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国初期的冬学运动与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2015-01-21李祥兴

关键词:建国初期农民思想

李祥兴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论建国初期的冬学运动与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李祥兴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在建国初期的农村,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共卓有成效地运用冬学这一载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并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事先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展开,必须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回应和引领,必须注重综合运用多种传播载体和平台等。这些经验无疑可以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

建国初期;冬学;主流意识形态;历史经验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其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发展,有时会领先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理说中共的意识形态应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思想不仅不会自动退出,而且还将保留其惯性。因此,建国初期中共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可喜的是,中共运用冬学这一传统有效的形式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可以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

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为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服务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确立起中共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是建国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一般的宣传教育之外,中共运用了在老解放区行之有效的形式——冬学。这时冬学的基本特征是“更加注重政治教育”[1],如《教育部和青年团中央关于一九五四年冬学工作的指示》要求“冬学首先必须紧密地结合各项工作任务,向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并以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为重点”[2]。为使冬学能够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党和政府注重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奠定制度和政策保障。

首先,具体分析不同地区农民的思想状况,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从制度政策上保证冬学预期任务的完成,党和政府仔细分析了当时农村意识形态的现实情况,并确立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针和政策。虽说冬学的总目标是加强农民的阶级觉悟、爱国主义思想、民主思想和生产知识的教育,但具体到不同的区域有所差别。因此,“在进行这种政治教育的时候,要联系当地的情况和群众斗争的经验”[3]。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把冬学的对象分为三类,并做出不同的要求:第一类是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土改复查的地区,这类地区农民的阶级觉悟比较高,但这类地区较少。因为在这类地区农民的优势完全确立,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因而,冬学主要以文化教育为主,以政治教育和时事教育为辅,目的在于继续提高和巩固农民的阶级觉悟和爱国思想。第二类是已经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没有进行土改复查的地区,或者复查不彻底或没来得及复查的,这类地区占多数。在这类地区,农民的优势已经确立或者基本确立,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或者基本被消灭,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了,但是还不够。在这类地区,冬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政治教育和宣传为主,以文化教育为辅。因为从国家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来看,完成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只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第一步。第三类是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这些地区还在进行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处理,如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等。这类地区农民的政治觉悟整体比较低,冬学的任务只是一般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其次,对旧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确保冬学师资整体的政治素质。从建国初期的情况看,冬学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干部和职员,这部分人数较少而且还担负本职工作,因而数量有限。第二部分主要依靠农村中的贫苦知识分子,这部分人一般政治觉悟比较高,对中共是坚决拥护的,是冬学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旧中国这类知识分子的数量相对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冬学的需要。第三部分是旧有学校的教师,这是一个数量可观,但政治觉悟相对不足的群体,如果要其直接完成冬学的任务比较困难。对这部分人,除了坚定的反革命分子外,一般采取了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使之能胜任冬学的任务,即“给予他们一个短期的培训,待其大的毛病基本克服以后,放手让他们在工作中继续提高”[4](7)。第四部分是农村中失学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一般是地主富农出身,一般而言政治觉悟低。但是对他们还是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只要他们表示愿意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愿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团结改造他们,并且利用他们动员各方力量”[5]为冬学服务。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冬学师资培训班,把旧有的知识分子改造成为合格的冬学教师,保证了冬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再次,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冬学教材和经费的落实。当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大致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完全不识字的,第二种是识一百字左右的,第三种是识五百字以上的。”[4](8)所以,中央规定各地可依据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在中央教育部制定大纲的基础上自行编印教材。此外,对冬学经费的来源也做了规定,即一部分是政府补助,一部分是来自于群众自筹。

以上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保证了冬学运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确保了中共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诠释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

