闯入性回忆的症状,64.7%的救援人员仍存在悲伤情绪、回避和睡眠质量差等症状。震后65 d,对122名(收回有效问卷者107)救援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救援人员PTSDS(6.03±5.10)分,PTSD轻症者占84.1% (90/107)、中-重度者占15.9%(17/107),主要症状(均为轻度)包括闯入性回忆(36.4%)、回避(29.9%)、过度警觉(29.9%)、焦躁不安或易怒(37.4%)、睡眠质量差(43.9%)、难以集中注意力(45.8%)、对重要活动兴趣下降(32.7%);其中,63%的救援人员症状于1个月内消失,15%的救援人员症状持续1~3个月,22%的救援人员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采用PSQI、SSAS对震后65 d运送遗体的高原救援运输人员(男性122名,任务组)和震后102 d休整的救援人员(男性2 000名,任务后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差者分别为72%和30%,救援人员睡眠自适应水平2.74分。
2.2 救援后不同时间 救援后3、12、18个月对救援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PCL-C总分≥38分(患有PTSD)的比率分别为23.80%(调查105名)、14.86% (调查74名)和3.27%(调查183名)。其中,PTSD的三大核心症状——创伤再体验、回避或麻木、警觉性增高呈现随时间延长而减轻的趋势,如在3、12、18个月时,创伤再体验症状中关键条目“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的检出率分别为64.76%、56.76%、22.87%(χ2=42.455,P=0.000);回避或麻木症状关键条目“避免有关此次创伤的想法或感觉”的检出率分别为48.57%、48.64%、13.11%(χ2=53.604,P=0.000);警觉性增高症状中关键条目“难以入睡或睡眠很浅”的检出率分别为48.57%、36.48%、16.94% (χ2=33.519,P=0.000)。
在对航空救援人员的调查中发现,救援后3个月时PCL-C测评得分大于38分的检出率(1.02%)明显低于救援后6个月(4.30%);回避或麻木(5.47± 1.38)分、警觉性增高(5.95±2.00)分症状检出率3个月时均低于6个月时[(8.74±2.98)分和(7.35± 2.92分,P<0.001];创伤体验重现症状检出率(7.68± 1.79)分高于6个月时(6.76±2.28)分(P<0.001)。
2.2.1 震后6个月 对1 590名男性救援人员依据PCL-C分数分为PTSD组(69名)和非PTSD组(1 521名),进一步采用地震暴露初期SRQ和PTCI的调查结果显示,PTSD组SRQ(10.75±3.75)分和PTCI (104.72±29.13)分明显高于非PTSD组救援人员[(3.29±3.31)分和(55.94±20.16)分,P<0.001],PTSD组持续警觉性增高症状(89.00%)出现频率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救援人员PTSD患病率为4%左右,PTSD患者SDS(60.54±8.26)分和SAS (54.75±12.94)分显著高于非PTSD男性救援人员[(45.15±9.99)分和(38.19±7.25)分]。而采用DTS调查1 125名(有效问卷1 056名)救援人员调查结果显示,震后6个月DTS≥40分的PTSD患病率为6.53%(69例),其中65例同时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有关PTSD的诊断标准。而对参与一线救援的1 024名院校学员和169名留守学员的调查结果显示,震后6个月前者PCL-C总分≥38分者占2.05%(21/1 024),SDS阳性率为13.67% (140/1 024),明显高于留守学员的0和4.14%(P均<0.05);SAS总分≥50分者为2.54%(26/1 024),高于留守学员的1.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调查1 024名救援人员并连续随访其中470名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个月和2年时PTSD检出率分别为3.42%和2.13%;而在6个月时被诊断为PTSD者有56.25%2年时仍未痊愈,占2年PTSD患者的90.00%。
2.2.2 震后1年 对1 176名男性救援人员调查结果显示,PTSD检出率为3.45%,其中较突出症状为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1.90±0.98)分、注意力集中困难(1.67±0.95)分、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1.66± 0.62)分和容易被激惹或发怒(1.61±0.94)分。
对241名男性救援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救援人员特质焦虑为(37.57±4.06)分,状态焦虑为(44.24± 5.03)分。状态焦虑与应对方式中幻想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退避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特质焦虑与应对方式中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总分、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对救援人员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为特质焦虑、退避因子、幻想因子。
2.2.3 震后1.5年 对183名航空救援人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PTSD发生率(PCL-C总分≥38分)为3.28%,其中有24.60%的人想起创伤事件心理非常痛苦、17.49%的救援人员出现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16.39%的救援人员注意力很难集中、13.66%的救援人员对将来没有远大的设想、11.48%的救援人员容易被突然的声音或动作惊吓。
3 讨论
