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慢性荨麻疹临床预防与治疗要点

2015-01-22赵艳霞嬴双

关键词:风团组胺荨麻疹

赵艳霞,嬴双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2.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西宁 810000)

慢性荨麻疹是指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 周以上的荨麻疹。由于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楚,治疗相对比较困难,加之经年难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中医中药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本文总结了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常见的几种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1 仔细询问病史,寻找发病原因

慢性荨麻疹部分可以找到诱发因素,主要根据病史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询问饮食史、感染史或既往慢性病史。目前常见的易过敏的食物有贝壳类水生物、西红柿、葡萄、乳制品(如奶酪、牛奶)、芹菜、小麦、花生、榛子等等,其中小麦(麦角蛋白)被认为是重要的过敏原。物理性荨麻疹一般因受冷、热、压力刺激后发作,有因紧身衣服发病。近年来装修以及电脑主机鼓风箱散发的苯系物污染,交通尾气及车内甲醛污染等均为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环境原因[1]。有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避孕药可能为诱发荨麻疹的常见药物。慢性荨麻疹有时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皮肤的表现。因此在接诊荨麻疹患者时,需详细询问病史,主动避免诱因,才能够提高治愈率,若有清楚的诱因则应告知预防方法,例如寒冷性荨麻疹的病人应避免受寒,发作时应用热水沐浴是有帮助的。胆碱能荨麻疹避免精神刺激等。对于较难发现的过敏原,建议患者记录每天的饮食,起居,以及接触物,提供医者参考,用于寻找诱发患者病情加重的因素。

2 合理选用抗组胺药物

慢性荨麻疹治疗目的是完全控制肥大细胞的活化,但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打断肥大细胞活化这一恶性循环过程。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新的抗组胺药具有抗炎症特性,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在治疗剂量下有抗炎症作用。咪唑斯汀有明确的抗5-脂氧合酶作用,通过拮抗白三烯代谢而兼有独特的抗炎症特性。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是考虑更换药物品种或联合用药还是增加单一药物的剂量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绝大多数多中心临床研究提示,不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尤其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目前认为,在治疗无效时增加药物的剂量是优先考虑的治疗策略。增加抗组胺药物的剂量,发挥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新的抗组胺药具有抗炎症特性,不同抗组胺药物的抗炎特性各不相同,主张一般荨麻疹患者需维持3~4 个月。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具有更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肾上腺素能、抗5-羟色胺、抗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以及针对H4 受体的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成为联合治疗的优先选择。H1 和H2 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效,两类药物联合使用主要是通过相互竞争肝脏中药物代谢酶CYP3A4,从而提高抗组胺药物血中的水平,提高疗效,那些不依赖肝脏代谢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拉定等,联合H2 受体拮抗剂是不合理的,不能提高临床疗效[2]。

3 中医中药

3.1 辨证要点 慢性荨麻疹发病时间较长,病程多为慢性,病情多以标实本虚为主,标实多为风寒、风热、湿热、血瘀等为主,本虚以卫阳虚弱或卫表不固等为主,多由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而成。辨证时应首辨阴阳,分清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一般根据发病时间辨其阴阳,另外治疗时根据皮疹色泽辨其寒热,根据风团的特点辨其致病因素,根据兼杂症状辨其本虚的证型。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过程注意临床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循序渐进,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有不少患者属于虚实夹杂症者,先实后虚为本病治疗的特点。治疗应顾护气血的平衡,治疗时益气固表或温阳固表贯穿始终。

3.2 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为主 慢性荨麻疹发病多与风邪有关,或为外风或为虚风内动。风邪侵犯皮毛,与卫气相争,卫阳被遏,卫气郁阻,皮毛开合失司,腠理闭塞,营卫失和;或因气血亏虚,阴虚生风或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成,但都以气血不足,卫阳虚弱,卫表不固,抵御外邪能力减弱为本。肺主一身之气,卫气与肺气相通,肺与皮毛相合,因此治宜宣肺气,通腠理,使邪达表;另一方面清郁热,利水湿,使水从下去,同时应益气固表[3]。

风团色淡或近皮肤色,发于秋冬,遇冷即发或更重者,伴畏寒,肢冷等症状,多为寒气收敛腠理,阳气不能发越,多用麻桂各半汤开腠理、调营卫,附子理中汤温中阳,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风团色红,伴有口干,烦躁,痒而灼热,烦躁难忍等多选消风散化裁。病程日久阴血不足,气血虚弱,肌肤失养,虚风内动而成本病,则风团反复发作夜间为重,色泽淡红,伴神疲乏力等,治疗多以当归饮子和四君子汤加减。

