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枇杷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5-01-22莫钦勇
莫钦勇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南明山街道农业公共服务站 323000)
莲都区枇杷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莫钦勇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南明山街道农业公共服务站 323000)
枇杷是莲都区传统特色水果,过去种植品种以红肉枇杷为主,管理粗放,效益不高,树势逐步衰弱。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发展,白枇杷等新品种引进推广,使原有的枇杷生产模式、品种结构、技术运用等许多问题日益暴露。如何提升莲都区枇杷产业,实现枇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深入莲都区重点乡镇(街道)、基地开展调查,对莲都枇杷产业现状、生产优势及存在问题作初步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1 莲都区枇杷生产现状
莲都区是浙江省枇杷生产老区,也是适宜栽培枇杷的中心区域,栽培历史已有1000多年。过去传统栽培多以实生栽种为主,植株高大,品种混杂,不成规模。1980年代莲都枇杷面积有较大发展,面积达120hm2,以洛阳青、大红袍等加工型品种为主,1990年代后受柑橘、蔬菜产业冲击和丽水罐头厂衰退倒闭,使莲都枇杷步入低谷,面积减少,管理粗放,效益低。进入21世纪后,枇杷作为优质果品而日益显现其优势,枇杷种植升温面积扩大,特别是近 3年来,莲都白枇杷收购价在20~26元/kg,精品果高达40~50元/kg,667 m2产值可达10000元以上,是柑橘效益的3倍、桃子 1.5倍。由于经济效益明显,农民发展积极性较高,被莲都区列为重点扶持水果产业,截止2013年底,全区已发展枇杷320 h㎡,产量1130t,产值2290万元,生产总量约占全市的2/ 3,主要分布在太平乡、富岭、紫金、联城、岩泉等街道,以太平白、宁海白、处州白品种为主,约占总面积85%。
2 莲都区枇杷生产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生产优势
2.1.1 地理环境优势。莲都区地处浙西南部,浙、闽六江之源,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条件好,年均气温12~18℃,积温5690~3860℃,无霜期255 d,年均日照时数1783.2 h,年均日照率40%。境内土壤以冲积沙壤土、紫沙岩分土和山脚下的砾质壤土为主,非常适宜枇杷生长的要求。
2.1.2 山地气候资源丰富。莲都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枇杷主产区集中在瓯江流域及其支流两岸,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春季回暖早,有利枇杷早熟;昼夜温差大有利枇杷糖分积累、外观着色和口味提高;瓯江天然水域能有效调节周边气温,能减轻春季倒春寒对枇杷花期、幼果的影响。
2.1.3 种质资源丰富。丽水枇杷种质资源丰富,素有“浙江枇杷基因库”之称,具有众多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有红肉、白肉、黄肉系列,特别是白肉系列“丽水白枇杷”拥有果面洁净、肉质细嫩、风味鲜甜、可食率高等综合优良性状,早在1980年代浙江省枇杷优良单株评比中获第 2名荣誉,被《中国枇杷志》收入其中。目前‘丽白’已获得浙江省林业种苗认定委员会良种认定,2009年‘太平白’荣获“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
2.1.4 市场前景看好。枇杷果品糖度高,适口性好,老少皆宜,人见人爱。同时,枇杷上市季节为5~ 6月,正是水果上市淡季,市场需求量大。
2.2 存在问题
2.2.1 低温影响,大小年明显。枇杷对气温要求极为苛刻,受丽水独特“盆地气候”影响,莲都枇杷在栽培中冬季低温成为最大的环境制约因子,特别是每年 1~ 3月低温和倒春寒频繁,正值枇杷最脆弱的幼果期,露地栽培的枇杷幼果极易受冻伤,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2.2.2 季节性强,保鲜、贮藏、运输技术落后。莲都枇杷成熟上市季节为5月中下旬,采收期短,季节性强;白枇杷皮细肉嫩,一碰就伤,不耐运输;产品包装落后,不规范的包装形式及滞后的保鲜贮藏技术,大大降低鲜果货架寿命。
2.2.3 生产基础薄弱,管理粗放。莲都区枇杷园机耕路、节水灌溉和大棚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露地栽培为主,设施面积少,抵御“倒春寒”等自然灾害能力弱;1980年代种植枇杷品种单一,树体失管老化;果农思想观念陈旧,重数量轻质量,不疏果不套袋,天牛、枝杆腐烂病、日烧病发生较重,对新品种管理缺乏技术。
2.2.4 产业化水平低,加工滞后。规模经营少、基地少,生产水平不高,多数以家庭经营为主,单打独斗;商品化处理低,果品分级比例不高,无固定销售渠道,品牌效益不明显;枇杷产品基本以鲜果销售为主,缺乏加工产品,产业链短,效益没有充分体现。
3 发展对策措施
围绕“精品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向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立足莲都资源优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发展设施栽培,建设精品园,培育枇杷区域品牌,拓宽销售市场,延伸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做大做强莲都枇杷产业。
