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 创新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5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纪要
2015-01-21李亮刘宇红杜建
李亮 刘宇红 杜建
·会议纪要·
务实 创新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5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纪要
李亮 刘宇红 杜建
2015年7月2—4日,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5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湖北武汉市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33名专家在14个专场为1700余名结核病同仁分享了结核病防控经验,介绍了国内外结核病基础研究、诊断、治疗、预防等的最近技术或成果。本次大会务实、创新,为我们展示了一年来国内外结核界的最新成果和学术水平。
基础研究
本次大会有多个报告讨论了有关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上海市CDC朱国峰教授向大家系统性地介绍了结核分枝杆菌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遗传学操作基本问题和遗传学研究基本手段。朱教授介绍的基因敲除的主要方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转座子突变库的构建、基因功能体外验证及在动物模型中的验证等研究路线和科研思路,为大家深入了解如何开展结核分枝杆菌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邓教宇教授将工作聚焦于氨基水杨酸(PAS)的耐药机制研究。邓教授团队开创性地发现FolC基因突变及羟基精氨酸(NOHA)的过量表达均可引起PAS耐药。FolC基因突变会引发该酶活性降低,从而减少PAS对结核分枝杆菌叶酸合成途径的干扰,使结核分枝杆菌产生PAS耐药性。NOHA可以对PAS进行乙酰化,从而降低PAS的抗结核效果。因此,过量表达NOHA的菌株就会对PAS产生耐药性。
家庭健康国际组织(FHI360)科学部主任、杜克大学Carol Dukes Hamilton教授就结核分枝杆菌相关生物标记物研究做了报告。她总结了在微生物学检测、尿标记物、呼气标记物和转录组学等方面的科研现状。近年来,高结核病负担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已开始联合支持国家或区域性的前瞻性临床和生物样本库的建立(RePORT)。RePORT的理念是通过一套基本的标准随访、数据收集和标本采集流程,建立基线和临床结果明确、标本统一的队列,以实现各研究中心队列的整合,为今后大量评价不同的生物标记物打下基础。在RePORT标准流程的基础上,各研究中心仍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题开展研究。目前RePORT的标准队列流程有两个:一个是针对活动性结核病队列,分别在基线、治疗的第1个月、第2个月、治疗结束和6个月后收集血、尿、痰、唾液标本,用以探索预测疗效的标记物;另一个针对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或潜伏结核感染患者,观察期为24个月,终点为是否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在不同的时间点采集标本,目的为寻找预测活动性结核病的标记物。
结核病免疫问题也受到重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颖教授新发现的结核分枝杆菌新抗原LppZ(Rv3006)在免疫学诊断、亚单位疫苗开发中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Douglas Lowrie教授介绍的仙台病毒载体疫苗可以有效激发CD8+T细胞免疫,与BCG免疫效果互补,在小鼠模型上显示出非常好的免疫保护力;两位讲者的报告为结核病新疫苗研发提供了新依据。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李涛医生介绍了播散性卡介菌病,研究发现多种与免疫缺陷相关的基因突变是重要的发病原因,如中毒联合免疫缺陷(SCID)、慢性肉芽肿疾病(CGD)、单基因遗传分枝杆菌易感疾病(MSMD)等。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免疫缺陷与分枝杆菌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为针对性免疫治疗提供了指导依据。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重视播散性卡介菌病问题,并开展更多的研究。Aeras的Dereck Tait教授介绍了结核病疫苗临床试验,目前全球共有15个处在临床试验中的结核病候选疫苗,应该在早期阶段去除无发展前景的疫苗,将重点放在有研究及发展潜力的疫苗研发中。Tait教授重点介绍了备受全球瞩目的南非MVA85A临床研究,共2784例婴儿纳入试验。结果证实为MVA85A不能对BCG接种婴儿产生抗结核的保护力。另一个在南非进行的IIb临床试验的结核病疫苗M72/AS01,该疫苗采用Mtb 32a及Mtb 39a抗原,加上ASO1佐剂;后者能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目前该疫苗正在大样本的人群研究中,由于其使用了新型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其有效性正在被关注。
诊 断
分子生物学无疑是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技术。日本桥本章司教授介绍了TB-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技术,其不仅在诊断单纯结核病中的准确性高,在结核分枝杆菌与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共同感染的病例中TB-LAMP也显示出优越的敏感性。多个学者报告了Xpert Mtb/RIF和GenoType MTBDRplus这两项诊断技术评估结果,显示这两项技术无论是在肺结核还是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并且检测时间短,可用于结核病的早期诊断,而且可以同时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膜芯片杂交技术及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TB-SAST)在结核病诊断中也有不错的应用价值。