3.3 病久不忘祛湿 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久病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易招致外湿的侵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多耗气伤血,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脾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又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湿性黏滞,病多缠绵难愈,此时发病可见皮疹多淡红,反复发作,遇劳加重,周身困倦乏力,头重如裹,以湿为重时用防风通圣散和茵陈蒿汤和玉屏风散加减,以脾虚湿盛者,方用参苓白术散和玉屏风散加减[4]。

3.4 适当时应用活血化瘀法 外感致病因素侵袭人体,邪客肌肤,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脏腑机能失调,日久成瘀,导致本病的发生。“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病程日久,或阴虚内热,灼伤津液而成瘀血;或久病气阴两虚,痰浊瘀血互结,阻滞脉络;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寒凝而致血瘀。瘀邪致病则见皮损位置相对固定,相当于压力型荨麻疹或人工性荨麻疹,治疗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瘀血祛则新血生,恢复皮肤气血运行,正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3.5 月经前后发病的,注意调摄冲任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以及后天多种原因致肝肾亏损,肝血虚不能化肾精,肾精亏不能化肝血,脏腑功能失调,血气失调,损伤冲任,经行时阴血益感不足,血虚风盛,或血分蕴热,经行时气血俱虚,风邪乘虚而入,与热相搏而发病[5],风团常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发生,往往随月经的干净而风团消失,待下次月经来潮又发作,或因劳累及房事而发生风团。治疗调摄冲任,养血祛风。方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如与月经有关的荨麻疹,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治疗当在月经周期前开始用药,常用方如四物汤、二至丸、二仙汤、逍遥丸等,多数患者经过连续几个月经周期的调治后,可获得痊愈。从以上病因病机可以看到,本虚是造成风邪留恋的主要因素,都是机体正气不足的主要表现。

4 小结

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还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特别是其远期疗效较差,中医中药在这方面则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气血平衡。另外应医患配合,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寻找诱发因素,从而达到疾病长期缓解和治愈的目的。

病例1 患者女,40 岁,2014 年10 月初诊。主诉:全身肌肤泛发白色风团、伴瘙痒反复5 年,加重10 d。患者5 年前洗冷水澡后,全身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曾多次应用中药、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显。10 d 前,无明显诱因全身肌肤出现风团,色白,伴瘙痒,搔抓后起皮疹,融合成团,劳累后尤甚,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弱。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气血虚弱型。治当气血双补,方选当归饮子和四君子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熟地黄20 g、当归20 g、川芎15 g、白芍12 g、丹参10 g、荆芥15 g、太子参20 g、白术15 g、茯苓20 g、防风15 g、白鲜皮30 g、乌梢蛇10 g、甘草6 g;1 剂/d,水煎服,分2~3 次服。同时依巴斯汀片10 mg,1 次/d。治疗期间尽量避免诱发因素,饮食忌辛辣刺激、海鲜发物等。注意休息,避免外感等,服用7 剂后,二诊,自觉较以前明显好转,风团块减少,瘙痒减轻,舌脉同前,予一诊方去白鲜皮、加蝉蜕10 g,7 剂;依巴斯汀片5 mg/次,1 次/d。三诊,风团块基本消失,伴少许瘙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予二诊处方去乌梢蛇,加赤芍20 g,7 剂,依巴斯汀片5 mg/次,1 次/d。四诊,无新发皮损,无瘙痒,舌质淡苔薄,脉缓,予三诊处方去蝉蜕。治疗30 d 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2 年,症状未见复发。

病例2 患者女,28 岁,2013 年3 初诊。风疹块反复发作6 年有余。曾用中、西医多法治疗,但仍经常复发,来诊时,躯干、四肢等部位可见大片风团及抓痕,皮损色暗红,瘙痒甚剧。自诉遇风冷加重,每于入夜较重,冬春季节发作较频。查体:神清形瘦,皮肤划痕症(+),舌质暗,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四诊合参,乃知血瘀之象,治疗应重活血搜风,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但由于“久病必虚”,气虚亦是其发病的基本前提,故同时当不忘益气扶正。方用玉屏风散合四物汤加减,益气活血、搜风通络;处方:炙黄芪15 g、炒白术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2 g、川牛膝15 g、皂角刺10g、地龙12g、防风10g、荆芥10g、鸡血藤30g、乌梢蛇10 g,加用左西替利嗪5 mg,上方进服15 剂后皮疹明显减少,外出遇风寒仍有少量皮疹,晚上基本不发。后又改用玉屏风口服液、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数月,左西替利嗪逐渐减量到停药,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1] 柯冰,吴晓曼,涂亚庭.慢性荨麻疹患者挥发性有机物暴露史分析及其与发病相关性[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9):568-570.

[2] 郝飞,钟华,宋志强.从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谈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应用策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11):763-764.

[3] 孟澍江,王乐匋.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

[4] 印会河,张伯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6

[5]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1-82.

猜你喜欢

风团组胺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荨麻疹预防效果观察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