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2015-01-21邱祖凤
邱祖凤
摘 要:该文介绍了昭平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和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昭平县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1-11-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人口在农村[1]。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而制约农民建成小康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高素质新型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时代赋予各级农广校的历史使命。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农”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农业部提出的“百万中专生计划”,近年来,昭平县农广校积极进取,创新工作思路,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队伍,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 昭平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的贺州市,全县总面积3 273km2,山地28.67万hm2,占总面积87.6%。耕地面积1.47万hm2,其中水田1.2万hm2。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全县12个乡镇,159个村(街、社区)民委员会,3 4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6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73万人;2013年粮食总产量13.82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6 210元。据贺州市农广校组织开展的农户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昭平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3.07%,初中文化程度占33.7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17.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06%。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2%,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6.5a。
2 昭平县农广校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成效
2.1 抓好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生教育 1999-2000年,根据中央农广校的部署,县农广校开办了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班,开设农业推广专业,招生95人。通过教育培训,这些毕业生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现在已成为全县农业系统的骨干力量。其中,通过本次教育培训,使农业系统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了向高级职称晋升的机会,近年来,有6名毕业生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占全县农业系统高级职称人员的75%。
2.2 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近年来,县农广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办发[2007]24号)和广西区党委组织部、区教育厅、区农业厅关于印发《2006-2010年广西利用农广校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规划》(桂组通字[2006]20号)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桂组通字[2011]193号)精神,扎实推进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大力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昭平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骨干农民的科技素质与发展农村经济的综合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2006-2014年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招生711人,毕业684人,毕业率达到96.2%。其中,舒瑞旺、邱祖锋、吴海柱、陆彬华、陈坚5名毕业生通过广西区党委组织部的公开选拔进入了乡镇领导班子,黄荫平、黄健宝等多名学员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了乡镇公务员。县农广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多年来,《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日报》、《新华网》等众多新闻媒体进行过报道。其中,2008年01月11日《新华网》广西频道以“广西昭平‘农村实用人才中专班火了”为题进行了报道。
2.3 抓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 2006-2013年,县农广校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5 640人,学员遍及全县12个乡镇78个村委会,并给学员免费赠送宝石磨光机1 508台、电动喷雾器340台,价值68万多元。按每台宝石磨光机带动1人就业,每人月收入1 000元,每年可为农民创收1 800多万元。据调查,经培训的农民中有95%左右就近就地转移,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县农广校开展阳光工程宝石加工培训班并给学员奖励宝石磨光机的做法,同样得到了上述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如2008年12月10日《新华网广西频道》以“昭平县:发放宝石机助困难群众增收”为题进行了报道。
2.4 实施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 1999年以来,县农广校组织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对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科技示范户等广泛开展以茶叶、水稻、蔬菜、水果、桑蚕、食用菌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累计培训3 854人,发证1 450人。
2.5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近年来,县农广校以“广西骨干农民贷款贴息”、“品牌产业三进村培训”和“种养大户专项培训”等项目为载体,围绕“三免”(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速成丰产桑园、生态养蚕技术、秋冬果园管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秋冬菜病虫防治技术、“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十大内容开展培训工作。每年组织教师、农业专家下乡120多人次;举办各种培训班、讲座25期次,培训农民2 800多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7 000多份,赠送科技书籍500多册,科技光盘300多碟;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接待群众1 2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基本掌握了1~2项农业实用技术,成了农村家庭的农业科技“明白人”,并带动周边群众运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比如,马江镇白梅村龙观慈、黄夏英、蔡庆文、陈德华等8名骨干农民,通过参与实施骨干农民创业贷款贴息项目,发展无籽西瓜生产,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2009年种植秋季西瓜27hm2,西瓜总产量达140万kg,总产值达330多万元。
2.6 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2009年县农广校在昭平镇江口村、马圣村,北陀镇立教村、民福村,马江镇白梅村,仙回瑶族乡古盘村、大中村,走马乡西坪村、庙枒村,五将镇河井村等10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每村培训新型农民40人,全县培训400人。集中培训时间累计12d,现场指导13次。通过培训,使受训群众基本掌握了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比培训前有了明显提高。如北陀镇民福村彭轫辉学员从事种桑养蚕多年,过去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蚕茧产量总是在每张产茧35kg左右,通过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桑蚕培训班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种桑养蚕的关键技术,通过加强桑园肥水管理和蚕儿科学饲养,使每张蚕茧产量平均达到49.5kg,增产41.4%,增收250多元,而且产出的蚕茧个儿大、色白,出售价多0.6元/kg。
3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农广校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3.1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基于昭平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农民思想观念守旧,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不轻易,甚至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和应用能力差[1]。
3.2 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有待提高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推进,以及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留守农村的多半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单纯依赖政府推动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平时组织他们培训学习,他们还以为是政府、农业、教育等部门要他们学习,不仅不能收费,还要给他们发放误工补助。
3.3 培训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 农业、科技、水产畜牧、教育、扶贫等部门都有各自的培训项目,但由于缺少沟通协作,这些部门各自为政,致使培训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培训资金分散,造成培训效果不明显,导致一些农民群众误认为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因此就不愿参加培训了。
3.4 农广校办学条件差 近年来,县农广校的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自治区农广校也给配置了一些教学设备,但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县农广校与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仅有的一间办公室、一间教室都是没有独立产权。人员编制3人,实际工作人员4人。平时开展培训的授课教师基本上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担任,农广校只是起到一个组织协调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挖掘农广校作为一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潜在作用。
3.5 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昭平县是广西的“老、少、边、山、穷”县之一,每年的财政收入只能保障干部职工的工资,无法将农业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而且上级下达项目要求配套的资金往往也难以到位,本级财政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对策
4.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科学,主要是指科教兴农。因此,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快速推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重要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科教兴农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优先位置,并常抓不懈,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撑。
4.2 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县级财政要切实增加对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经费的支出,把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改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建立健全学员实习实训基地,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等媒体资源,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4.3 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制约农民建成小康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已迫在眉睫。2012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10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2014年,农业部进一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使试点规模达到300个县,新增200个试点县。昭平县也列为试点县之一,已按要求组织实施。
4.4 加强沟通协作,整合培训资源 县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促进各培训机构间的沟通协调,统筹培训经费,整合培训资金、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资源,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资源的效益。
4.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既是农广校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又是直接面向农民的技术推广主力军。要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将他们送到区内外农业院校进修学习,或请农业院校的专家、教授来给他们授课,以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开阔思路,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琼,吕文林.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民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7-38.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