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体现中医特色
2015-01-21张景国
李 帆,张景国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①放射科,②超声科,北京 100102)
如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体现中医特色
李 帆1,张景国2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①放射科,②超声科,北京 100102)
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医学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来,影像技术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正朝着形态与功能结合的方向发展,且与临床的结合更加紧密。然而,多数中医医师看不懂影像学资料,原因是中医院校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忽视了学科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为使中医院校学生更好地掌握影像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临床诊疗中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中医院校的影像学教学方法,使影像学在中医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准确。
1 结合学科特点,寻找医学影像学与中医学结合点
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影像学可使人体组织、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应属于“望诊”的范畴。可把影像学的应用理解为是对中医四诊法的一种补充[1],这可作为中医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切入点。例如急性胆囊炎为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引起剧烈腹痛,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严重者胆囊穿孔。胆囊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因情志不遂、肝胆气滞引起的气阻络痹而致肋痛,还有因暴饮暴食致肝胆蕴结湿热之邪而致肋痛。单纯依靠望闻问切难与其他急腹症鉴别,也不能了解胆囊炎的原因。然而通过超声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伴声影,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很有帮助[2]。可见影像学检查可对中医辨证进行补充,并帮助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
2 旨在服务中医,全面传授知识
2.1 中医药专业开设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宗旨是服务于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强调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初步培养科研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中医药学科特点,密切结合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要求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表达、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主导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当引导学生从医学影像学的原理和手段入手,观察、理解传统中医理论,并发掘中医理论新的内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2 做好动员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一直以来,医学影像学被归纳在西医范畴,许多中医医师认为中医辨证与影像信息没有关联。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医学影像学,了解影像检查在现代中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影像学的认同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可引导学生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又可提高学生对影像学的兴趣。
3 在医学影像教学中融合中医思维
3.1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思想,即把人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季节、环境特点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对待。《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藏象学说及中医学的五行学说,都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强调和反映。所以整体观是中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之一。而医学影像学是对人体组织、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状态及病理变化,并达到诊断目的。两者的学科特点存在差异,但知识体系构成的逻辑思维方法有相似之处。如中医思维的整体观,要“见微知著”,见到某些症状体征就要推断到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整体观同样存在于影像思维中,人体局部的病变及影像表现,往往是全身疾病表现的一种,同时某一脏器的疾病,也影响其他脏器,引起邻近脏器甚至远处脏器的改变及影像表现,如胸腔积液影像表现为胸部改变,除肺、胸膜本身的病变外,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癌症淋巴管阻塞、膈下炎症等)也可导致胸腔积液;如脾脏增大,脾脏本身的病变可引起,邻近器官如肝硬化失代偿期亦可引起,全身性(如免疫、造血系统)疾病也可导致脾脏增大。这样看来,整体观成为连接两个学科的桥梁。
3.2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患者的阴阳变化,是指导正确治疗的关键之一。而在影像诊断中,动态观察同样非常重要,疾病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疾病可能经多次影像检查做出正确诊断。影像检查只是将某一阶段的表现进行瞬间记录,若静止地分析,则易误诊。只有充分地认识各种疾病的转归、病理生理及影像动态发展规律,才能掌握好检查的恰当时机,明确诊断。如脑梗死患者最初几小时在脑细胞毒性水肿阶段,血-脑脊液屏障未破坏,CT无阳性表现,若仅此判断颅脑无异常,则会造成误诊,若做动态观察,则可观察到梗死的部位、范围、程度等重要信息,有助于诊断与治疗[3]。
3.3 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一种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疾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如感冒,可分风寒证和风热证,须用不同的治法;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因此,中医讲究既要辨证,又要辨病。在影像诊断上也有所谓的“异病同影,同病异影”。不同疾病可表现为相同的影像征象,这是影像表现的共性,即“异病同影”,此“异病”往往代表一组疾病。认识影像表现的共性有利于某些具有同样表现疾病的分类,如肺内空洞性病变,可把肺癌、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出现肺内空洞的病变归纳后鉴别。“同病异影”指一种疾病可有多种影像表现,疾病在不同病理阶段有不同的影像表现,如周围型肺癌可表现为肺内的结节或肿块,当肿块内部坏死液化后,也可表现为空洞样病变。
4 引导学生将影像学应用于诊疗全程,促使中医走向现代化
4.1 中医药在影像检查中的应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药及针灸就应用于影像检查中,如KUB及钡剂灌肠的检查前准备,需去除肠道内粪便及气体的重叠及干扰,患者可使用番泄叶或泻下理气的方剂,清洁肠道,且不良反应小[4]。还有,中药材红豆杉对各类腺癌及小细胞癌疗效明显,在肿瘤介入放射学中,可将红豆杉的提取物紫杉醇注入到肿瘤血管中,起到中药靶向治疗的作用。另外,在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丛出血时,加入中草药白芨的提取物,可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5-6]。
4.2 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研究 由于中医诊法缺乏客观性,阻碍了中医临床研究与国内外交流,也成为制约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进程的瓶颈。人体证候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研究及科学评价系统,中医“四诊”的量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其综合采集分析系统及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的系统研究及评价方法,这些系统的建立有必要结合现代化检测设备开展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研究。近年来,全国影像学界正在积极的开展中西医结合影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为影像所见可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项重要客观依据[7],使中医的宏观辨证跨入微观辨证时代。有学者已对40多个病种进行了中医证型的影像诊断研究,如中医内科疾病中的中风、肺胀证、胃脘痛,中医骨科的腰腿疼,中医耳鼻喉科的鼻渊等疾病。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入这些内容,结合对“证”本质研究的一些微观指标,将局部的病理变化和人体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映和动态变化相结合,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8]。
4.3 中医疗效的影像学观察 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差,且临床症状的改善主观性强、难以让人信服,使中医学难以步入循证医学之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是现代中医诊疗的主要内容,影像学检查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观察,CT和MRI是评价肿瘤大小、有无术后复发及转移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可聘请既精通中医学又对医学影像学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就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座谈、研讨,同时,任课老师也应积极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尽可能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9]。
[1]柳澄.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学的作用,促进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5(3):161-163.
[2]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59-460.
[3]雷剑.影像诊断工作中的思维方法[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127.
[4]张永健,吕红,吉明柱.聚乙二醇肠道准备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987-988
[5]悦随士,李丽鸣,田河林,等.白芨甘露聚糖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8):705-706.
[6]葛勤,刘同华,黄林清.中药白芨作为血管栓塞剂及药物载体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3,14(5):305-307.
[7]侯键.中医辨证影像诊断学研究概论Ⅱ[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2):159-161.
[8]陈家旭.中医症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43(24):3-5.
[9]耿坚,张闽光.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医教育,2005,24(5):64-65
2013-12-15)
10.3969/j.issn.1672-0512.2014.05.041
张景国,E-mail:jingtian7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