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创新思想解读

2015-01-21杨进

2014年37期
关键词:创新思想马克思

杨进

摘 要:马克思是创新理论的“开山祖师”,细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经济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思想。相较熊彼特的创新思想而言,马克思的创新理论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从宏观层次讲,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构建了社会发展的全面创新图景;而微观层面上的创新思想主要体现在创新的途径、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目的等方面。要以科学的马克思创新理论指导我国创新活动,就深入解读马克思创新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创新思想;宏观层面;微观层面

在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世界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就我国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时期,传统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已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中国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创新梦。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做指导。说到创新,学界多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标杆,虽然熊彼特对创新理论的贡献卓著,但其只是局限于用经济视野来研究创新,此外,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学分析范式,不适用与指导我国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细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经济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思想。相较熊彼特的创新思想而言,马克思对创新理论的阐释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因此,以马克思创新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对于我们来说更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本文在厘清马克思才是创新理论的“开山祖师”后,依据对马克思著作文本中相关论述的理解,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创新思想进行解读。

一、马克思是创新理论的“开山祖师”

马克思是创新理论的“开山祖师”。虽然“创新”这个概念是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但马克思在熊彼特提出“创新”之前,就在其著作(如《资本论》等)中表达了与熊彼特类似的思想,连熊彼特本人也承认他的创新理论只是马克思研究领域中的一小部分。熊彼特指出:“从这种看来无足轻重的源泉,产生了——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经济过程的一个新概念。它会克服一系列的根本困难,并从而证明我们在正文中对这一问题的陈述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的新陈述同马克思的陈述更加接近。我的结构只包括他的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1]这里说提到的“新概念”其实就是指“创新”。著名学者保罗·斯威齐、金指基、谢勒等也都认为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创新思想,就像金指基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与其说熊彼特接受了马克思的思想,莫如说他在有些方面和马克思酷似”[2],他进一步指出,“从这个意义上,熊彼特是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论者”。[3]

二、马克思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创新”的概念,也没有就这一思想专门著书立说,但是细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经济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思想。

(一)从宏观层面看,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构建了社会发展的全面创新图景。

一方面,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提到“由于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4],而在这几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即科技創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运用科技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5]而这种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领域的创新活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迟早会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如,在资产阶阶级在工场手工业的建立过程中就遭到了反对,马克思提到“这种反对是来自行会师傅和享受特权的城市”[7],这时候,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就会对代表落后生产关系封建统治阶级发起革命,革命的后果以新的社会制度得到确立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暂时结束。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由生产力发展而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也时常发生。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的那样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8]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9]

(二)在微观层面上,马克思的创新思想主要体现在创新途径、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目的等方面。

1.创新的途径——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包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1)关于劳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10],这说明新的生产方式或者说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应用中,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感叹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1]。

(2)劳动过程中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采用或制度变革中。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于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生产(工厂)和股份公司这样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创新和发展。协作是在单干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而工场手工业是在协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随着机器的增加,手工业技术基础的消失,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工厂制度。“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12]。而从工厂制度到股份公司制度也体现了制度上的创新。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及工场立法、信用制度、产权制度等社会制度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思想。

2.创新的动力——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规律在支配着资本主义世界。论及竞争,马克思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会终究归结为竞争。”[13]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市场上,为了追求利益,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竭力排挤、压倒对方。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竞争尤为激烈。在竞争中,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部门内单个资本家总是要想方设法的改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瓜分剩余价值,不同行业的资本家也卷进了激烈的部门间竞争之中。竞争驱动了创新。一般来说,在市场上,创新者会得到超额利润和持续发展,而在创新方面表现落后的企业便难逃淘汰出局的命运。但是,即使是在创新方面走在前沿的企业也只是获得短暂的优势。对此,马克思指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4]这表明竞争机制不断运作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创新也推动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

3.创新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15]这使得创新活动在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体现在生态、社会和人文等各个方面。总的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是否能带来剩余价值作为评价创新活动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不认同这种做法。“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根本宗旨”[17]。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应是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的终极目标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是“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8]这时候就需要在创新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引导下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融合,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9](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684页。

[2] [3]金指基著,林俊男等译:《熊彼特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9、132页。

[4]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7頁。

[5] [6][9][11][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77、277、278、277、7页。

[7]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3-494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9-550页。

[13]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58、58页。

[16] 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的价值向度论》[J].哲学研究.2012(5).

[17] 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2月.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

猜你喜欢

创新思想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论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对出版业的启示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在数学教学中理解和提升核心素养
分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思想渗透的措施
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