令人可喜的是,沉寂多年的结核病病理学诊断领域也有很大进展。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传统方法有组织形态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但传统方法的敏感度较低。近年来结核病病理学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至基因检测和蛋白质检测水平。北京胸科医院车南颖医生介绍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利用新开发的抗Ag85B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显著提高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阳性率。相信今后基因检测和蛋白质检测在结核病的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会进一步加强,为提高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开辟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国内外使用越来越广泛。德国Masae Kawamura教授阐述了IGRAs用于结核病诊断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系统地介绍了IGRAs在不同人群包括儿童、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肾功能衰竭、HIV感染者的诊断价值,指出IGRAs在BCG接种过的儿童及成人具有诊断优势,适用于所有人群,较少受年龄及免疫功能抑制的影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爱梅医生报告了重组蛋白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培养滤液蛋白10(ESAT6-CFP10)皮肤试验诊断结核感染的效率。重组蛋白ESAT6-CFP10皮试采用IGRA的核心抗原,并借鉴了TST的简便操作,结果表明重组蛋白ESAT6-CFP10皮试灵敏度和特异度与IGRA相当,但特异度较TST明显提高;而且该技术受试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成本低、易操作。因此在结核病诊断中应用前景良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雪融医生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痰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表明肺泡灌洗液采用T-SPOT.TB检测,对痰阴肺结核诊断的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78%,可与其他诊断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肺结核的诊断效率。
和前几年类似,影像学专场今年依旧火爆,好多参会者站着听取报告。肺部穿刺活检术在结核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来自北京胸科医院的周新华医生在其报告《肺部穿刺病灶活检并发症的控制与对策》中,强调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避免并发症,并慎重对待大血管、肺门、心膈角等危险部位的穿刺,而且要建立有效的紧急抢救预案。山东省胸科医院侯代伦医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中为大家呈现了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并提出了颅内结核命名及分型的具体意见,强调颅内CT增强延迟扫描应列为常规检查,磁共振检查仍为结核病影像诊断的最佳手段。来自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的敖国昆医生强调了CT灌注技术对结核病的诊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上海市肺科医院孙希文医生呼吁高危人群应进行低剂量CT扫描,并作为早期肺癌的筛查手段。影像学专场的一大亮点是青年医师影像学病例辩论会。由4位优秀青年医师围绕“不典型肺结核”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2个病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4位国内知名结核病影像学专家做了精彩点评及指导。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讨论,将影像学和临床的基本诊断原则、技能相互贯穿,使讲者和听者从中获得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进而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治 疗
进一步缩短疗程一直是结核病治疗的研究重点。近期的3个缩短结核病疗程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缩短标准方案6个月疗程的努力遇到挫折。北京胸科医院的唐神结医生以《结核病缩短疗程的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进行报告,指出目前在缺乏新药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进一步缩短疗程的目标。未来的缩短疗程研究有赖于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更合理的临床试验策略和新药研究。我国今后也将自主进行结核病短程化疗研究,目标集中在缩短痰菌阴转时间,减少传染性。
广州市胸科医院谭守勇医生发现吡嗪酰胺耐药与患者近期疗效间存在关联:敏感患者的疗效要明显优于耐药者,无空洞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空洞患者;吡嗪酰胺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时,存在协同作用。北京市胸科医院初乃惠医生提出,应用环丝氨酸较为安全:250 mg/次,每天2次,可以作为起始剂量;血药浓度小于25 μg/ml,可考虑增加药物剂量;大于35 μg/ml,则考虑减少药物剂量。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受到大家重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林明贵医生提出影像学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重要的鉴别手段。福州肺科医院陈晓红医生发现福建省主要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为鸟-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及龟或脓肿分枝杆菌,影像学上结节性支气管扩张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特点。广州市胸科医院的何司琪医生发现,对于快速生长分枝杆菌(RGM)肺病,40以上女性患者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40岁以下者,推测绝经期可能为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肺病的易感因素之一。北京市胸科医院段鸿飞医生发现,呼吸道标本中常见的RGM为脓肿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前者多与RGM肺病相关,后者多与RGM肺病不相关。
