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58例疗效观察

2015-01-22徐永亦刘宏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刺法鼻唇口角

徐永亦 刘宏飞

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58例疗效观察

徐永亦 刘宏飞

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浅刺法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皱额、闭目、耸鼻、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患者发病前或初起耳后乳突部疼痛。如何抓住其急性期治疗的时机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现将笔者多年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013年本院门诊就诊周围性面瘫患者116例,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瘫,男52例,女6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58例,男27例,女31例,平均年龄(48.54±4.13)岁,平均病程(1.35±0.22)天;对照组58例,男25例,女33例,平均年龄(49.42±3.10)岁,平均病程(1.29±0.18)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依据 患者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有食物滞留颊部或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无耳聋、耳鸣。排除外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为发病时间<7天。

2 治疗方法

两组急性期均予地塞米松针5mg,静脉滴注,1天1次;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1天1次,疗程1周。治疗组同时配合浅刺法针灸治疗,在患侧面部取穴:下关、地仓、颊车、太阳、颧骨、四白、攒竹、翳风,并配以外关、风池、合谷(双)穴,有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加水沟;颏唇沟歪加承浆;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等。采用32号1~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破皮,进针0.3~0.5寸,不提插捻转,局部酸胀感为得气,留针30min,急性期1天1次;急性期后予常规针灸加电针疗法,取穴同前,针刺改隔天1次,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地塞米松针治疗1周后,采用常规针灸加电针治疗,穴位方法同治疗组急性期后。

观察指标:按照改良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法(RPA)[2],观察患者观察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哨及鼓腮六种自主运动,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为3分,运动减弱为2分,稍有运动为1分,不能自主运动为0分,上述六项外,另加安静时印象分2分,计算积分。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RPA评分17~20分,患侧面部表情肌可随意运动,两侧额纹对称,眼睑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人中沟不偏,口角无下垂,面部体征消失;显效:RPA评分10~16分,口角歪斜明显改善,患者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稍浅、笑时口角略有歪斜。好转:RPA评分2~10分,口眼歪斜部分恢复,鼻唇沟仍消失。无效:RPA评分<2分,症状和体征无改变。如超过30天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或患者自觉效果不满意者,按无效统计。

3.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58例中痊愈44例,显效9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58例中痊愈32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愈时间12~30天,平均(16.73±1.16)天;治疗组治愈时间11~20天,平均(14.35±1.36)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因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导致神经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组织水肿,面神经易受压导致水肿、脱髓鞘导致。该病属中医“痿病”范畴。中医认为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外邪乘虚而入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瘀阻,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致口眼歪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该病的治疗大法。针灸治疗有其独特疗效,但急性期针灸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急性期过早、过强的刺激有可能会导致面神经局部的水肿加重,从而进一步导致面神经所受压力增大,不易治愈,且更易产生变性从而留下后遗症,故急性期不宜针灸[3]。笔者认为该病急性期,风邪中其经络,客留不去,仍以邪实为主在表,正虚为其次,故宜浅刺法泻其实,且《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表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半刺者,浅内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故急性期予浅刺法治疗,引邪外出为主。慢性期正虚邪恋为主,邪深入其里,故可深刺之。本组结果显示,急性期即采用浅刺法针刺治疗能取得明显效果,其病程较对照组缩短(P<0.05)。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2]肖鲁伟,张平.浙江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S].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30-331.

[3]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65.

(收稿:2014-06-29 修回:2014-10-28)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针灸科(徐永亦)、内科(刘宏飞)(宁波 315010)

徐永亦,Tel:13777121280;Email:xyyyi1280@126.com

猜你喜欢

刺法鼻唇口角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视角与口角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两代人的不同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容量提升理论指导下的鼻唇沟填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