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
2015-01-21何丽芳
何丽芳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
何丽芳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就是要深刻认识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高效低耗地利用资源,营造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环境,促进农业生态转型,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传统文化;美丽乡村;传承
“天人合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思想[1]。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对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传统生态文化,对全面践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生态文化及传承的现实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1]。以道、儒、佛为代表的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相通和谐。概括起来,它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共融,有了自然生态和谐的基础,人类社会才能和谐;二是“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它要求人类的活动只有遵循自然法则,珍爱一切生命,才能保护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三是“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思想,它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只有通过开源节流并重才能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四是“以时禁发”的环境管理思想,它要求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都必须依据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
这种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传统生态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世代相承,使中华文明成为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而无断层的文明[2]。传统生态文化的当代传承,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1.彰显地域和文化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民对土地的浓厚情结,在与自然长期相处中,造就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宜的建筑、人文、风情等生态文化遗产。农村建设通过挖掘利用这些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与当地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相融和,能够展现独特的人文内涵,既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也能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彰显美丽乡村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2.塑造和谐的田园境界
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逐步形成了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协调的和谐发展。农村建设通过对顺应自然的传统做法的借鉴,可深化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更好地采用现代生态修复技术,才能恢复和保持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和谐”景观,塑造美丽乡村的田园境界。
3.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育和发展了现代生态文化,更孕育了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发展也将更注重内涵与可持续。农村建设通过多要素协调并进,不搞短期行为,不片面单一发展,“以人为本”,倡导民主,消除贫困,健全法制,促进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
二、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生态文化问题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落实,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的大好前提下,简单的农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倾向,普遍造成了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和其生存环境的破坏[3],带来一些问题。
1.自然环境破坏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持续改善,自然资源遭到了掠夺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山体破坏、森林质量下降、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其结果是农村许多的田园环境逐渐消亡,造成了生态严重失衡,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件频频发生 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2.生态环境污染
由于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农资和农民缺乏环保知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有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塑料污染、人畜粪便垃圾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农副产品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引起自然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其结果是传统农业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逐渐丧失,严重危害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更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3.文化生态缺失
生活方式的流行,由于农村发展缺乏规划,或规划没有从当地环境和文化出发,传统建筑文化得不到保护和传承,建筑无序翻新改建,式样单一雷同,简单使用新型建材,造成了村庄及建筑式样趋同,地域特色正逐步消失;简单、洋味的“现代生活”正式成为时尚,农村传统民俗正逐步被淡化;传统产品追求规模和数量,制作工业化,工艺被简化、文化被淡化,其个性与特色正逐步丧失。其结果是各地乡村文化存在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地域特色文化逐渐走向没落。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是“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是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就是要深刻认识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高效低耗地利用资源,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遵循自然规律,树立生态修复的发展理念
生态修复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对一个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修复,并使其恢复健康。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的最有效方式。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落实到农村的规划、建设、保护等各个环节,恢复和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建设自然生态乡村[4]。
第一,规划突出自然之美。土地广阔、田野美丽、农舍分散,乡村自然山水格局的整体性,构建了乡村自然之美。在农村规划中,一方面要尊重这种自然之美,保护自然山水格局,摈弃填水开山等不顾生态安全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合理渗入现代文明元素,采用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保持农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第二,发展突出自然为本。风水林、龙山、风水池、水口等乡村生态文化景观,以民间信仰为重要依托,得到世代保护。这种以自然为本的生态安全格局,确保了乡村环境的长期稳定。在农村发展中,要借鉴传统生态文化理念,顺应自然,加强大环境保护,尤其强化对脆弱重要生态节点和重要环境敏感区保护,防止不当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构建乡村景观与生态安全的基本脉络。
第三,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生活城市化、现代化是农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在农村建设中,要遵循生态学原理,以人居环境改善为根本,实施卫生设施改造和垃圾分类综合利用等措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既传承传统生态文化精神,又融入现代文明,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2.顺应历史文脉,营造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所谓文脉,是一种贯穿历史、体现现代,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实体文化现象,包括地方风貌、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它们从形态上延续历史,是最具地方特色和历史延续性的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保护历史、融入文脉元素,营造人与自然、现代与历史、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环境,建设品味乡村[4]。
第一,保护挖掘历史遗产,打造地域建筑特色。农村地区的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等,都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体现,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审美情趣,是地域景观特色的具体体现[5]。然而,这种历史遗存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很少,即使有也不可能构建区域性景观特色,发掘、整理乃至再造是农村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秉承“历史传承,和谐创新”的原则,吸收当地建筑中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元素,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将厚重历史、现代文明和自然山水有机结合,从历史文脉的深层次建立“和谐”的地域景观特色[5]。
第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地域民间民俗。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构建了农村民间民俗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的传统节俗、敬畏文化和“善”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对保护自然生态、丰富文娱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6]。从某种程度来看,当前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的危机,还是农民传统文化观念意识淡化乃至丧失的结果。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科学阐释传统敬畏文化和“善”文化内涵,扭转农民的利益短视和急功近利,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适度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和谐。其次要开展积极的传统文娱活动,特别是对传统节俗的传承。这些活动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能够激活潜藏在广大农民心里的传统文化情愫,延续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
第三,科学融入现代元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现代文明的发展,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农民享受了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在乡村景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是保护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挖掘体现地域特色的景观。在此基础上,还要针对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将文脉与现代文明结合,科学融入现代元素赋予其现代意义,摒弃农村落后的腐朽文化[6],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又能够自觉地传承、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3.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本。农业生产与经济增长、生活环境、环境意识密切相关,发展适合地区特点的生态农业,既促进了农业生态转型,强化资源再利用,也能实现生态文化意识的全面提升,建设富裕和谐乡村。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规模小、收入少、监管难,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生态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专业化发展,引导把一家一户的种养品种扩大,形成同类产品的专业区域,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效益。通过规模化经营,有效配置农业资源,突破一家一户的壁垒,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新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真正落到实处。通过绿色化生产,以农业标准化促进产品优质化,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改变过去农产品优而不多,多而不优的发展瓶颈。
第二,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面对资源与市场、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更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带来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面向产业需求,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农业技术体系。通过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的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的物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源,实现农村环境改善。
第三,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农村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借鉴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可逐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污染,达到整个系统污染物质的减量化。通过将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三废”变“三料”,能够推动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和保障体系,实现增值增效的同时,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1] 韩喜平,李 恩.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化渊源及意蕴[J].理论学刊, 2012,(5):12-15.
[2] 李清源.对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J]. 攀登,2007, (3):120-123.
[3] 高学武,刘丽莉,王吉祥.我国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5-48.
[4] 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8(1):27-30.
[5] 赵启明,秦 岩.论乡土建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以湖南民居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6):160-162.
[6] 马丽娜.浅析传统文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J].学理论, 2010,(4):53-54.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sperous Country
HE Li-Fang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e core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 culture i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realize the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are meaning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sperous country.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theory deeply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ulture way of thinking, use the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make full use of energy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nsumption, create the harmonious environ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djus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ure and hum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economy in the end.
ecologic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sperous country; heritage
F205
A
1673-9272(2015)04-0011-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5.04.003
2015-07-0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基于社区参与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2YBA178)
何丽芳,研究员;E-mail:hlfalyc@126.com。
何丽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4):11-14.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