3.1 立足区域优势,合理规划布局
把枇杷产业视为莲都区特色高效农业来发展,使其成为农业增效新亮点,农民增收新增长点。在产业发展上,依靠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市场运作,到“十二五”末,莲都区枇杷面积发展到400 h㎡,产量1800 t,年产值3000万元。区域布局上,重点打造以富岭、紫金、联城街道、太平乡为重点的环南明湖和太平溪沿线两个重点产业带,辐射带动岩泉街道、老竹镇、雅溪镇等。在地块选择上,以沿河两岸的滩圩地和海拔300 m以下土壤类型为紫砂土或红紫砂土的缓坡地为宜。
3.2 加快老果园、失管果园改种改造,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针对莲都区柑橘产业低迷、大批橘园失管抛荒的问题,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枇杷产业。一是淘汰失管抛荒老果园,通过新苗套种,改种成枇杷品种。二是对长势较好但品种不良的枇杷园,通过高接换种改接成白枇杷等新品种,实现一年嫁接、二年恢复、三年投产的成效。三是出台枇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种植大户、基地建设、设施大棚、微滴灌等基础设施及新品种引进培育、新技术的研究、产品产后处理,支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支持品牌培育和营销推介等方面,实现枇杷产业的规模化、精品化、品牌化。
3.3 保护种质资源,推广优良品种
枇杷果品不耐储运,不宜搞单一品种,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土层条件,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做到白红品种有机结合,早中晚熟合理搭配。一是确定主推品种。丽水本土枇杷品种对本地气候有天然适应性,而且还拥有早熟、品质优、稳产性好等优势,在良种确定上,以白枇杷为主,选用‘处州白’、‘白晶1号’、‘宁海白’以及优良本地红枇杷品种为主推品种。二是建立枇杷良种母本园和苗木繁育基地。加强莲都枇杷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本地优选单株的品种审定,建立优株枇杷母本园、种苗繁育基地,确保优质苗木供应,新发展枇杷基地良种覆盖率要在98%以上。三是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国内外优良枇杷品种试验示范,建立试验园,为今后枇杷发展做好良种储备。
3.4 鼓励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枇杷规模化发展,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质高效模式。一是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土地入股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推广植株矮化、配方施肥、绿肥套种、防冻防寒、果实套袋、完熟采摘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防范白枇杷裂果皱果的“一选一拉一疏一袋一膜一网”技术措施。建设优质高效精品示范基地,带动莲都枇杷产业发展。三是发展设施栽培。开展枇杷设施栽培的试验示范,推广使用诱虫灯、避雨栽培、单体大棚以及连栋大棚,进一步提高枇杷品质,错开上市季节。四是保障果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果品投入品登记和果品口追溯制度,强化果品质量源头管理,加快“三品”认证步伐。
3.5 打造区域品牌,拓宽销售市场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一是打造“丽水白枇杷”公用品牌商标,严格规范品牌管理,制订品牌使用规则,对符合要求的枇杷生产大户、合作社予以许可使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产品展示、展销、推介、评比等宣传推介活动,提高知名度。二是改进果品包装。注重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推行分级包装、品牌销售,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具有莲都特色的枇杷系列外包装。力争使枇杷果品的品牌销售率达60%以上。三是拓宽销售渠道。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周边大中城市销售市场,设立销售窗口。支持在白枇杷果品主要集散地建立果品产地交易市场,完善冷藏库等市场设施,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加强枇杷市场经纪人队伍建设,形成有效营销网络,提高营销水平。
3.6 挖掘产业潜力,发展休闲农业
一是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采取技术引进、合作加工等方式,开展白枇杷果品及枇杷花、叶等加工,延伸枇杷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开展花期赏花、品果成熟采摘的集观光、采集、体验为一体的枇杷休闲观光活动。适时举办“莲都枇杷节 ”等节庆活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发展,在枇杷产业集聚区域建设一批枇杷文化特色村。
10.13906/j.cnki.zjjgjj.1009-0584.2015.03.208
2015-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