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2015-01-22杨澜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02
杨澜(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02)
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杨澜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02)
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早、步伐较快,效果显著,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建设为我国提供了不少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实例。文章以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旨在为我国农村向城市转型、农业逐步现代化等国家战略部署提供可行的事实依据。
发达国家;乡村演变;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促进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稳压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采取了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诸多问题。而美欧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早,其发展经历了早期的摸索,中期的改革,最后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英国的农业现代化改革经验
英国的城镇化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英国成功地推行从乡村向城市转型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英国的农业现代化改革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转而与市场需求密切挂钩,形成了产业规模化与市场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政府给予的各种支撑与扶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英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不仅表现为过去对农业投入的积累,其中很大部分是通过补贴方式来支持农业发展的,更有目前对农业投入的增多,还有对农业未来预算的增加。[1]21这样的高投入带来高收入:英国的农业不仅为战后英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生产要素与农产品,还为英国打开了更多的出口途径,农产品的出口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英国政府不断完善对农业部门的管理举措密不可分。英国1889年成立了农业管理委员会,集中管理农业。在先后接管了植物园、渔业等分支机构后,英国农业管理委员会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英国政府采取了支持国内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新举措。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国政府再次对农产品提供价格和市场保证。[1]28与此同时,20世纪初期开始的英国农地制度改革使农场主的利益得到了保护,1947年颁布的《农业法》确定了农产品保证价格制度,不仅为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也较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热情。[1]245
英国成功地推行从乡村向城市转型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对农村文化的继承与关怀。英国本土固有的乡村特征得以保留:从篱笆到庄园、从牧场到沟渠,英国农村旧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即使在当今现代化高度发达的英国农村,其传统的农业领域,如种植业与畜牧业都还保留着一贯的特色。这样做的意义重大:传统农业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深远的历史背景,同时还是广大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传承农业文化既是向传统与历史致敬,又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明智之举。总而言之,英国的成功经验在于没有单方面地偏重城市的发展,而是尊重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并尽可能地将其市场化、规模化。
我国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英国也提供了诸多可参考的经验。例如,从1987年开始,英国通过各种补贴方式促使农民在农地上采取对环境友好的经营方式。[1]247其中包括将有本国特色与历史遗迹的所在地视为保护区,保护本土特有的动植物;从1991年起,土地拥有者可以申请守护田庄规划项目,维持乡村的自然景观;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规划(这是最值得我国参考与学习的)。为了降低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同时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英国大力扶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对有意采用有机种植或养殖的农场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1]248强调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突出行政机构与各类合作伙伴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1]34-35以上是英国在推进高效的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与长期利益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二、新西兰的农业社区建设经验
农业人力资源是指农业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劳动能力、技巧及体力等各方面素质的总和。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对农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经验。以新西兰为例,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教育和培训,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率运作的前提,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了国家技能开发战略,颁发了产业培训法。[2]282在政府的帮助下,新西兰实现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科研、教育与培训齐头并进的局面:各级科研机构都设有实验站或实验农场,实现了学以致用;还有各种进行农业教育与培训的专科学校、私人培训机构与行业培训组织。培训的课程既包括理论方面的,又包括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则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2]284
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多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社区进行治理与提升,是有效管理我国的农业劳动者、开展新型农业社区建设的必要步骤。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是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教育平台,拥有近百年的成功历程,整个体系已经日趋成熟。基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的现状,开展新型农业社区教育更有意义:我国的社区教育可以结合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针对不同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目标人群进行基础教育或职业培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完善的社区教育可以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创建城乡经济社会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若想破除城乡二元化的困境,势必要将新型农业社区教育纳入整个规划大局,加以实践。社区教育能较好地兼顾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各类现代信息的普及,契合了宏观视野下我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全方位转型目标。新型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农村社区,又有别于城镇社区,是在乡村中国转型为城镇中国的大背景下,城乡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下的必然产物。[3]109我国在过去若干年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普遍存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城市中生活的农民工及他们的子女在融入城市生活方面仍存在着实际困难;选择留在城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传统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出迷茫与困惑等。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别的乡村文化与民俗系统,这两者构成了农民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如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和留守在本地的农村人口都会感觉像无根的浮萍,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裂缝中,毫无身份感。我国的新型农业社区建设正是要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保证每一位农民都拥有真实的身份感。
三、美国的乡村自治建设经验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如果基层的乡镇建设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势必将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制度上对乡镇进行改革,向美国等国家学习有益的经验是可取的。
1831年,法国人托克维尔考察了美国的乡镇。而考察的结果,用托克维尔的话说,“在美国,乡镇不仅有自己的制度,而且有支持和鼓励这种制度的乡镇精神。这样的乡镇生活,使社会产生了一种永往直前而又不致打乱社会秩序的稳步运动。”[4]37事实证明,乡镇自治是培养公民权利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学校,有益于爱国心的培育,有益于乡镇的和谐和稳定。[5]43近些年,改革乡镇的运行机制已经成为学者的关注点之一,在乡镇改革中必须加入民主化的元素,换言之,我国乡镇急需进行民主化改革。[5]40
我国近些年也一直在推行村民自治,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村民的独立精神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都有了显著提升。在乡村自治方面,美国的乡镇建设提供了不少值得参考之处。美国典型的乡镇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地区,那里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就是乡镇,承担司法以外的公共服务功能。美国的乡镇居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通过乡镇居民大会选举行政委员与民选官员,并通过乡镇居民大会来表决重大事项,通过这些措施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份同等的权利,平等地参与乡镇的管理。美国乡村自治对我国的乡镇建设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美国的乡镇,选民拥有相当的权力。比如,如果有10名选民想提出一项新的计划并要求乡镇支持,他们就可以请求行政委员召开居民大会。虽然这一点无法被原原本本地复制到我国,但其中鼓励乡镇居民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做法是值得深思的。我国乡镇改革过程中的一大矛盾就是普通百姓与政府官员之间的交流不畅,听不到彼此最真实的心声。如果能在官员与乡镇居民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拉近官员与群众的距离,及时聆听对方的心声,也不至于导致矛盾长时间的堆积发酵。
