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甘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2015-01-22欧阳佰柱
欧阳佰柱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 阜阳 236065
皖北地区甘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欧阳佰柱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 阜阳 236065
皖北地区有悠久的甘薯种植历史,近年来病虫害多有发生,本文介绍了影响当地甘薯生产的几种主要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供同行借鉴。
皖北;甘薯;病虫害防治
安徽省阜阳市种植甘薯历史悠久,病虫害也多有发生,笔者根据多年经验,搜集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叫黑疤病、黑疤、干坏烂等,传入我国已有400年历史,会造成田间薯块局部坏烂或贮藏期大量坏烂,人畜不能食用。
甘薯黑斑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甘薯长喙壳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薯块上表现有凹陷坚硬的黑斑,其形状、大小、深浅都不一,内部黑绿色,有苦味,在高温高湿时,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层及眼毛状的黑色刺状物。发生在薯苗基部时,生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梭型黑凹斑,导致薯块生长缓慢,移栽不易存活,茎叶黄瘦。
1.1 传染途径
甘薯黑斑病侵染主要是病薯传病和土壤肥料带菌传染。在排薯中有病薯入床,浇水、盖苗、拔苗、移栽时都有可能造成传染机会。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可存活两年。一般发病适宜土温为15~30℃。25℃时最适宜发生,35℃以上、10℃以下不易发生病害,湿度在20%~60%之间时,病害随湿度增加而加重。收货的创伤也会使发病加重。
1.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严格剔除病、虫、伤薯,实行二次高剪苗,病重时改变拔苗栽插习惯。建立无病留种田,施用净肥,插苗时进行药剂处理。入窖前药剂熏烟,处理老窖。入窖后,薯块也可采用高温处理。贮藏期间保持适温。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抑制或减少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方法,种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剂800~1 000倍液浸种2~5 min,1 000~2 000倍药液蘸薯秧基部10 min;用50%托布津可湿粉剂200倍液浸种10 min,500倍液浸蘸薯苗基部防效达90%~100%,或将剪下薯苗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浸苗10 min,有效果。
2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又称甘薯烂根病。该病是由腐皮镰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丝丝菌纲瘤座目瘤痤菌科,镰刀菌属,会危害旋花科植物,在山东、河南、安徽都有发生,造成减产10%~20%。
2.1 传染途径及病症
根腐病病菌在病薯、病株和土壤中越冬,主要传染源为土壤中病菌,带菌种薯和种苗是远距离传染源。发病适宜温度在27℃左右,连作地、沙土地病重,开花烂根病发。病薯苗色淡,生长迟缓,须根尖端和中部有黑褐色病斑。根部是病菌主要侵染部位,病斑初期黑褐色,发生于根中部和根尖,后大部分变黑腐烂,地下茎也被感染,形成黑斑,病部表面纵裂。病薯呈大肠形、葫芦形,表面生有大小不一的褐色病斑,病斑圆形,稍凹陷。初期表皮不开裂,后期纵横龟裂、无苦味。病株地上部茎萎蔫矮化、叶片黄化,发病轻的入秋气温下降后茎蔓仍能生长,但每节叶腋处会现蕾开花。
2.2 防治方法
根腐病采用农业措施防治,选用良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做法。徐薯18、皖薯一号、丰薯一号等都是抗病品种,但随种植年限增加,品种抗性降低,应不断更换品种,采用轮作方式清洁田园病残株,杜绝病残体沤肥下田;同时早育苗栽插,浇水保活,甘薯地深翻增施无菌肥,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无病、无伤薯块作种入窖。
3 甘薯软腐病
