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孤魂
2015-01-21谭健锹
谭健锹
清仁宗嘉庆帝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第五代君主,身处大清国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留给后世的印象似乎比较模糊,只有两件事让人念念不忘:一是亲自执政之后,用果断而老练的手段铲除了和珅集团,为国家清除了毒瘤;二是一八一三年(嘉庆十八年),社会矛盾激化,造反的天理教一度攻入紫禁城,嘉庆帝不得不心有余悸地自嘲“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此外,他的生与死都是个谜,他的出生地点,官方各种文献居然记载不一,莫衷一是;他的死亡原因更是离奇,史书讳莫如深,以至于民间谣传被雷电
劈死。
末日之行,无命而回
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刚过完六十大寿的嘉庆帝,年初经历了丧弟之痛——其弟庆亲王永璘在三月撒手人寰,着实令他悲恸。不过,嘉庆帝一向健壮,六十年来尚未有严重患病记录,而且拥有长寿的家史: 祖母孝圣皇太后活到八十六岁;父亲乾隆帝活到八十八岁;两个哥哥仪亲王永璇当年七十六岁、成亲王永瑆当年六十九岁,身体尚硬朗。太医院这些年几乎成了闲散衙门,他对自身的健康充满信心,认为活到古稀之年大概不成问题。
这年阴历七月,决定放松一下心情的嘉庆帝敲定了“木兰秋狝”的行程,这是兼有旅游行猎、军事演习、检阅部队和会晤藏蒙上层的重要活动,主要目的是保持八旗官兵的习武本色,巩固北方边防。地点选在河北的东北部与内蒙古接壤处那一大片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自康熙到嘉庆,皇帝大多热衷于此。康熙帝曾洋洋自得地说:“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
嘉庆帝带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从北京启程了,万万没想到这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个礼拜——出发时是壮实的身躯,回来时已是冰冷的遗体。
心脑血管,问题症结
到底是什么疾病夺走了嘉庆帝的生命?从这次末日之旅中,笔者看到如下关键情况。首先,平素体健的嘉庆帝从突然发病到最后死亡,时间只有一天多;其次,嘉庆帝发病早期仅有类似“偶感暍暑”的不适,即头晕、眼花,甚至轻微头疼;再次,六十岁的嘉庆帝发病前经过了长途跋涉,身心疲惫在所难免;又次,意外发生的季节是夏末秋初,阴历七月底;最后,嘉庆帝辞世当天,先在工作中出现“思维处在混沌之中”,随即很快陷入昏迷,最终连片言只语都说不出来便驾鹤西去。遗诏中“痰气上壅”的描述,显然是太医和群臣、皇子最终的讨论结果,带有中医学的专业意见。由此可见,这个来势汹汹的杀手不太像一般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只有心脑血管的急症最像!
那么嘉庆帝是死于冠心病之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吗?这与上文的讯息并没有最直接的关联,因为这类疾病暴发前比较少出现头晕、眼花或轻微头疼的先兆;而且病人较快进入昏迷状态、肢体和语言能力迅速衰退的症状,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不是最密切的,反倒跟脑梗死更像。有人认为“痰气上壅”不就提示胸闷不适了吗?这不是心脏病的症状吗?其实,这句话是来自当时太医的诊断观点,不能用现代西医学的概念直接套用。传统中医学所谓的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痰指经咳嗽咳出呼吸道异常增多的分泌物,与现代西医学有关痰的概念相同;广义的痰却是中医理论所特有的一种概念,涉及临床各科,其中包括了西医诊断为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压甚至癫痫等疾病。
中医认为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人体负责水液代谢的脏腑(主要指肺、脾、肾)功能受损,以致水津停滞聚集,其聚而质稀者为“饮”,聚而质稠者为“痰”;因此,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即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不幸的是,这些产物十分不安分,一旦形成,又可摇身一变,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并常仗着“气”的威风,随“气”而行,为害四方,还能与其他致病因素如风、寒、热、火、瘀血等狼狈为奸,随其所侵犯的部位及所结伙的不同,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病变过程,引起新的