与结核病治疗有关的肝病问题也是本次年会热点。Adrian Di Bisceglie教授重点介绍了美国药物相关性肝损伤临床网络,该网络作为药物性肝损伤数据整合中心、标本库和基因检测中心,在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突出性作用。地坛医院成军医生介绍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指出未来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应力图阐明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过程的关系,建立快捷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proteins, CYP)基因变异检测手段,建立多态性基因和表型图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卢水华医生报告了预防性保肝治疗研究项目的中期报告,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与不使用保肝药物出现肝功能损伤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对目前保肝治疗指征问题的一项重要探索。
结核病外科治疗是结核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宋言峥医生提出了结核病微创疗法的理念,建议外科介入关口前移,有助于缩短疗程,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建议结核外科医生要重视器械研发和手术方法的改进,用尽量小的创伤处理病变。山东省胸科医院金锋医生对气管-胸膜瘘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北京市胸科医院秦世炳医生认为,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脊膜结核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伴有占位、截瘫、难以耐受的神经根痛和束带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山东省胸科医院王成医生通过257例病例的临床分析,认为肺结核合并慢性结核性脓胸内科保守治疗难以治愈,应合理地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呼吸内镜介入技术一直是大会的热门话题。北京市胸科医院傅瑜医生给大家讲授了《支气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治疗与预防》。气道狭窄的处理是本次介入专场的重点。北京市胸科医院丁卫民医生介绍了结核性复杂性难治性气道狭窄处理的策略,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蔡青山医生验证了热消融术联合冷冻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价值。一些介入治疗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结核或肺结核诊断及治疗中被广泛或开始应用,如球囊扩张术、氩等离子体凝固热消融术联合冷冻术、超声支气管镜(径向探头、凸探式头)引导或导航活检技术、冷冻活检技术、虚拟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结节活检通道(BTPNA)技术、超声引导鞘-电磁导航技术等。
预防控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结防处王维真处长以《中国结核病防控策略及防治服务体系介绍》为题进行了精彩讲演。她从中国结核病流行情况、中国结核病防控策略、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介绍和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任务和工作要求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结核病防控重大公共卫生政策发展的历程,以及目前中国结核病的防治和保障策略,指出要逐步构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强调了“十二五”规划对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要求,指出定点医疗机构要在结核病防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肺科医院肖和平医生以《对结核感染的再认识》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指出终止结核病流行需要治愈每一例结核病患者,也需要消除大量存在的结核感染者。报告明确定义了应常规进行潜伏结核感染筛查的人群,强调新近感染具有更高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对“结核感染”和“潜伏结核感染”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精辟阐述。肖医生的报告明确提出了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如何进行潜伏结核感染的筛查和化学性预防治疗,对于减少活动性结核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是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易星医生报告了在结核病高疫情的新疆地区进行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这一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医防合作模式已在新疆结核病防治相关政策制定、人员能力建设、工作质量提升等方面初见成效,尤其是在结核病相关医保政策的推动和落实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复旦大学高谦医生题为《我国的结核病传播与挑战》的报告为与会专家带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以人群为基础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结核病传播的严重性,31%的结核病由近期传播导致,而耐多药结核病的近期传播率高达41.2%。这一结果说明了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性。