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1-22张鸿志,孟祥国,于绍亮
【摘 要】目的:探讨颞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01/201406收治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21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时接受CT、MRI检查均明确确诊,均对患者实施颞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探讨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患者18例,占总人数的85.71%,肿瘤近全切除2例,占9.52%,肿瘤大部分切除1例,占4.76%,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颅脑损伤患者4例,肢体轻瘫患者1例;对患者随访6个月,1例全切除患者复发.结论:颞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具有操作简单和创伤小的特点,便于掌握,特别适用于中上斜坡脑膜瘤手术,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94(2015)0408102
收稿日期:20150216;
接受日期:20150302
作者简介:张鸿志.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颅内肿瘤的临床诊治.Tel:04765671803 Email:1345590166@qq.com
0 引言
岩斜区脑膜瘤一般指起源于斜坡上2/3,起于岩骨斜坡连接处和三叉神经内侧的脑膜瘤 [1].肿瘤所处位置较深,和重要脑干组织比邻,暴露困难,实施手术切除也比较困难,对于岩斜区患者的治疗,一直都是神经外科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为探讨颞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 [2]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1例老年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患者颞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01/201406收治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2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2例;患者年龄37~65(平均42.2± 3.2)岁;病程6个月~7.6年(平均36.2±2.3个月).
1.2 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患者18例,面部疼痛和面部麻木16例,复视4例,听力减退或耳鸣4例,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5例,视力下降4例,后足颅脑神经麻痹2例.
1.3 影像学检查 21例患者在实施手术之前均行头颅CT检查和MRI检查,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不同程度瘤内钙化患者12例,岩尖部骨质破坏患者9例.MRI结果显示,小型肿瘤患者1例(肿瘤直径小于1.0 cm),中型肿瘤患者1例(肿瘤直径在1~2.4 cm),大型肿瘤患者14例(肿瘤直径在2.5~4.4 cm),巨大型肿瘤患者5例(肿瘤直径大于4.5 cm).
1.4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将肩部垫高,将头部对侧倾斜45度,采用颞枕马蹄形切口,将皮瓣外翻,将肌瓣蒂显露,在颧弓处将其往下翻.在颞骨颧突处,实施前下骨孔钻孔,在横窦角上方实施后下骨孔钻孔,并在铣开骨瓣时用磨钻将骨外板磨除,并将骨瓣撬起,避免损伤到硬膜和横窦 [3].将硬膜瓣向颅底方向外翻,沿着岩骨嵴方向进入小脑幕并找到游离缘,将环池打开,释放脑脊液减压.沿着游离缘向前找到肿瘤,在切除肿瘤时,应尽量暴露肿瘤范围,首先切除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肿瘤,然后在岩骨嵴后方5 mm处,将小脑幕切开,实施分块起初,并加以保护三叉神经和动眼神经.
2 结果
2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患者18例,占总人数的85.71%,肿瘤近全切除患者2例,占9.52%,肿瘤大部分切除1例,占4.76%,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颅脑损伤患者4例,肢体轻瘫患者1例;对患者随访6个月,1例全切除患者复发.
3 讨论
岩斜区脑膜瘤由于所处位置较深,肿瘤周围有重要的结构,在没有显微镜手术前,一直认为是外科手术中的禁区.随着临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显微镜在手术中得以应用,才使得岩斜区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颅底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岩斜区脑膜瘤的全切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4].对于岩斜区脑膜瘤手术的入口,在临床中有不同的入口路径,在常规的手术中,主要是采取乙状窦后入路和常规迷路后入路,采用这两种入路虽然具有创口小和安全的优点,但是手术视野暴露
(下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