软腐病又叫水烂、软烂。是由结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根霉属黑根霉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在甘薯贮藏期经常发生。病菌侵染薯块后,除去患病薯肉后组织无明显变化,以后发病薯块变软,呈水渍状,用手触破后流出黄褐色水,带有香味,之后很快腐烂;薯肉变成淡褐色或黄褐色,散发出酸霉味,略带酒气。病薯表面长出棉絮状白色霉层,其中生有黑色小点,后期遍生灰霉,为软腐型;若贮藏期间薯皮不破,因失去水分薯块干缩僵化,为干腐型。
3.1 传染途径
软腐病病菌附着在被害作物和贮藏窖内越冬,为初次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扩散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水浸后都易被病菌侵入。温度15~30℃,相对湿度78%~84%时有利病害发生,而温度在29~33℃,相对湿度在95%~100%条件下,不利于病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薯块伤口愈合快,还能减轻软腐病的发生。
3.2 防治方法
软腐病防治以防为主,适时收获减少损伤,精选薯块,不冻不渍。窖内先清洁消毒,用硫磺15 g/m3熏蒸后再贮藏。窖藏期间严格掌握湿度,把温度控制在10~14℃范围内可减少发病。
4 甘薯茎线虫病
甘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空心病。1937年由日本传入我国,在青岛李村农场首次发现。现在河北、山东等地普遍发生。由于阜阳市各地引种时不注意,造成个别地方有发生。茎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列为检疫对象。茎线虫病除危害甘薯外,还危害豌豆、花生、马铃薯、小旋花、马齿苋、黄蒿等300多种植物生长。甘薯茎线虫病使甘薯减产20%~30%,也有的造成绝收。病虫害的蔓延会造成田间直接减产,入窖后烂窖,育苗后烂床,定植后死苗、烂苗,在山东、京津等一些地区已成为严重影响甘薯生产的主要病害。
4.1 传染途径
甘薯茎线虫病病原是一种寄生性线虫,茎线虫以卵、成虫、幼虫同时存在。可终年繁殖,在甘薯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为害,只要是薯块,一个薯内可有多条线虫。成虫产卵量大,20~30 d即可完成一个世代。最适合的幼虫温度在25~30℃,耐-15℃的低温,不耐高温,35℃以上存活10 min即死亡。极耐干旱,在薯内可存活1~2年,在土壤中可生活3~5年。所以可以通过薯块、薯干、薯苗、肥料、土壤等传播。
线虫雌雄都是细长圆筒形,雄虫大小为0.03~0.05 mm,雌虫0.035~0.06 mm。在发病初期、中期对薯蔓伸长及块根发育影响不显著。发病严重时,茎蔓发育不良或枯死。苗期发病重的苗床出苗稀、矮小、发黄,拔苗次数多,虫量亦大。受害区域在近地面茎白色部分,茎内有褐色空隙,有少量白浆。后期侵入部位表皮形成小口,髓部呈褐色干腐状,剪断后无白浆。茎蔓在茎基部先出现白色干腐,后变褐色,出现黄褐色裂纹,严重时基部蔓短、叶黄、枯死。根部受害、表皮坏裂,块根糠心型是病秧侵染造成的。薯秧、薯种带病,线虫侵入块根,先是块根纵剖面内呈棉絮状白色糠道,后期随杂菌感染现褐色糠心,有时内部虽坏,外部正常,只是重量减轻。
裂皮型是土壤传染所致,线虫用吻针刺破外表皮,侵入块根内部为害,初期肉眼不易看出,外皮褪色,不久变青,有的稍凹陷,有的有小裂口,皮下组织变褐,最后皮色暗紫,并多处龟裂,内呈褐白色相间的干腐。
4.2 防治方法
茎线虫病防治首要杜绝乱引薯种,少量感染薯块引种,也会带来线虫传播。调种先要了解线虫情况。区域内感染线虫地区,严禁种薯外调扩散线虫源。选3年以上未种甘薯田,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病害薯块、残体要彻底清理,不可再传入田间。
选用抗病品种也是有效防病措施。病薯地轮作其他线虫不为害的麦、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试验表明,用甲基异硫磷、克线磷、辛硫磷、克百威等都有效。施用5%甘薯线虫灵颗粒剂1.5 kg/667 m2,栽插时,逐墩集中放在秧茎基部,然后浇水覆土,防治效果达85%。
5 甘薯天蛾
甘薯天蛾,也叫旋花天蛾,鳞翅目、天蛾总科、天蛾科。幼虫蚕食甘薯叶片,3龄后暴食,造成很大伤害。
5.1 发生规律
阜阳甘薯天蛾一年发生3~4代。成虫晚上7~11时活动。卵散产在叶片反面边缘。幼虫孵化后先食虫壳,后在叶背取食叶肉或小表皮成膜状。甘薯天蛾成虫是灰褐色或淡褐色大型蛾;小幼虫黄绿色,长大后有多种颜色,多为绿色型和黑色型。田间如发现黑色型幼虫增多时,标志这块田甘薯天蛾已大发生。
5.2 防治方法
甘薯天蛾防治可结合冬耕或作垄时捡拾蛹虫,幼虫盛发时及时捏杀新卷叶的幼虫或摘除包叶。可用2.5%敌百虫粉1~1.5 kg/667 m2灭杀或用乐果、辛硫磷在于3龄前化学防治。
1005-2690(2015)01-0041-03
S531
C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