研究还显示,涂阴培阳的患者与涂阳患者具有相近的传播能力,提示目前在大多数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采用痰涂片镜检法诊断结核病对发现患者和控制传播的不足,需要尽快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推广快速诊断技术。中国CDC的成君医生报告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核病发病与干预模式研究》课题在全国10个研究现场五类重点人群中进行结核病筛查的调查结果,重点人群的高肺结核患病率、肺结核患者的高无症状者比例、危险因素对重点人群肺结核患病率的影响,引发了对重点人群中结核病患者发现策略的思考。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陈亮医生分析了流动人口结核病对广东省结核病疫情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成为控制广东省结核病疫情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来自大连市结核病医院的路希维医生和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的贺晓新医生分享了两个城市的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实施情况和效果,开展疫情监测、新生入学体检、接触者筛查、患者管理和潜伏结核感染者预防性治疗、健康促进等综合防控模式有助于高校结核病发病率的下降。大连的实施性研究结果表明,PPD强阳性率可以作为结核病暴发的预警指标;而北京市的项目工作表明,检出肺结核患者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胸部X线检查。中国CDC周林医生采用大量的研究证据,对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的异烟肼预防性治疗的对象、指征、治疗方案、效果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在3个省开展的异烟肼预防性治疗试点项目的流程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报告。
结核病合并糖尿病
近年来,结核病合并糖尿病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次年会上,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与糖尿病学分会两大分会联手,在礼来基金会支持下,共同开发“结核病合并糖尿病诊疗指南项目”。该项目完成后,将翻译成英文,在全球进行宣传和推广。因此,该指南不仅有利于我国结核病合并糖尿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和规范,更是对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支持。
糖尿病分会秘书长、解放军第三〇一医院的陆菊明医生报告了《糖尿病治疗的循证研究与启示——关注血糖控制》。陆菊明医生以大量循证医学证据阐述了强化降糖可降低1型糖尿病的死亡风险,并延缓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早期强化降糖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风险,同时降低心血管病变及死亡风险。长期平稳的血糖控制带来心血管及肾脏的获益,并提出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的策略。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中国高级顾问林岩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糖尿病对结核病的影响有多大?》的话题。糖尿病使结核病的患病风险增加2~3倍;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累及中下肺增多,X线检查出类似HIV感染并发结核病的表现,容易被忽视而未被诊断出来;治疗方面,糖尿病使结核病第2个月末痰菌转阴延迟,增加结核病患者治疗中死亡的风险;糖尿病对结核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表现在结核病成功治疗后结核病再复发的危险性增加,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复治者比例高于没有糖尿病的结核病患者;糖尿病的大流行使结核病发病率及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容易被漏诊,影响对患者的发现率,使实施结核病控制规划的成本增大,威胁到治疗成功率目标的实现。
临床试验
3年来,中国的结核病临床试验工作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也取得了极大成绩。本次年会上,成立了新一届的中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专家组和工作组。这将从组织上进一步促进我国结核病临床试验的规范化、国际化。
北京胸科医院李亮医生就《中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CTCTC)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报告,指出CTCTC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1)加强CTCTC制度建设,包括成员的准入、临床试验的遴选、资源的合理分配,等等;(2)针对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强能力建设,如开展实验室培训项目等;(3)制定CTCTC临床试验的基本标准,以优先确保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在CTCTC平台开展;(4)确保质量、执行好目前已经或即将开展的临床试验;(5)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临床试验的舞台之中。
FHI360学术部主任、美国杜克大学的Carol Dukes Hamilton医生围绕着抗结核治疗新方案阐述了数个颇有价值的研究,其中大剂量利福喷丁(20 mg·kg-1·d-1) 用于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与标准治疗方案相比,大剂量的利福喷丁在强化期结束时的阴转率更高;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结果显示:加替沙星替代乙胺丁醇的4个月方案虽然是安全的,但疗效低于6个月的标准治疗方案。与6个月标准方案的对照组比较,含莫西沙星的4个月方案尽管细菌数量在初期有很快的下降,然而长期的治疗效果不优于对照组。因此,目前方案中加入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能缩短疗程。令人鼓舞的是数个很有希望的新药正在出现:PA-824的14 d早期杀菌效果研究显示,该药与莫西沙星(Mfx)和吡嗪酰胺(PZA)联合使用,效果优于传统的方案HRZE,PA-824+Mfx和 PZA 的Ⅱ期研究正在进行中,若研究成功可能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也有效。新药德拉马尼(delamanid)正在申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delamanid 的Ⅱ期研究显示:2个剂量(100 mg/次,2次/d;200 mg/次,2次/d)使用后,2个月末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0 mg组的QT间期延长比较明显,但安全性与100 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上200 mg组没有显示明显优势,6个月治疗期的试验正在进行中。贝达喹啉已得到美国FDA的快速批准;今后在耐药结核病和敏感结核病的临床试验中应当更多地涉及儿童患者。