依法治理。在美国的乡镇中,行政委员掌握大部分行政权。行政委员实行任期制,任期为若干年不等,由乡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除选举行政委员之外,乡镇居民大会还选举产生担任一部分重要行政职务的官员。与美国特别的法律制度有关,乡镇中的民选官员之间不存在等级制度,所以也杜绝了包揽、越权或违规操作的可能性。每位民选官员的职权范围都由法律明确规定,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全权处理事务,只承认乡镇的权威,不必承受来自其他官员的压力。这种将选举制度规范化、官员职责明确化的做法正是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的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所赞同的。
按劳计酬。与我国公务员的固定收入不同的是,担任这些职务的官员所得报酬是按完成工作量的多寡计算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每一位居民选择的官员都需要勤恳工作,尽可能地满足选民的合理要求。按劳计酬的制度也可以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个人潜力。这样一来,官员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都在薪酬上得以体现,自动地实现了收入透明化。同时,选民也不必再有官员们不作为、只拿工资不办事的顾虑,从而更加信任对方。按劳计酬帮助乡镇的工作得到了更多的监督与制约,这正是激发村民自治意识的必经阶段。
如果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能够考虑到以上几点,相信广大乡镇居民不仅会对在乡镇供职的官员具有较强的认同感,还会将自己所在的乡镇视为一个自由、公平的集体。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生活在这样的城镇里的居民具有极强的参与感、责任心与集体观,更愿意付出努力去管理自己的乡镇。这样的公民就是和谐社会要求的热爱故土、具备主体意识的公民,当然也会更加爱国。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实现以上目标首先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的完善,其次还需要得到人们的遵守与执行。当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与公民自治相结合,城镇现代化的进程一定也会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总而言之,在乡镇中推行法治与民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四、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规划经验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有两种:集中型模式与分散型模式。前者强调将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充分发挥,后者则以发展城市周边为主。集中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城市的便利条件出发,将城市中先进的基础设施与完善的服务设施向外开放,而由于城市中庞大的市场需求,周边及其他地区的资本与人力资源则会感受到巨大的吸引力。这样一来,城市的集聚效应得以体现,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集中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短时间内城市的过快发展容易导致诸多现实问题,如生存空间狭窄、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堵塞与环境污染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会逐步激化,不仅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还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发生直接冲突。分散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则更加关注城市空间的平衡布局,对中小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然而,分散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在于不易充分利用市场与资源,从而造成浪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将两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针对不同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制定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最为可取的。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当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是由国家统一调控,一直是一个争论的中心问题。城镇化起步较早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建设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少发达国家采取的是市场主导式的城镇化模式,或称原始自发型。所谓自发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然发生的。这一过程中政府只进行最小程度上的干预与调控。这一模式的负面作用是城乡分化情况越发严重——城市快速的发展需求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长期被掠夺,久而久之会造成城乡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而这甚至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诱因。比如,英国在20世纪中叶就陷入了过度的经济自由化带来的恶果当中:失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贫富差距越发悬殊、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也就是说,如果市场长期凌驾于政府之上,城镇化发展取得的经济效益根本不足以弥补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因此,在总结原始自发型城镇化模式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了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强调政府调控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制约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并非完全抹杀市场的运作力,生硬地、不加辨别地对市场进行干预只会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偏离原本的发展目标。
最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当是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保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保证城镇化的顺利开展。另外,政府根据自身优势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也是制胜的关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之类的举措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村劳动力得以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进城镇化发展。政府若能发挥高效的调控职能,整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都将得到良好的保障。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期望将政府或市场某一方的职能刻意强调或故意弱化,二者的结合应建立在针对实际问题、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城镇化发展的持续与稳定的基础上。已经实现城镇化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制定了必要的法律,还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的都是为使城乡居民和谐共处,城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五、结语
尽管发达国家实施城镇化的起步较早、步伐较快、成效显著,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演变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渐进的过程,至今才逐渐成熟。而我国的农村现代化改革才刚刚起步,如果我们仅仅沿袭发达国家发展的模式,简单地复制他国的发展步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与教训,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应当在鉴别、判断的同时汲取与提炼的宝贵资料。完备、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必须在强化政府的中心职能的基础上制定。与此同时,发展城镇化还应趋利避害、发掘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丁士军,史俊宏.英国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李华,蒲应龑.新西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奚建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逻辑起点、问题和应对策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托克维尔.托克维尔谈美国的乡镇精神[J].世界知识,2001(15).
[5]聂圣平.美国乡镇自治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责任编辑刘成贺)
History and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Rural Evolution
YANG L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untries,started earlier with a faster pace.Nowadays,they have achieved a remarkable effect.Meanwhile,their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provides many examples and references for our country.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feasible factual basis for our national strategic deployment such as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rural transformation;enlightenment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1.006
F299.21
A
1008-3715(2015)01-0028-04
2014-10-17
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2014100)
杨澜(1982—),女,河南潢川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