二、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形成良性互动: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这就是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而改变的。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建立、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冬学运动则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展开,一方面使主流意识形态具体化——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深入群众,有力地推动党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又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冬学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形成的这种良性互动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群众有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开展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确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启蒙意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国际上面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在国内还有大量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余,他们不甘心失败,继续进行捣乱破坏,兴风作浪,这些都威胁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安全。此外,还有大量的新解放区没有彻底地完成土地改革,反应在思想文化上是农村的封建主义思想、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怕变天”的思想还很严重。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人民政府先后发动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并且结合“三大运动”清剿盘踞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意识和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具体说,在冬学运动中,要结合土地改革向农民讲清楚“谁养活谁”的道理,加强农民的阶级意识,动摇农村的血缘和宗法观念,使农民确立起阶级、集体和法制等新的社会意识;结合抗美援朝活动中展开的参军、拥军和捐献等活动,着重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法西斯思想和奴化买办思想,使农民确立起爱国思想和国家观念,淡化小农意识,养成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镇压反革命及其宣传活动中,使农民感受到人民政权的强大,增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

其次,开展政权建设教育,阐释中共政权的合法性,使之深入群众的心灵。在旧中国,反动派依靠手中的政权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使人民受尽了苦头。建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冬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农民明白新生人民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来组建这种性质的政权等。具体而言,有:“一、新的人民政权怎样对反动阶级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二、如何按照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法律规定选举人民代表、建立基层人民政权;三、如何正确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改正缺点和错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4](63−68)人民代表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要及时改正缺点和不足,“对于自己的缺点主要从主观方面去找根源,而不能完全推向客观方面。对自己的缺点仅靠自我批评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7]

再次,进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育,使农民逐渐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思想。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改造上来。为顺利实现这一伟大转变,党和政府在广大的农民中开展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消除农民的小农意识和私有观念,让他们通过“对比”和“算账”的方式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不同道路的教育,在实践中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化的好处;其次,加强集体主义和工农联盟教育,“教育农民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也强调工人农民应该相互支持,合作化是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和发展工业化的中心环节,通过这些教育改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意识”[8]。此外,还积极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为了使农民的思想觉悟能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相适应,冬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因为“富裕农民中的资本主义倾向是很严重的。只要我们稍微放松了对农民的政治工作,资本主义倾向就会泛滥起来”[9]。冬学正是围绕上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展开教育并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深入群众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划清界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建国初期是处于复杂丛生的状态,既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思想,也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小农思想等存在。不仅如此,“在党内只承认无产阶级思想是合法的,而在党外某些非无产阶级思想、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合法的”[10]。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需要,冬学的任务主要是肃清农村封建主义思想,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冬学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首先,开展“群众观点”和“党的领导下群众自己救自己”的教育,树立起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念,为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群众奠定良好基础。旧社会的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逆来顺受惯了,反抗意识较差,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为此,冬学结合土地改革运动中确立起的主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的正确路线,开展依靠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教育。如在土改的过程中,有的地主威胁农民“谁分了我的土地就要他的头”,有些农民害怕地主反攻倒算,希望政府从上而下进行土地分配。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及时提出反对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恩赐”的观点进行“和平”土改的方法,提出要靠激发农民的政治觉悟,依靠农民协会作为土改的组织形式和执行机关。冬学结合土地改革的宣传教育,将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协会做了具体而详尽的介绍,并以此确立农民的群众观。冬学课本里就有“农民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是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翻身解放的依靠,是农民参加政的权、发展农业生产、学习文化的依靠”[4](18)的理论。 通过教育,使得“农会好、组织起来有一套、农民翻身有牢靠”[4](20)的观念深入农民的心理。不仅如此,冬学还使农民懂得如何组织农会,为什么要把农会组织好,如何把农会组织得更好等问题。因为“农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要爱护它,防止敌人的破坏”[4](22)。组织好农会要做到“一、农会的会员要认真负责地工作;二、绝对不许外人破坏”[4](22)。通过教育活动的展开,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明白了自己才是历史的主人,只有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其次,控诉封建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对农民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为唯物论的确立创造良好氛围。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农民的政治觉悟比较低,在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自己吃苦是命不好,本该如此。地主依靠土地收租是天经地义,自己只有依靠地主才有饭吃。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冬学主要向农民讲清人们的吃、喝、穿、用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劳动人民自己的劳动创造的,是劳动创造了世界。“按道理劳动人民应该是世界的主人,应该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应该受到尊敬。但是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却把顺序颠倒过来。”[4](12)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农民通过忆“剥削苦”“思剥削帐”,开展“吐苦水、挖剥削根、算剥削帐”等活动,让农民明白地主阶级是怎样发家致富的,农民是怎样贫穷受剥削的,并告诉他们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旧社会的官僚、地主、军阀、恶霸等依靠他们的强权霸占公田、官田、族田、庙田,或利用农民的贫穷破产强夺贱买,或利用欺骗的方法来侵占土地。”[4](16)地主阶级正是凭借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经济上剥削农民,政治上压迫农民,文化思想上束缚着农民,使农民世代不能翻身。因此,农民要翻身就必须推翻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并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发家致富。