来自FHI360国际科研部的张峣主任就临床试验注册作了系统、全面而细致的介绍。他分别介绍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注册平台、WHO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用实例深入浅出地说明注册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注册的程序;并且强调所有设有对照的2~4期临床试验、涉及向FDA申报的药物或生物制品,均应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注册,注册时间为首次入组21 d内。
护 理
护理论坛的一大亮点是我国有5位结核病护理专家被国际护士会授予“领导者之光”称号,她们分别是:孟桂云、聂桂英、于洪美、王秀华、李春梅。这表明我国结核病护理工作得到了国际护理学界的认可。
国际护士会结核项目主管Carrie Tudor女士就《全球结核病信息及护理的角色》做了精彩的演讲。她重点介绍了终止结核病策略(2016—2035年)的内容,以及护理工作者在其中承担的职责和作用。终止结核病策略有3个核心内容,即整合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核病关怀和预防;大胆的政策和支持系统;加强的研究和创新。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护士承担了结核病控制的大部分工作,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一个没有结核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聂英护师详细介绍了耐多药患者的有效管理方法,她们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57天地、手机APP、assess系统)及同伴咨询员对耐多药患者进行管理,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来自山东省胸科医院的李春梅护师讲述了开展对菌阳结核病患者的延伸护理内容。她们为出院患者建立追踪管理档案,利用电话督导(随访)为主,QQ群交流为辅,协助购买寄送药品等护理措施,开展菌阳结核病患者的延伸护理服务。
信 息 化
信息化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也是本次大会的亮点。大会从注册、报道、会议安排,以及宣传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信息化的影响。在信息化方面,结核病防治界已经走到了最前沿。
华康移动医疗首席运营官(COO)戴廉女士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介绍了媒介如何让“医疗移动起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修金来博士深入介绍了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包括瓶颈和制约,其中政策限制是最大的瓶颈。西安杨森的何民富介绍了大数据的价值和目前进展,西安杨森公司与结核医院联盟逐步开展合作,利用OHDSI(The Observational Health Data Sciences and Informatics)组织的标准数据模型,对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标准化。目前已经完成北京胸科医院标准数据库主要数据表的标准化;天津市海河医院的数据库筛选和审核也正在进行中。天津市海河医院结核病科万振医生介绍了科研辅助管理软件的研发。新的电子科研辅助管理软件,解决了传统数据获取中的一些问题,使科研人员能够获取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促进更好地完成基于科研需求的数据整合。北京胸科医院的刘京铭医生介绍了多维数据在结核病诊断方面的一些研究。此类研究也可以扩展到多个中心,用于提高整体的诊疗效果。研究的结果不仅应用于三级医院,也可以服务于基层医院,可以有力地向前推动结核病的整体防控。
来自北京胸科医院的李亮医生介绍了结核病防治界在移动医疗方面的进展。自2012年开始,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开始建立远程咨询和教育平台,目前已经覆盖100多家医院,并且还在不断壮大。同时打造了多个信息化平台——“结核帮”、“结核医生”和“结核助手”应用软件(APP)。“结核帮”目前已经有24 564人关注,“结核医生”3628人注册,占全国结核医生的40%左右。“结核助手”是患者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真正将患者管理起来。目前医院联盟正在与西安杨森公司合作做大数据项目,是一种结核病医院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力争2年之内完成结核病领域的信息整合。同时还有采用顶层设计的大样本库,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希望未来5年能建成国际上最大的结核领域的样本库。
志谢 北京胸科医院车南颖、王桂荣、聂文娟、段鸿飞、丁卫民、雷国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范琳、孙勤,西安市胸科医院吴璇,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吴迪,中国CDC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君,武汉市肺科医院赵丽,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吴桂辉,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朱益军等对本纪要的撰写所做的贡献。
(本文编辑:薛爱华)
10.3969/j.issn.1000-6621.2015.08.026
10114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李亮,Email:liliang@tb123.or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