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任关系建构的省区产业集群培育对策

2015-01-21李红新赵学义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李红新,赵学义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15;2.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基于信任关系建构的省区产业集群培育对策

李红新1,赵学义2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15;2.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摘要:不同集群模式的产业培育需要省级政府优化知识扩散与知识共享的信任环境。政府信任度、企业信任资本、合作企业间的信任质量等要素是形成集群企业信任关系嵌入社会网络结构的关键。为此,省区政府以建立产业集群信任机制为前提,通过确立信任共识,畅通“信任资本”的使用规则,借助非正式契约对信任行为的约束力,建立多元协同的知识交互、技术扩散平台,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信任关系,不断强化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培育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绩效,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任关系;政府信任度;集群培育

成熟的产业集群是由市场组织与企业组织的优势融合而形成的效率更高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其因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很容易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人们对集群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896年,目前学界对产业集群的培育研究已经从关注集群的经济因素过渡到关注集群的社会因素。尤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政府对省区产业集群的培育,也立足于社会因素之下,开始关注基于信任的社会网络构建问题。信任本身包含着多维度的内容,既有群体信任,也有计算信任和制度信任[1]。为此,本文主要以河南省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个体、组织之间的空间集聚的制度信任需要,从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动态演化层面,提出省区产业集群培育的基本对策。

一、省区产业集群信任关系现状

严格的集群概念应以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界定内涵型信任要素的产业组织关系,在中国的行政体制上,一般意义的“集群”[2]一般为乡镇到县级行政单元(不超过市级的空间尺度)。偶然的距离邻近,没有信任合作,不能算集群。关注共同的问题,拓展信息、技术协同、知识共享,方是集群规范。可以说,地理临近、产业相互关联和行为信任互动是集群协同进化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经营生存状态,缺乏信任并不能保证集群成员之间的技术共享、知识互补,在劳动力聚集和资源获取绩优区域内都能够观察到集群绩效预期锐减的现象。

市场权力来自技术、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但巩固市场权力需要信任支撑。信任可以有效降低组织内部的时间成本、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它是维持集群组织绩效与提高集群组织成员合作的重要因素。尽管信任不能取代集群成员合作的正式制度安排,但是如果集群成员之间没有信任,集群协作就不会良性互动。河南省产业集群合作行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合作企业间信任预期折损

通过多方访谈调研发现,河南产业集群内部缺乏信任,导致封闭性竞争以非开放性的行为使得集群内部关联度降低,造成高成本的外部知识、信息输入途径难以形成深度的学习型协同合作模式。尽管集群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剩余,但事实并不令人满意。信任难以放大合作收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集群的相互依赖程度偏低。“囚徒困境”则是对以上矛盾冲突的深刻描述。“囚徒困境”反映了集群理性与个体信任的冲突。所谓“囚徒困境”是说:不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背叛总能比选择合作获取较多的效用或收益。从集群信任理性角度来看,参与者应当相互信任合作以谋求共同的长期利益,但从个体信任理性角度来说,单方面信任会加大合作风险。产业组织的信任理性,是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的关键,是一个组织对外诚信的主要社会识别标志。产业集群信任培育面对的不是单方面的自由选择,尤其是在生产组织中必须合作时,政府一时难以营造一个良性的信任环境。

2.信任行为机制缺乏制度规范

省区产业集群属于地方产业集群,与面向全球的世界发达国家的集群有本质的不同,其主要弊端就是依赖人情关系,信任维护成本过高。发达国家的集群主要考虑来至外部的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因素;国内地方产业集群通常是关注来至内部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资源配置和技术合作。由于政府专注于企业资金扶持,疏于信任机制的制度配置,集群治理效率低下,在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的价值分配和区位再配置上更没有建立长效的信任制约机制。

3.信任文化环境多元空置

集群信任环境的文化构成,通常是建立在商业文化、法律制度和政府治理之上。没有成熟稳定的商业文化、法律制度和政府治理,集群信任文化只能是无效的。省区集群文化空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文化空置。来自人情社会的商业文化,企业间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创业精神。第二,法律执行空置,不注重契约规则。信任合作是一切经济行为的载体,是企业获取资源、提高创新力的基础。目前省区集群吸引域外企业的信任要素结构,主要缘于依赖政府单方面的政策性承诺,常态的社会网络信任关系并没有稳固生成。第三,行政责任治理空置。这主要缘于企业组织效率低下。企业追逐低成本无视社会责任底线,为避免遭受落后淘汰,采取超常规、不合法的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不惜带来劳资纠纷和环保问题,给政府治理效率带来信任危机。