再次,打破封建迷信思想,反对唯心论,确立起唯物论。农村中的迷信思想是封建主义思想的助手,是反动统治阶级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反对迷信是反封建的题中应有之义。冬学教材中就有“不信八字、不求神仙”的内容,通过“挖神根”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农民“穷人为什么永世难以翻身,而坏人并没有遭到报应,这恰恰说明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兴来运’是欺骗的幌子,神仙的老根子是封建主义的老头子”[4](28)。神仙只不过是用来维护封建剥削的工具而已。与此同时,还要告诉农民,自己头脑中之所以有这种观念是因为思想上有毛病。虽然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但是“脑筋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必须做到既翻心又翻身,最后彻底转变脑筋,才算从头到脚跟”[4](29)。通过冬学的教育,使农民认识到神灵的本质是什么,怎样从思想上克服对神灵的恐惧心理等。

最后,打击农村中的宗法思想,树立起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念。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意识影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的封建宗法意识相当浓厚。这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些农民认为地主是自己的本家本族,拉不下情面批斗;有些农民因为与地主的私交比较好,甚至协助地主分散转移财产和土地。”[11]因此,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民不敢起来斗争,有的暗地里把分得的财物送还给地主,以至于有的农民还给地主送礼。冬学的目的在于使农民懂得“在农村有两个对立的阶级,一个是地主阶级,一个是农民阶级。过去帝王朝廷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本身就是大地主和大官僚资本家,是保证地主阶级的,谁要是反对它,就是犯法,反动政府就是这样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4](14)。因此,消灭地主不是从肉体上消灭它,而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要消灭它,从消灭剥削制度的角度来消灭它。而不应从血缘和地缘的角度同情、甚至放纵它。此外,冬学还通过对婚姻法的宣传教育荡涤了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使广大农村妇女冲破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的种种阻挠,勇敢地斗争,打碎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集中代表封建婚姻制度和观念,使封建宗法思想受到了又一次冲击。

此外,建国初期的冬学运动作为冲破封建枷锁的文化解放运动和农民建设新社会的文化动员运动,它使农民在思想文化上实现了翻身解放,这也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扫清了障碍。

四、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为主流意识形态扎根于群众内心提供有效的载体

主流形态的构建、诠释不是终极目的,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的目标是使之深入群众。因为真理只有为群众掌握才能发挥无穷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真理。建国初期的冬学不仅在诠释、宣传中共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而且为中共主流意识形态扎根群众的内心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建国初期的冬学除了以课堂、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之外,还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对构建中共主流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主要有:首先,增强了中共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面。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具有渗透力强、影响持久、简单易懂等特点,将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寓于其中,使之更加具有亲和力,更能为群众接受,能到达润物无声的效果,使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在内心接受、认同主流价值观。建国初期由小木、企舜撰写的《土改宣传剧》就是为配合宣传土地改革法和土改的顺利进行而编写的,该剧本由三幕剧《李风美》,四幕剧《土地还家、诱惑》,五幕剧《仇与恨》组成。为使剧本能更好地演出,剧本后还配有越剧剧调供演出使用。剧本《李凤美》反映的是“地主李俊水为反对土地改革,一方面采用腐蚀拉拢的手段收买农会干部张永灿,一方面分散转移土地等财产。农会的干部政治立场坚定、觉悟高,将李俊水的卑劣行径揭发出来了,而李俊水的女儿李凤美大胆地对父亲提出批评。最后使其父亲发生转变,愿意接受土改,并愿意做一个接受土改的典型”[12]。该剧贴近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演出后深受群众的喜爱,党在农村的威信也提高了,群众也真正发动起来了,使土地改革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通过这种文艺形式的宣传,不仅使实际工作得到了推动,而且党的意识形态逐渐变成了社会意识的主流。

