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
2015-01-21罗苗苗
作者简介:罗苗苗,女,汉族,湖北松滋人。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12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管理。
摘 要: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资本论》这样一部科学巨著,不仅要认真阅读原著,还要更多地了解前人研究《资本论》的观点和成果,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资本论》所阐述的内容。本文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根据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框架,结合课后阅读的文献资料,对前人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及其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些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资本论;体系结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当代价值
一、关于《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资本论》第一卷(共7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篇,主要讲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是从第2篇到第6篇,主要讲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即第7篇,主要讲资本积累理论。第二卷(共3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篇,主要讲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二部分即第3篇,主要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卷(共7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3篇,主要讲利润平均化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4、5、6篇,主要讲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第三部分即第7篇,主要讲价值生产与价值分配。
二、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中所说的这句话,常常被探讨《资本论》研究对象者引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正是源自于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尤其是对其中“生产方式”一词的不同理解。
张魁峰(1980)和周治平(1980)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而刘伟(1983)则认为他们“机械地理解《资本论》序言中所说的研究对象,忽视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意义。”赵学清(2007)指出《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关于研究对象那段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指“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王永锡、张天性(1982)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的主体生产关系(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从属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联系整个《资本论》的体系、内容来看,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三、关于《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资本论》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而且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是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截然相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曾教导我们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个“抽象力”就是《资本论》研究方法中的科学抽象法,它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统一。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即对充分占有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发现和掌握事物本身的规律,这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运动过程。接下来,马克思说:“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个“适当地叙述”阶段,就是一个从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运动过程。因此,《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思维运动过程就是从表象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即“具体—抽象—具体”。
四、关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及当代价值
(一)《资本论》的贡献
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商品是资本主义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入手,区分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及二者的关系,第一次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来,分析价值如何转为生产价值以及二者相背离对于价值规律作用的意义,论证了怎样从商品生产所有权的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为揭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一直还隐蔽着的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发现了劳动力商品这一特殊范畴,从而抽象出了剩余价值这个一般经济范畴。他将资本划分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论证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带来,且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通过分析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价值的转化、分割,马克思阐明了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各种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实质。
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阐明了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区别与联系,解决了古典学派不能解答的关于什么是社会资本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社会总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公式和引申公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在理论上第一次解决了资本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说明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论证了在社会的再生产和流通中,生产资料生产的主导地位。
(二)《资本论》的影响
美国著名经济增长理论家E·多马在考察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历史后说:“增长模型…至少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在各经济学派中,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最接近于发展一种经济增长的重要理论。”卡莱茨基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上,将不完全竞争与就业理论联系起来,在凯恩斯之前创造了有微观基础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宏观运行分析的宏微观相统一的动态经济学,被誉为预见了“凯恩斯革命”。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创新理论、新增长理论和产业后备军理论等都或多或少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受到过启发或影响,由此可见,《资本论》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科学巨著,它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随着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的继承和发展,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于1867年诞生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剖析至今仍具有现实的实用性。虽然在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它总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每当资本主义处于萧条和危机时期,它又受到热捧,尤其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又重新成为了欧美读者的宠儿。在《资本论》中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阐明了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结合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来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纲要》,成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2.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张魁峰.《谈<资本論>的研究对象——兼谈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4] 周治平.《<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5] 刘伟.《试论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年第5期.
[6] 赵学清.《<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7] 王永锡,张天性.《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财经科学》,1982年第4期.
[8] E·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