二、基于信任的省区产业集群形成因素

在没有传统、习俗和文化制约的情况下,信任可以来自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由政府出面规定。就目前产业集群间信任方和被信任方的双边关系而言,主要的信任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构成:

1.政府信任度

反复和密集的交易,对信任方和被信任方而言,政府的法律服务是争端解决的常规对策。有关信任方信任强弱情况的调研说明,集群企业对政府信任满意度普遍偏低。政府执政伦理应该以公平正义和高效及时建立诚信规则,以达到一种制度约束,这就首先需要政府行为合乎信任原则,不断提高政府信任度。

2.离散企业间的信任质量

集群成员对来自利益计算的技术性认知,以及情感纽带中产生行业自律,都因政府信任制度的环境状况发生改变。信任抉择总是在一个行动收益为正的情况下发生。为此,集群内部离散企业间的信任质量来自于如下方面:

(1)技术性(博弈)认知

以一种适当或不适当的方式来实现良好的或不好的信任目的,都以技术性的博弈认识为参照。这里用于利益计算的计算理性,与来自于规范设计的制度信任有一定的差别,这里把计算理性归属于技术认知,主要是区别于制度约束下的信任自觉。省区集群的社会信任网络的知识共享、创新水平决定着离散企业的认知能力,也是形成企业信任质量的主要构成。

(2)人格型的情感信任

以血缘、学缘等亲缘关系形成情感信任,多以不完全契约、有限理性方式实现信任无限责任。集群个体、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间大量的基于心理契约的信任关系成为不可缺少的合同内容。从一项研究说明,企业并不是单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它需要一个稳定的信任支撑的感性需求,借此实现道德和法律的经营保证。

(3)信任扩散与共享形成的行为惯性

由经验性长期交易而形成的市场的、文化的行为惯性,是集群成员共同遵守的信任行为习惯。集群成员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不可能完全把握信任机会。通过依赖信誉,积累信任,以一定程度的经验积累建立信任合作,形成所谓的行为惯性。两个企业不会随意往来,尽管不会非理性地认为合作者是一个友善的帮助者,但对信誉好的企业按照以前的标准行事,也是一种偏好。

三、省区产业集群信任机制

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为集群合作提供了机会,政府部门很容易通过制定法律、税收、金融等公共政策形成一种秩序基础,促使集群内部各种习惯、规章有机叠加,借助中介组织在监督执行层面的制度导向、评价考核与违规惩戒,渐次建立信任激励机制,使集群企业之间的信任在技术信息和知识层面发生关联。

政府为促进集群企业信任合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多种交流和交易活动,在长期的重复性交易中培育选择性组织契约,生成外在和内在的约束力,规避破坏者,制裁违规失信者,产生集群成员间的重复博弈与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任评估产生“声誉效应”,形成对“搭便车”行为的挤出惩罚。

政府为主导的信任体系培育,不能仅仅囿于企业对政府的敬重。考虑到信任的不稳定性,政府需要不断投入维护成本,消弱或限制企业用欺骗手段和不作为寻求自利的行为。当集群成员感到必须合作时,又极度担忧合作伙伴的搭便车行为,政府就应该在集群内促成集体理性定势,设法推进制度性信任机制,致力于集体的公共利益,克服成员私利,以集体理性促进信任行动的出现。

假设集群成员具有不同的绩优禀赋(不同量的信息并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这是影响集群内部信任流通的条件,但是这些还不是改变成员信任选择的根本属性。集群成员面临的是信任行为博弈所导致的得益损失的大小。政府营造集群成员双方博弈中适应性学习的生态,使每个成员处于信任的吸收状态,达成双方得益,产生局部遵同效应,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成为标准,并产生局部遵同效应[3],用于解决每一方都先验地等而视之,谁都不肯先行的困境。

四、基于信任关系嵌入的省区产业集群培育对策

信任关系嵌入是集群信息沟通、技术演进和学习积累的推进力量,可以稳定产业秩序、放大集群内部成员的福利成果。在资本收益、用工成本、技术变迁不变的情况下,信任关系的嵌入是培育集群规模、实现集群预期目标的必然。一个好的制度,就是在集群成员无法克服他的合作伙伴的搭便车行为时,起到约束合作对象形成集体理性的作用。为此,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信任共识,畅通“信任资本”的使用

信任资本是以前时段的信任行为积累,通常是集群内部的经验性的信任识别记录。政府行为导向需要产生一个压力驱动机制,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中添加信誉资本使得成员共同维持集群的声誉而彼此信任,不断提高集群信誉认证的组织效率,通过集群组织设立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数据平台,从而使互相依存的各方凭拥有的“信任资本”[4]以信誉认证的方式对集群合力形成凝聚作用。