PTSD是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且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①病理性再体验(reexperience),即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②回避(avoidance),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均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③警觉性增高(arousal),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易激惹或易发怒等[1]。本研究显示,汶川地震救援人员来自多个体系单位,以男性为主,救援人员睡眠自适应水平(2.74分)低于理论中点分[11]。救援后3~6个月时PTSD检出率呈现升高趋势,救援人员创伤体验重现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解;而回避或麻木、警觉性增高症状出现加重趋势[12],12、18个月时呈减轻趋势。6个月后以PCL-C调查,PTSD检出率为4%左右,患病率显著低于其他人群[13];而使用DTS调查分析PTSD患病率为6.53%。震后1年救援人员PTSD患病率为3.45%高于和平时期PTSD横断面调查(0.486%)[14],震后1.5年,航空救援人员PTSD发生率为3.28%,提示救援人员在短期内出现多项PTSD症状、1年后PTSD患病率明显降低[15]。上述调查结果不完全一致的原因,可能与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不同体系单位)、调查方法(调查工具)、调查对象救援任务性质等不同有关。国内外对于PTSD患病率的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和非专业救援人员之间有差异。“9·11事件”后2~3年美国的一项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参与“9·11事件”救援人员PTSD总患病率为12.4%,其中警察的患病率(6.2%)明显低于其他救援人员[16]。美国一项对于空难救援医务人员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救援后6、12、18个月 PTSD患病率分别为7.5%、12.1%和7.3%[17]。Guo等[18]对1999年台湾高雄地震252名救援人员的研究显示,167名专业救援人员PTSD发生率为19.8%,而85名非专业志愿者发生率为31.8%,表明尽管灾难救援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影响小于非专业的志愿人员,但仍然会产生精神健康问题。1999年土耳其地震后参加救援的人员与未参与救援的人员比较,救援人员存在明显的侵入症状、回避症状与高度警觉症状[19]。1999年我国烟台海难1个月后参与援救人员PTSD检出率为17.95%[20]。
分析汶川地震救援人员PTSD症状特点可以看出,早期普遍出现闯入性回忆、回避和恐惧症状,多数在1~3周内消失;地震爆发后1.5~2.5个月,仍有12.7%救援人员存在闯入性回忆的症状,64.7%的救援人员存在悲伤情绪、回避和睡眠差等症状。救灾人员PTSD患者在地震发生6个月后仍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震后1年救援人员较突出症状依次为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注意力集中困难、反复闯入性痛苦回忆、容易被激惹或发怒,最突出的症状为“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特质焦虑评分低于国内常模、状态焦虑评分高于国内常模,提示救援人员焦虑状态受特质焦虑、应对方式所影响[21];而地震后1.5年救援人员PTSD发生率仍然高于平时水平(0.49%)[22]。救援人员震后早期症状突出表现为闯入性回忆,后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回避或麻木、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汶川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执行救援任务的种类与次数以及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其中,年龄小者应激反应水平高;年长者生理、心理成熟度相对年龄小者要高,故应激反应轻[23]。多次执行不同任务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仅执行1次任务救援人员;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神经质、家庭受损、救灾中受伤、接触死难者遗体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22]。参与地震救援人员B的PTSD检出率低,可能与其某些人格特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关[24];另外,救援人员心理应激反应与领导支持、应对方式、士气、自我效能控制感、相互支持、晋升动机、任务认知、岗位价值感、单位归属感均呈负相关;救援人员心理弹性与文化程度、内外向和积极应对有显著的正相关,与SCL-90及神经质有显著负相关[25]。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救援人员PT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平时和一般人群平时的状况,表明汶川地震作为重大应激事件,给救援人员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震后2年随访发现救援人员总体PTSD发病率下降,但已经确诊为PTSD者缓解率很低。深入分析影响发病率和转归的危险因素,发现PTSD严重影响救援人员心理健康,应制定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与康复方案,尤其要特别关注救援中曾经受伤,曾经从事过高负荷、强烈心理刺激任务,有明显急性应激反应、焦虑、抑郁障碍者,他们中有较大风险在救援后发生PTSD[24]。早期、及时有效的团体和个体心理干预,良好的社会支持,将有效预防或降低PTSD的发生率。
[1]Kessler RC.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the burden to the individual and to society[J].J Clin Psychiatry,2000,61 Suppl 5:4-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7-131.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94-197.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35-238.