其次,有利于培育与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价值观。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将其作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就是要发挥其影响的全面性,从而塑造趋于共同并且符合党和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在抗美援朝的文艺宣传活动中,文学、戏剧、美术、电影、音乐、戏曲和民间艺术等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都动员起来了,其影响范围也是空前的,“参加者不仅有艺术工作者,还有教师、学生、工人和各阶层群

众”[13]。在地区范围上也是广泛的,“在北方的大部分城镇、农村,南方的主要城镇和部分农村都有宣传活动”[13]。宣传展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主要内容,各种文艺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整个斗争的形势,鼓舞了人们的斗志。由李健吾执导,上海剧专师生集体创作的剧本《美帝国主义暴行图》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比较大,该剧本在全国“三十多个地方上演,观众反映热烈”[13]。主流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心理机制的作用,依据群众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把爱国主义精神经过文艺形式的加工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意识,最终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的主流。

此外,多种文艺形式的载体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塑造良好的氛围,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诠释、宣传的效果。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氛围,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的,其效果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为大的环境所肯定、与其保持一致,那么其就容易被个体吸收,内化为个体意识,进而成为行动的指南,效果就更加明显。各种文艺形式为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准备了“舆论”的场,优化了整个环境。

五、建国初期的冬学运动与中共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总结建国初期的冬学运动与中共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加强当代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事先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从一元走向多元并呈现相互激荡之势。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其意识形态理应成为社会唯一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实现这一目标,唯有事先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才能使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展开。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这里不难看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这种服务在当代主要表现在要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性趋势、制度性作用和社会变迁中的宣传功能”[14],着力发挥意识形态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中的社会动员和推动功能。当然,经济建设、深化改革的成功又会固化中共意识形态主流地位。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回应和引领。当代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终究不是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而是在百舸争流的社会思潮中比争高下。因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在同其他社会思潮的斗争中赢得主动,增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回应和引领。为此,必须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必须坚决批判和斗争,不能任其发展。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注重综合运用多种传播载体和平台。在经济全球化、网路信息化时代,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开始进入到中国市场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借助信息网路使得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呈现跨国界、短兵相接的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形成挑战。为此,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注重综合运用多种传播载体和平台。

总之,不同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形势,但是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又具有某些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建国初期的冬学与农村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可以为今天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某些参照和借鉴。

[1] 郑几纬. 延续与转变: 建国初期的冬学运动(1949—1956)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6.

[2] 教育部和青年团中央关于一九五四年冬学工作的指示[N]. 人民日报, 1954-10-20(3).

[3] 马叙伦.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开展今年冬学的指示[J].山东政报, 1949(5): 18−19.

[4] 中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 农民冬学课本教学参考资料[M]. 武汉: 中南人民出版社, 195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9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4.

[7] 陈重人. 谈缺点及改正缺点[J]. 知识, 1948, 10(1): 14−15.

[8] 黄道霞. 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176.

[9] 毛泽东.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505.

[10] 刘少奇选集·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90.

[11] 罗平汉. 土地改革运动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324.

[12] 小木, 漆舜. 土改宣传剧[M]. 北京: 中国儿童出版社, 1951: 5.

[13] 全国文联研究室. 抗美援朝文艺宣传工作的初步总结[J]. 文艺报, 1951, 4(2): 3−5.

[14] 彭继红.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 [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 68−71.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Dongxue Movement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foundation

LI Xiangxing
(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In some rural liberated area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found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consolidating the newborn people’s regime and achieving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of transforming the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ffectively used Dongxue as the effective carrier in constructing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accumulated a series of 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s included formulating scientific policy which would serve a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providing fertile soil for 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would revolve around the priorit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drawing a demarcation line with the non-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would build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and adopting flexible and effective forms which would provide the effective carrier to anchor mainstream ideology in hearts of the masses. These experiences can undoubtedly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to and lessons for the current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foundation; Dongxue; mainstream ideology; historical experiences

D23

A

1672-3104(2015)01−0245−06

[编辑: 颜关明]

2014−03−19;

2014−12−16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我党主要出版物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4CKS009);安微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161070121)

李祥兴(1980−),男,安徽怀宁人,法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农民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