信任资本是一种分配,按照帕累托的标准,只要一个企业的改变至少使一个企业的状况好转,而没有其他企业因此而境遇变差,那么这种分配状况就是最佳的。信任资本若以效用测度,可以通过信任效用来进行统计。信任效用的序列测定需要计算成员的个人效用,比较集群内部总效用,在满足单个企业偏好的相对值上做出裁定。

信息不对称产生机会主义,为此政府需要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基础建设,降低信任破坏者信誉度,放大企业信任危机的负效应,加大对不合作者的惩罚力度。这样一来,信任资本就是企业的一种必要的生产要素,集聚信任资本就是成员常态经营行为,彼此的信任合作成为集群内部博弈的均衡上策。博弈论证明,除非产生次生结构,多个理性人之间无法达成合作,信誉认证是一种约束力。信任关系嵌入集群产业关联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助力,在源头上加大评估监控。当然,成员信任违规,集群内部的非政府团体也可借用这种评估监控得来的信任资本对行为不轨者实施内部惩罚。

2.强化非正式契约对信任行为的约束力

在集群培育的初期,对正式组织契约而言,正式规则发挥作用的空间会受到一定时间点、一定行为模式的限制,这时非正式契约所衍生的非正式规则就能在减缓合作各方之间的“公共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以非正式契约启动隐性激励功能。契约包括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两种形式,正式契约是对可行性的一种诉求,非正式契约是对可欲性的一种诉求。约翰·罗尔斯的契约作为对社会组织安排的可欲性和可行性的一种检验手段,为培育集群的组织绩效设计提供了一种契约选择途径。这是利用非正式契约产生隐性激励的策略,制约无德失信问题。

非正式契约的隐性激励主要来自职业伦理的制约,需要从两个方面介入集群行为方式。第一,企业信任行为的道德自洽。从经济学角度,只要集群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不应该有任何道德附加,但是一个有责任的集群企业,从社会学角度,其经营方式必然会与社会道德相统一。第二,确立集群行动中的道德因素解释企业信任行为。也就是说,日常的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伦理的、诚信的统一行为。

3.建立多元协同的知识交互、技术扩散均衡平台

通常认为,共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必然促进企业合作。事实上,信任共识可以通过积累信任资本来实现多元文化的交融。集群组织的多元协同,就是构建不同模式集群的信息交流合作模式,即统合核心企业、政府、客户、科研机构、竞争者、供应商等,出台分类扶持对策。政府每年组织一次的联谊、论坛活动,表彰和奖励通过信任考核的企业,营造诚信氛围,优先给予各种经营优惠,使信任关系成为一种规范、常态的合作习惯。

“集群社会信任网络建设”[5]既是企业知识活动中形成集聚优势的基础,也是集群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省区经济转型必然会遇到外生型、内生型等不同模式的产业集群问题,以信任关系的嵌入提升集群绩效培育集群优势,使省区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而得到快速发展也是理所当然的。

4.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信任关系

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而科技的发展使得创新过程比过去所认识的情况复杂得多,往往不是单个人和单个企业能够完成的,尤其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必须通过大量企业之间的长期的、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来。当代的技术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需要企业拥有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信任可以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和民主的交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面对面交流信息反馈比较快,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在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地理邻近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这些社会联系会增强隐含经验类知识和编码化知识的流通,进而加强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潜力。集群企业之间以创新为驱动构建的产业集群信任关系可以使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要素方面的创新在集群内迅速传播,降低企业的市场搜寻成本,促进集群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平.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型企业社会网络:结构演化与复杂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林涛.产业集群合作行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3]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1-149.

[4][美]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王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

[5]刘珂,和金生.论产业集群中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责任编辑刘成贺)

Measures on Trust-constructed Provincial Industrial Cluster Cultivation

LI Hong-xin1, ZHAO Xue-yi2

(1.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2.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China)

Abstract:Industry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 cluster modes entails trust environment featuring optimized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sharing by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enterprise trust capital, trust quality among cooperative businesses and other elements are the keys to embedding cluster enterprise trust into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s. Therefore, the provinci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construct and make as a prerequisite industrial cluster trust mechanism, establish trust consensus, make smooth the regulations regarding“trust capital”, use the binding force of informal contract on trust behavior, build diversified and coordinated platform for knowledge interaction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ultimately construst innovation-driven trust relationship of industrial cluster to strengthen inter-enterprise reliance, cultivate intra-cluster knowledge sharing and boos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trust relation; government credibility; cluster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3-0012-04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3.002

作者简介:李红新(1975—),男,河南新野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经济转型背景下河南省产业集群培育研究”(2014157)

收稿日期: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