[5]Dobie DJ,Kivlahan DR,Maynard C,et al.Screening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female Veteran′s Affairs patients:validation of the PTSD checklist[J].Gen Hosp Psychiatry,2002,24(6):367-374.
[6]McCarthy S.Post-traumatic stress diagnostic scale(PDS) [J].Occup Med(Lond),2008,58(5):379.
[7]李权超,何英强,申国祥,等.我军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的编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21(4):256-258.
[8]齐建林,段丽娜,郭琳,等.汶川地震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16-1318.
[9]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10]崔红,胡军生.军人睡眠自适应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31-34.
[11]贾艳艳,牛晟,杨君,等.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睡眠质量与睡眠自适应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3):2552-2556.
[12]齐建林,郭琳,周晓梅,等.汶川地震后3个月和6个月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670-672.
[13]董燕,齐建林,杨征,等.四川汶川地震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情况调查[J].人民军医,2010,53(11): 825-827.
[14]王焕林,崔庶,陈继军,等.中国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 69-72.
[15]张佳佳,冯国君,郭禹,等.某部队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追踪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21):2326-2328.
[16]Perrin MA,DiGrande L,Wheeler K,et al.Differences in PTSD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mong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rescue and recovery workers[J].Am J Psychiatry,2007,164(9):1385-1394.
[17]Epstein RS,Fullerton CS,Ursano RJ.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following an air disaster:a prospective study[J]. Am J Psychiatry,1998,155(7):934-938.
[18]Guo YJ,Chen CH,Lu ML,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rescuers involved in an earthquake in Taiwan[J].Psychiatry Res,2004,127(1/2):35-41.
[19]Cetin M,Kose S,Ebrinc S,et al.Identificat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rescue workers in the Marmara,Turkey,earthquake[J].J Trauma Stress,2005,18(5):485-489.
[20]惠武利,施旺红,徐德忠,等.烟台海难援救军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148-149.
[21]张月平,朱霞,苗丹民,等.汶川地震救援人员一年后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 (7A):972-975.
[22]朱海涛,张佳佳,李敏,等.汶川地震后1.5年空降兵救援部队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7):627-630.
[23]胡光涛,李学成,王国威,等.赴北川抗震救灾某部官兵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5):1491-1494.
[24]李敏,李培培,张丽丽,等.汶川地震救援武警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3):196-198.
[25]张佳佳,韩爱华,李敏,等.救援军人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53-55.
Investiga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rescue servicemen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LIU Xiuhua1,XU Feifei1,CUI Hong2,LIU Mi1,FENG Jie2,YANG Qingfeng2,LIU Xiaohui2,GUO Yucheng1,2
(1.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2.Division of Medical Psychology,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Objective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stress by investigating incid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in rescue servicemen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Methods Myriad seventeen thousand one hundred and thirty-two rescue servicemen that were chosen by 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s of mental stress.Results ①The incidence of PTSD in rescue servicemen is higher than that from norms and decreased in 2 years after rescue.②Early symptom of PTSD is re-experience,and late symptoms of PTSD includepsychological distress,avoidance reaction,andarousal.Conclusion PTSD affects mental health of rescue servicemen.It need timely group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Wenchuan earthquake;Rescue servicemen
R749.7+2;R12
B
2095-3097(2015)02-0069-05
10.3969/j.issn.2095-3097.2015.02.002
2014-12-24 本文编辑:徐海琴)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108B01)
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刘秀华,徐菲菲,刘 蜜,郭渝成),医学心理科(崔 红,冯 杰,杨清风,刘晓慧,郭渝成)
郭渝成,E-mail:guoyucheng7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