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未达,不敢尝”另解

2015-01-21

关键词:中华书局藏书论语

黄 琼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丘未达,不敢尝”另解

黄 琼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论语·乡党》中“丘未达,不敢尝”,一般注释为“孔子我不知(药性),(所以)不敢吃”,本文从现代白话译文语句的前后不关联、“达”的释义、“未”与“X(不、岂)敢”的含义、类似馈赠事件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可解释为“丘未曾显达,不(岂)敢吃(接受)”。

《论语·乡党》;丘未达;不敢尝

《论语·乡党》中有“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①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4页。该句一般被解释为“孔子我不知(药性),(所以)不敢吃”。

孔安国曰:“未知其故,故不尝,礼也。”②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1页。

郑注云:“曰‘丘未达’,言不服之义,药从中制外,故当慎也。”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2页。

皇疏:“未晓此药治何疾,故不敢尝之。”④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1页。

《四书集注》引范氏曰:“凡赐食必尝以拜,药未达则不敢尝。”引杨氏曰:“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谨疾也。必告之,直也。”⑤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1页。

《论语正义》:“‘丘未达’云云者,达犹晓也。”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2页。

此后学者,如杨伯峻、钱穆等,均袭此释。

笔者觉得,从另外方面解释该句略佳,故尝试从现代白话译文的前后意思不连贯、“达”的释义、“未”与“X(不、岂)敢”的含义、类似馈赠事件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丘未达,不敢尝”一句的语义另解。

一、现代白话译文的前后不关联

遵循旧释,会使全段翻译有些不完善,让人感觉脱节。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现代白话译文版本中对该文的解释。

《论语浅解》:“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还不了解这药的药性,不敢尝。’”⑦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论语译注》:“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杨伯俊译:《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5页。

《孔子批判下·论语译说》:“季康子赠送药物,孔子作揖,把药接过来,说道:‘丘对这药不了解,不敢吃。’”*古棣、戚文等:《孔子批判下·论语译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页。

以上三个版本中对该段文字的标点均为: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即三处均将原文标点中的一处句号译为逗号,改动本是为了使前后文连贯一致,结果却让人觉得突兀。于是,杨先生加一“却”字表转折,使行文和谐。但因为孔子答话之前只出现“馈药”及“拜”“受”之动作,而无旁人问他为何不尝药,所以孔子回话显得有点冒失。

章太炎发现此处不足,对此解说:“达者,针也。凡病有先施针,然后可用药者,如《伤寒论》云‘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其一例。孔子病未施针,故不敢尝药,针后自可尝,故仍拜受不辞。”*章太炎:《章氏丛书 广论语骈枝》,世界书局1982年版,第974页。

此前,王若虚也发现不足:“予谓人以善意馈药,而告之以疑,不敢尝,凡人交际皆知其不可,况孔子之于康子乎?且使馈药无迫使面尝之理,何必以此语忤之?”*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校注 卷五之论语辩惑》,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并予以解说“当是退而谓人之辞,记者简其文,故一曰字而足耳。”*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校注 卷五之论语辩惑》,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程树德在《论语集解》中也认为“此说理当。”*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1页。

现代一些译者也沿袭此释,这样处理虽可以在某种程度缓和这种矛盾,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义。

《论语导读》:“季康子赠送药品给他,他拜而受之,(事后又)说:‘我对这药性还不了解,不敢试服。’”*鲍鹏山:《论语导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鲍鹏山先生为原文标点,于“拜而受之”后标逗号,使原文、译文标点一致,又于中插入“事后又”三字,一定程度上略微改变了原文。

《论语新解》:“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而受之。告使者道:‘我还不知道那药性,暂不尝了。’”*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页。钱穆先生则加入“告使者”三字,并且摆出“赐食物,遇可尝,当先尝,示郑重其人之赐之。今告使者,未达药性,故不尝,亦谨笃之表示也。”*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页。将这段历来肯定的解说再予以说明。但药毕竟不等同于食物,尤其不等同于可尝之熟食,“君赐食,盖熟食也,故可先尝。赐腥则亦不尝矣。夫药性有万殊,服食之法,制造不一,尤无未熟先尝之理。”*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1页。礼仪中规定先尝的只对赐食而言,且只对赐熟食而言,《论语·乡党》中有“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5页。故上述说明也不太尽如人意。

尤其现代白话译文在翻译该处时为力求前后译文连贯,加入不少场景,大刀阔斧修改孔文。如,《发现论语》解释为:

“鲁国政府的宰相季康子将一种珍贵的药物赠送给孔子,孔子客气地接过药物并看了看之后又还给他,说:‘我还不充分了解这药物的药理特性,所以我绝不敢贸然地去品尝它。’”

作者释‘受’有两义:“‘授’,给予;接受。”*杨润根:《发现论语》,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但毕竟“给予”不完全等同于“还给”,这里改得令人有点难以接受。

二、“达”的释义

“丘未达”一句中,“达”至关重要。鉴于现代译文存在的不足,笔者尝试重新考释,把握了“达”的释义,整句的意思就可以明白大半。

“达”,其字形在甲骨文中书作“达”,会意。

《说文解字·辵部》:“达,行不相遇也。从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挑達,一往一来之意也。通达双声,达非正字,即通之假也。”*章太炎讲授:《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5页。

《汉字源流字典》曰:“达,甲骨文从大(人),从辵,会通达之意。”*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广雅·释诂一》曰:“达,通也。”*曹宪音,张揖撰:《广雅》,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后经演变,在《经籍籑诂》中有“达谓身命通达也。”*阮元编:《经籍籑诂》,成都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44页。由“通”引申出“得志,得行其道”,又“显贵,显达”之义。

“达”作“显贵”义,很早就出现了。如“达官”即显贵之官。

《礼·檀弓下》有“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四,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77页。

孔颖达疏:“达官谓国之卿、大夫,士被君命者也。”

后“达官”泛指高官。*汉语大词典编辑组编:《汉语大词典》10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7页。

《论语》中,至少有两处“达”释为“显贵,显达”。

《论语·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3-84页。

《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1页。

当时,“达”作“显达”解很普遍。《史记·孔子世家》:“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1页。该内容又出现于《左传·昭公七年》《孔子家语·观周》等。

使孔学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孟子“拟圣而作”之《孟子》一书中,作“显达”解之“达”层现不穷,如《孟子·尽心上》中有“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轲著;杨伯峻,杨逢彬译注:《孟子》,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50-251页。同代以及此后,“达”作“显达”解更为普遍,且与“穷”成为一对稳定的反义词。

《说苑·杂言》中“孔子曰:‘……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13页。

《列子·力命》:“穷圣而达逆。”*叶蓓卿译注:《列子》,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3页。

《列子·仲尼》:“孔子愀然有间曰:‘……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叶蓓卿译注:《列子》,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0页。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赵昌平撰:《李白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页。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王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的对面是‘富’,‘穷’的对面是‘通’或‘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达’对举,‘贫富’对举,是很明显的。”*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32页。

这里,“达”释为常见的通用意义“显达”,更方便理解。

三、“未”与“X(不、岂)敢”的含义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受到前后文字的制约与影响。孔子作为“春秋笔法”的创始人,深谙“一字喻褒贬”,对词的选择精确得当。《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0页。基于此,笔者从该句中拈出“未”与“不敢”进行分析,因为它们与“达”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对“丘未达,不敢尝”是翻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未

《论语》一书中表否定的词很多,如无、勿、亡、弗、非、毋、莫、不等,其中以“不”出现频率最高,每章均有,合计580次,“未”居第二,57次。关于“未达”,历来均译为“不了解”,那为何此处用使用频率少的“未”达,而不是出现频率高的“不”达?

“不”与“未”均表否定,但两者有所不同。“不”主要表示否定,“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事物、情状的否定”,*王海棻、赵长才等编:《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而“未”则与时间联系紧密,即“没有,不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5页。之义,“表示动作或情况尚未施行或出现”。*王海棻、赵长才等编:《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不知其性”,重点表达对一种事实(“知其性”)的否定,对“达”(了解)的否定,用“不”略佳。《论语》用“不”“未”等很讲究,如《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7页。等句,用“不”表示对“同”及“相为谋”的否定而不惜重复用“不”。纵观全书,“未”“不”二字同时出现于一段话中,至少有15次之多,下举几例:

《论语·里仁》中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力不足者……”*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3页。

《论语·子路》中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9页。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5页。

以上显见,“不”表对事实等的否定,如对“仁”“足”“如”“善”等的否定,而“未”则与时间,尤与“目前时间”联系紧密,表示目前还没有“见”,目前还不“可”,目前还没有达到“善”。

史上文人历来也注意到“未”“不”之不同,似“恨不相逢未嫁时”之语,“不”“未”不可更。正因如此,现代译文大多译为“还不了解”,加一“还”字,表目前暂不了解,此释与原文有出入,试译为“丘未曾显达”,不仅合原文,而且还可获佳效,获得两层含义:

一是表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孔子“拜”且“受”后,谦虚地答:“我还没有显达,不敢吃。”回答得体,合身份,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一介布衣在接受当权者馈赠时所言。

二是深层含义。至少有两方面的深层含义,即:(1)孔子积极入仕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丘只是目前暂时没“达”,但不会放弃,会一直积极进取,争取“达”。《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拙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1页。这是孔子在母亲去世后的初次涉世,虽受挫折,“由是退”,但于“达”途上更积极。《论语·微子》:“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4页。

(2)尤为重要的是,“子曰”的对象为康子,而康子正是孔子求“仕”的最佳突破口,“未达”可以说一部分原因是康子造成的,而“达”也在康子一念之间。《史记·孔子世家》:“秋,季桓子病……喟然叹曰:‘昔此国·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6页。

(二)“不敢”

“不敢”为偏正结构,重心在“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5页。《词诠》:“表敬助动词,惟存形式而实已无‘敢’字之意义者属此。”《仪礼·士虞礼》郑注云:“敢,冒昧之辞。’(贾)疏云:‘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3页。当时,“敢”的这种用法已广泛出现于各类典籍的对话中。《论语》中即出现了七次: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曰:‘敢问死。’”*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7页。

《论语·先进》:“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3页。

《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2页。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曰:‘敢问其次。’……曰:‘敢问其次。’”*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6页。

《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4页。

其他典籍中,“敢”的这种用法大量出现。《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执絷马前……曰:‘……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3-794页。《孔子家语·王言解》:“曾子起,下席对曰:‘敢问何谓王者言?’孔子不应……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刘乐贤编著:《孔子家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6页。

综上,“敢”作为谦词已被广泛使用。“敢”表谦敬,“刘淇谓‘敢’犹云‘岂敢’,省文也。”*徐仁甫编:《广释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当时常出现在“敢”前加“何”、“岂”、“非”、“不”等否定词。

受中心词“敢”义制约,这种“X敢”结构广泛用于表谦虚。《论语》中不乏此例,又如:

《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7页。

《论语正义》:“引孔曰:‘不伐者,不自伐其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30页。

《四书集注》:“引马曰:‘孟之反贤而有勇,军大奔,独在后为殿。人迎功之,不欲独有其名。’伐,夸功也。奔,败走也。军后曰殿。战败而还,以后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1页。孟之反的谦虚一目了然。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页。

“俱”字点破夫子与子贡之谦虚,且异文《论衡·问孔》中云“子贡之名凌颜渊上”*(东汉)王充著;陈蒲清点校:《论衡》,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40页。,不难得出,子贡谦让。

《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1页。

《论语正义》引孔曰:“孔子谦不敢自名仁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2页。

《四书集注》:“谦辞也。”*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28页。

孔子十分谦虚,所以公西华说道,正是孔子谦虚这一点是学生学不到的。“岂敢”两字,将夫子谦虚之态貌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下,“敢”前附“非”“何”“岂”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与“不”均可通借。

(1)非——不,《说文通训定声》:“不、非一声之转”。“不”“非”作为否定副词,可互为通借。*郑权中:《通借字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20页。“‘非’犹‘不’,否定副词,训见《经传释词》,王融《净行诗》:‘茹荼非云苦,集木岂称危?’‘非’、‘岂’互文,皆犹‘不’也。”*徐仁甫编:《广释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31页。

(2)何——不,“何”犹“不”,否定词。训见《古书虚字集释》。《左传·昭公元年》:“卫齐子曰:‘苟或知之。虽忧何害?’”*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3页。“《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作‘虽忧不害’。杜甫《去蜀》:‘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何’一作‘不’”。*徐仁甫编:《广释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3)岂——不,“岂”犹“不”,否定词。《鲁语下》:“岂唯鲁然”,韦注易“岂”为“不”。谢灵运《初发入南城》:“弄波不辍手,玩景岂停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人有语曰:‘岂合吃杖,不合决他。’即‘岂’训为‘不’”。*徐仁甫编:《广释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敢”与“非”“岂”等连用慢慢减少,而与“不”结合越趋稳固,“不敢”成为一个表谦虚的特色词语。它在典籍中早已出现,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说苑·臣术》:“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李克曰:‘臣闻之,贱不谋贵……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曰:‘……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是以不敢得知也。’……”*(三国)王肃著;廖名春,邹新明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搜神记·吴王小女》:“歌毕,欷歔流涕,不能自胜……重曰:‘死生……不敢承命。”*(晋)干宝著;胡怀深标点:《搜神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23页。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他原听了说‘另具上等谢礼命宝玉去磕头’,故满口说‘不敢’,竟未听见贾母后来说拆太医院之戏语,犹说‘不敢’,贾母与众人反倒笑了。”*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沧浪之水》:“苟医生抱了拳说:‘听说池处长高升了……’董柳给他倒茶,他马上站起来说:‘不敢当,谢谢嫂子。’”*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页。

