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读”语文
2015-01-22余卫群
余卫群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带领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观点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看法,学会品味其中的写作技巧,进入阅读的至高境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情感体验得到扩充,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一、读出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关键。新课程理念要求开展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增强创新意识,准确定位教师的作用。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主体与文本及作者多层面多层次展开对话,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实践参与作者的认识思考和情感表达,并对这些内容做出判断和评价,进而提高主体自身阅读能力、丰富主体自身世界的脑力劳动的过程,是主体把认识评价的中心从文本、作者的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与文本及作者间的复杂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的要义不在于简单地理解和接受,而是读者在独特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赋予文本的语言形式、文章内涵等以自己特定的理解,在于经由文本的启发、激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进入到理性思考的境界,或加深补充,或引申发挥,或质疑创新等的阅读能力。
《月光曲》中贝多芬给盲姑娘再弹一曲的情节大家很熟悉,倘若我们的理解仅仅达到贝多芬的演奏使盲姑娘从中欣赏到美妙的钢琴曲,陶醉在想象之中,那么还不能算是理解的高境界,我们还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贝多芬难道没有从盲姑娘那里学到东西吗?”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那炽热的音乐爱好所感染,被清幽月光下穷兄妹俩的形象所感动,才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即兴演奏了著名的《月光曲》。同时,贝多芬自己也陶醉得如痴如狂,记下了这一首名曲。
二、读出隐藏的意义和思想
汉语的每个语言符号联系着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它可以通过词的读音以及语流的停顿、轻重、高低、快慢等构成的语调、语气、语势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出之于口、入之于耳、了然于心。语音仅仅是这个听觉形象的最表层,它包含理念上的内容,感情上的内容。在朗读中,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正确把握,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这是个紧张而复杂的思维过程,可以再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境,领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哲理意味。受语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它要求作者要快速地把各种感观结合起来,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诵读要求读者调动已有的知识去感知、判断。理解每一个词、句、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它串联成整体,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俞平伯先生也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只有“耳治”即诵读或吟哦,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真意。
初中语文节选了蒲松龄《狼三则》中的一篇,其中这么一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其一犬坐于前”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在“其一”和“犬”之间稍作停顿,“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可以理解为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另一种读法则是在“犬”与“坐”之间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即是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表意迥然,那么,哪种读法更符合当时的语境呢?显然是前者,这里的“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修饰“坐”,表现狼坐的状态。
三、读出写作的技艺和门道
学生的阅读是吸收,是认识生活;写作则是表达,是反映生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往往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感悟,习作课就是指导习作,阅读和习作之间却脱节了。
其实,只读不写只会让思维停顿,只写不读,学生才思枯竭。实践表明,阅读是间接生活之“源”,课本是凭借,是“例子”,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由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之后,并没有对他们的习作能力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发现读写结合对阅读、习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但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不都是显性的,不是都能一目了然的。因此,在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要巧妙将写融入读的环节,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整体素质。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学生就能模仿范文写作,写作便成了一种乐趣,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藤野先生和书塾先生就是采用白描的手法略写的人物,是粗线条的勾勒;杨二嫂和孔乙己便采用了精雕细刻人物的外貌刻画手法;闰土的外貌描写则是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完成的。其实,写人物肖像应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都能为人物的个性服务。虽然藤野先生和书塾先生都戴有眼镜,但作者还是区别了他们:藤野这个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人,由于他深钻细研,不修边幅,穿得很“模糊”,别人误以为他是“扒手”呢。这让人记忆多深啊!至于书塾先生则是太严肃了,可“我”还是敬重他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