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中石窟的艺术特点

2015-01-21陈一铭

2014年37期
关键词:巴中石窟菩萨

陈一铭

石窟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它在中国土地上的出现,使中国艺术史的长河更显波澜壮阔,它独特的魅力和审美理想丰富了宏大浩瀚的中国文化史册,展示处一片迷人的境界。中国石窟艺术那特有的流光溢彩、韵味醇厚的美学价值,随着岁月的推移,已显示其时间愈久空间愈广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的中国石窟,又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重大变革和重组,尽管中国石窟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但他与本土文化的主体中原汉化相结合,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石窟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石窟定型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石窟在建筑、雕塑、壁画、美学、佛学、名族学、文化学诸领域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汇入了中国古老文明的长河。

巴中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它有着自身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采。主要有十大特点:

1.展示了神人合一地共享空间和佛陀世界的崇高秩序

巴中石窟是宗教艺术,它的主体建筑窟龛是诸多神灵居住的殿堂。佛陀世界的神灵们,佛陀住在正壁中央,身侧雕肋侍二弟子、二菩萨,有时是十大弟子、八大菩萨,在“西方净土变”里,雕有众多的“西方世界”菩萨,可多达50身;还有天龙八部等,外围有二力士、二天王、还有飞天、伎乐散布于窟顶、楣间、坛前,也还有供养人列于外龛的左、右壁。许多龛楣上悬有华帐、垂有花绳,或雕莲花、忍冬等装饰纹样。屋形龛窟的檐、柱上雕有华丽的建筑装饰图案。这样的石窟,自然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氛,人们走进洞窟仿佛进入佛国世界,置身其间,如梦如幻。恍惚间,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近在咫尺,在精神上、心理上贴近了,给人以心灵的抚慰,给人的感觉是佛陀世界;不是令人窒息的牢笼,而是死而后生、飘飘欲仙、彻底解脱困惑与苦难的栖身之所,它是人类真、善、美的最终归属,也是尘寰众生梦寐以求的终极彼岸。

2.隋唐窟龛形制的巴中石窟模式

巴中隋、唐时代石窟造像自身形成一种独特的模式,以精美华丽的屋形窟龛突出特征。

巴中石窟有隋朝时期的仿木构建筑的屋形窟龛116个,占隋唐时期总窟龛418个的27.8%,其中单檐屋形窟龛21个,二重檐屋形窟龛95个。这些屋形窟龛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木构寺庙建筑,其柱、檐上的雕饰又对中原石窟帐形构架有所继承。但是这种屋形窟龛又不同于中原石窟中的仿木构建筑屋形窟龛和帐形窟龛。除临近巴中的通江石窟和旺苍的几龛造像外,其他地方石窟中尚未发现这种屋形窟龛。可以说,“巴中石窟模式”仅存在于巴中及通江的石窟。

3.女性化菩萨是巴中石窟中最为成功的作品

佛教的菩萨形象来源于印度。印度石窟造像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男者有胡须,女者刻丰乳。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菩萨像已经不存在。敦煌及中原地区早期洞窟多半如此,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另一方面,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制约下亦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至隋代,出现了女性菩萨。应运而生的巴中石窟的纵多菩萨,甚至连佛和飞天、伎乐也都有了女性化和世俗化的倾向。隋代菩萨,头绾高髻,面型长圆或方圆,颈三道纹,有的长耳带环,戴项圈、臂钏、腕钏、挂璎珞,围长裙,身绕帛带。初唐的菩萨,面相妩媚,“素面如玉”,“长眉入鬓”,有的身肢修长,亭亭而立,有的身姿扭动,“一波三折“如”S“形。盛唐时菩萨出现了丰腴腻体”、“曲眉丰颊”的贵妃型,是唐代美人的典型形象。

4.雕出了庞杂的道教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造像

巴中石窟现存道教和儒释道“三教”融合造像112窟龛529身。道教造像从隋代至民国都有雕刻,数量较多,内容庞杂,可谓一部中国道教雕塑史。释道合像于盛唐时出现三窟龛,即雕有“慈航道人、普贤道人、文殊天尊。”道教对佛教的菩萨也能包芳容吸收。佛教华严宗的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摇身一变而成了道教的金仙,即慈航道人、普贤道人、文殊天尊,系十二金仙中的三位金仙。宋朝时,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时至明代,巴中石窟中出现了“三教”融合造像2龛,清代时又开凿了3窟龛。这是儒释道“三教”造像融合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实物见证。

5.鲜明的中华民族艺术风格

巴中石窟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其重要原因是这种彩雕艺术表现出鲜明的中华名族艺术风格特点。

佛教艺术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起初仅是模仿。文献记载,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就是第一个临摹西国佛像的人,相继而来的改造。除了佛像通用的造像格式、佛而行、住、坐、卧即所谓四威仪而外,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人物造型、面相特征、衣冠服饰、神情风采,无不逐步改变,以适应中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巴中石窟的佛教彩雕就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一是建筑和窟龛形制是中国工的。巴中石窟绝大多数为佛殿,仅有少量的墓塔。这种佛殿窟龛又是敞口的,多凿成内、外室。许多窟龛的外龛雕有护法神,主要是二力士,或凿造小佛龛。而印度石窟中的建筑形式是僧房和塔庙。僧房窟是供僧人居住的,塔庙窟中凿塔并雕佛像供礼拜之用。巴中石窟中的墓塔建筑,虽也是从印度传入的,但与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塔身方形,多为三层,塔顶有刹杆,而不是印度佛塔的覆钵形。二是佛教人物是着中国服饰的。巴中石窟中的佛教人物服饰已经中国化了。菩萨着装华丽,腰束带,长裙垂地,帔帛垂于体侧。天王几乎都是以隋唐时代的武将为创作蓝本,头戴盔,身着明光甲,足穿靴。三是佛教人物已是中国人的形象。佛的尊像首先在犍陀罗艺术的佛和菩萨像,脸形略呈长圆,两颐较丰满,额高,眼深,嘴小,唇薄,留八字胡须,头发自然卷曲,体形健壮,造型粗犷,具有现实人物写实的相貌。巴中石窟的佛教人物,绝大多数镌刻于李唐王朝社会昌盛繁荣的上升时期,佛教艺术彩雕呈现一派生机逢勃的景象。造型上人体比例适度,凝练健康。菩萨的面相丰满圆润,头束高髻,戴宝冠,“素面如玉”、“长眉入鬓”,丰腴莹润;身躯修长,亭亭玉立,或身姿扭成“一波三折”,如“S”形;盛唐时,还出现了“丰腴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型。这在供养人的表现中更为突出。菩萨已女性化,面相妩媚,身姿窈窕,毫无“挺然丈夫之像”,而美如“宫娃”。佛、弟子也由梵僧而变为汉僧形象,从面貌、姿态、衣饰和神情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地塑造出年龄、经历、性格各不相同的典型。金刚力士的兩臂、胸腹,肌肉呈包块状,浑身潜存着内在的力量。飞天(乾闼婆)是佛教八部护法之一,是歌舞散花之神,不像西方的天使双肩长出巨大的翅膀,又不像印度的乾闼婆靠云彩承托,而是仅凭两条飘带在空中舒卷飘扬,是被中国化的飞天。

巴中石窟是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正是中国石窟艺术到达顶峰的的隋唐时代,彩雕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当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艺术瑰宝。它是历史的产物,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探讨古代艺术发展的规律,研究我国的雕塑史,是很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巴中石窟菩萨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