总之,“不敢”释为谦词,“丘未达”一句释义迎刃可解。一边为当权者康子,一边为一介布衣,夫子在接受“礼轻情义重”的“药”后,客气地阐述:“我仅为一介平民,岂敢吃(受)大人馈的厚礼呀!”

四、类似馈赠事件对比

古籍中有一些孔子接受馈赠的类似事例,通过对比,更能清楚判断“丘未达,不敢尝”句之意。

(1)《说苑·反质》:“鲁有俭者,瓦鬲煮食,食之而美,盛之土铏之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太牢之馈。弟子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而先生何喜如此乎?’孔子曰:‘吾闻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为厚也,以其食美而思我亲也。’”*(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4页。

(2)《说苑·贵德》:“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市远,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馀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3)《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2页。

“对待”康子一事上,从“礼”来看,“拜而受之”,但实际上却直言“不敢尝”,这和没有接受何异?在(1)(2)事例中,孔子或“受之,欢然而悦”,或干脆“不受”而经过一番解释后“再拜受”,但是,康子一事“乃自以曲防人之心……阻定不服其药,虚人之赐,孰甚于此?康子闻之,非惭即怒。便如康子宽厚能容。而己之为人,是何道理?杨氏以必告为直,圣人之直,恐不如此。”*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1页。圣人之直,抑或“受之,欢然而悦”,抑或“不受”,为何此处态度如此不明。尤其第(3)例,阳货、康子均作为当权者馈物给孔子,照历来之释,阳货之豚尚可受之,何独不敢尝康子之药?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拙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1页。这是被阳虎拒之“仕”外的一段往事。它对于这位因得知父亲身世而对未来抱有憧憬的年少者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挫伤。孔子因此事厌恶阳虎,而后又因阳虎之过,“子畏于匡”,此外,更因为阳虎作为季氏的家臣而“执国政”,于周礼不合,孔子对他更加厌恶。《论语·季氏》中有子曰:“陪臣执国政,三世希不失矣……”“这一批评是针对阳虎把持鲁国政权而发。”*张秉楠:《孔子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更甚者,《左传·定公九年》中孔子得知赵简子收用阳虎的消息时,曰:“赵氏其世有乱乎。”*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3页。

相对阳虎,孔子与康子略有交情。《论语》中两人多次对话,且“记答大夫(康子)之问,亦用孔子‘对曰’矣……其时卿之位益尊而权亦重”,*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2页。《论语》中出现四次尊敬康子而书之“对曰”。另外,《史记·孔子世家》:“秋,季桓子病……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欲召仲尼,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6页。可看出,孔子急欲仕鲁。那与康子关系不言而喻,远不是阳虎所能比。

从以上三件类似事例可看出,“丘未达,不敢尝”作“孔子我不知(药性),(所以)不敢吃”解释明显不当,而作“我未曾显达(仅为一介平民),岂敢吃(受)大人馈赠的厚礼呀!”解,合情合理,且合事实,因为孔子确实未仕。

综上,结合前面四方面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丘未达,不敢尝”一句可释为“丘未曾显达,不(岂)敢吃(接受)”。

(责任编辑 孟莉英)

The New Explanation of “Qiu Wei Da, Bu Gan Chang”

HUANG Qiong

(LiteratureandArtsSchoolofGuizhouNormal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18,China)

The sentence “Qiu Wei Da, Bu Gan Chang” inXiangDangofLunYu, has been explained as “I (Confucius) don’t know (the medicine), (so) I dare not take”. Considering the inconsistence in modern vernacular translation, the explanation ofDa, the meanings ofWeiandBuGanare investigated and similar gifts events are compared. It concludes that the sentence can be explained as“ I (Confucius) have not been outstanding, so I cannot accept”.

“XiangDangofLunYu”; Qiu Wei Da;Bu Gan Chang

2014-06-30;

2014-12-07

2014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GZQN23);2013年贵州师范学院一般博士项目(2013BS003)

黄琼,女,湖南涟源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0.034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5-01-05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藏书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小毛驴藏书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珍惜每一本藏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