疾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即脑中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患者常出现肢体偏瘫、语言障碍,严重时出现生命危险,也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脑梗死之中最主要的一类叫作脑血栓形成,指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血栓生长,从而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如同日渐陈旧的生锈水管一样,是管道自身的毛病,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几乎一致。中医方面,《高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首创“中风”之名:“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分析了中风之因,强调气血虚弱,加痰加火,认为“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创立中风“痰湿生热”之说。综合来看,当时考虑“痰气上壅”的太医们应该也是倾向于中风之类的脑血管意外,从而间接为后世提供了诊断思路。
也许有人提出嘉庆帝是死于脑出血,让我们分析一下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的区别。脑出血的好发人群相对年轻,发病前多无先兆,患者常在活动或激动中发病,十多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极其迅猛;而脑血栓形成则多发生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如头晕、肢体麻木等),患者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十多小时或一两天内症状达到高峰,略为缓慢。六十岁的嘉庆帝从发病到死亡有一天左右,初期有头晕等先兆,在休息、工作中逐渐出现病情加重,而之前在剧烈活动(纵马飞奔)时并没有实时发病。这些表现更倾向于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的危害程度与脑损害的部位和受害血管的重要性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大多数病人表现为头晕、肢体瘫痪或感觉和言语障碍;重者可因大面积脑组织坏死引起脑水肿、呼吸—循环中枢受压迫,从而昏迷,进而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嘉庆帝很可能就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事出有因,却浑然未觉
回过头来看,嘉庆帝身上藏着众多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只是他浑然不觉凶手正步步逼近而已。
第一,嘉庆帝当时已是花甲之年了。这个年龄的男性早已身处多种代谢疾病的威胁之下,如果长期忽视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任何一种,都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更何况它们往往沆瀣一气、伙同作
案呢!
第二,嘉庆帝的心情时而沉郁,时而兴奋,起伏不定。二十多年来,他为治理庞大而日渐衰颓的大清帝国耗费了毕生精力,但国家起色不大,内部暗流涌动,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蠢蠢欲动,贫富差距拉大,官僚集团腐化,国家机器腐朽。天理教农民攻打紫禁城时射入隆宗门的箭镞,不仅永久嵌入牌匾之中,而且也永久钉在嘉庆帝的心坎上,成为他愧对祖宗的痛!长期处在压抑、烦躁和忧愁中,却祸不单行,亲弟弟庆亲王又先他而去,骨肉之情让他痛不欲生;而木兰秋狝的愉快诱惑又让渴望暂时解脱的他,突然处于极度兴奋之中,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对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嘉庆帝身体本来就比较胖,从传世画像亦可得知。《清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记载他“天体丰腴”,正是旁证。平日好喝酒,虽然酒量不大,但据说经常喝,加之清代宫廷的饮食以鸡、鸭、猪、羊肉为主,尤其是猪肉。长期摄入高胆固醇和高蛋白的食物,运动量又少,一切都为猝死埋下了伏笔,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和家族基因很可能使他成为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对脑血栓形成的发生恰恰产生加速催化的
作用。
第四,过度劳累是诱发因素。从北京到承德,嘉庆帝虽然主要是坐轿,但仍耗费了大量体力,而且饮食起居不比宫中,一路走走停停,颠簸之余还要处理政务,自然十分疲劳。到达广仁岭时,一时兴起,居然冷不防地来一次纵马狂奔,虽然跑的是马,但骑手也必须承受很大的运动量,特别是平日养尊处优的皇帝,汗流浃背、身心不适应是必然的。当出现头晕不适时,疏忽大意的嘉庆帝和群臣依然按部就班地前往寺庙进行繁琐的宗教活动,本来岌岌可危的病体又丧失了休息机会,为他的健康蒙上了浓浓阴影。
历史经验固然需要今天的我们反复咀嚼,而对嘉庆帝的健康教训,我们更应该反思了。
(选自《病塌上的龙——现代医学破解千年历史疑案》,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