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免费开放 构建新时期“健康讲堂”
2015-01-21赵新天
赵新天
2011年春节前,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一举措,是继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进展,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开放的文化馆
今天,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和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不再是配角,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是民心所向。怎样才能借着这股春风,把我们免费开放的大门敞开?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的主力军应起到什么作用呢?
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担忧的是经济。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国力的增强,才有百姓的温饱,才能步入小康,才有社会的稳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进,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敞开了开放的大门之后,有些有害的、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鸦片也乘虚而入。不少人个人主义膨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髓被大众所弃,真善美的精神文化甚至受到质疑。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方向是树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坚持改革和创新。
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有着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具有健全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具有全民性的优势,因此我们也就大任在肩,理所当然地担负起普及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推进免费开放,树立起文化馆的公益性形象,便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众所周知,文化馆的主要职能包括宣传普及文化知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业余文化骨干、培育乡土特色文化、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等五方面。围绕这五方面的职能,我们确定与其相适应的基本服务内容,一是免费开放设施场地,二是免费提供基本服务项目,三是免费提供配套服务。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免费开放的宣传,提高免费开放的知晓率,吸引广大群众充分运用现有文化设施。
文化馆工作者的新课题
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使命。免费开放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和基本途径,是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职责。它一方面有利于鼓舞民心、保民生促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价值引领。同时对于矫正文化失衡,重建文化生态,培育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新出现的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逐渐成长起来的“富二代”,以“富士康”事件当事人为代表的打工族等等,社会对这些群体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高。通过什么渠道让百姓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通过什么方式提高他们的素质并化消极为积极?作为普及文化知识的文化馆(站),作为娱乐群众的宣传阵地,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前些年我们过于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务是我们的主流业务这一事实,国家倡导的主流的东西一旦被冷落,低俗娱乐的东西就走上了前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雅的、专业的东西少了,纯刺激感官的甚至低俗娱乐的东西就多了。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反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现在看来,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跟上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还是滞后了,虽经多次“扫黄打非”、严打重办,却总是无法根除。
治标更要治本,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真善美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弘扬中华美德,对于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既具有现实意义又会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治本的举措。我们免费开放的文化馆要变成全民学习知识的课堂、愉悦身心的俱乐部、褒奖先进树立新风的“健康讲堂”。
迎接挑战,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县级相对较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布局不合理,条件落后,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环境较差。
第二,内容供需矛盾突出。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服务内容和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存在严重的供需错位。
第三,运营成本上扬。免费开放使入馆人数大幅增加,致使运行成本随之大幅度增长。
第四,管理难度加大。进馆人数增多,类别多元化,需求更广泛,服务强度增加,对现有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出了挑战,运行效率、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专业素质出现了不适应、不协调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保障政策和措施配套不足,致使免费开放的可持续性不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件全民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情,面对困难,文化馆(站)的工作者应该扬鞭奋蹄大显身手,迎接挑战!
免费开放的核心是尽快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这个机制包括经费、组织、法规、人才保障和监管评估等,需要硬件软件并举。硬件就是公共空间和设施场地,软件就是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提高认识、适应职能、创新理念、因地制宜。我们要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向标准化、现代化、人性化和品牌化方向进军。
三步做好免费开放
市县级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是直接面对老百姓,而我国现有的国情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国民整体素质还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开放的难度。
第一步是怎样才能把老百姓从家里、从电视机旁、从电脑旁拉到文化馆。这就需要对他们的文化需求展开调查研究,在最初阶段要做到“投其所好”。
第二步是让来的人不想走。兴趣是熏陶出来的,喜好是培养出来的,好学是求知的欲望引导出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因地制宜地招贤纳士,培养方方面面的领军人物。基层文化工作者尽管要求一专多能但不是要求样样都能,我们最大的能力应该表现在组织管理上,表现在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使他们产生兴趣。
第三步是求得连锁效应。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免费开放的文化馆(站)不等同于自由开放的市场,它是群众性的,是公益性的,更具有多样的、丰富性,但它必须是富有知识性、具有针对性的。这是一处高尚文明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是一块读讲先进之经、传播高风之道的讲堂,是铸造精神文明的高地。
政府与基层文化工作者共同推进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的基本服务内容主要是面向地市级,越往下越综合。这就要求基层文化志愿者在加强对免费开放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服务要有特色有品牌,针对不同的人群创建不同的品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来,免费开放的工作才有可持续性,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老百姓认可了,政府的投入才能进一步加大,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得以良性循环和运转。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文化设施的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惠民工程使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提升,这一切使我们在硬件上与发达国家拉近了距离,但在软件方面也就是服务上,我们的文化馆还是跟不上。我们要主动出击,针对群众的文化需求,主动开发创新文化品牌,多方联手打造,争取政府支持、百姓积极参与。
免费开放绝不是简单地搞几次活动、办几个免费培训班、开放群众活动场所,如此简单操作的后果会使免费开放失去生命力,没有可持续性。“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工作要完成三个转变:一是从时间推动向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动并重转变,二是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并重转变,三是从“点、线”为主向“点、线、面”并重转变。
作为一名省级艺术馆的业务培训干部,在免费开放面前我深深体会到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才能提升我们的软件实力。只有不断提升地市级文化馆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使免费开放有吸引力、号召力。定期举办免费的业务骨干培训班是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工作。根据现状,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市级艺术馆的业务人员近几年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就可以使专业性强一些,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层次,分门类外请专家讲课,这样做可以使学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进交流。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反之,没有提高就没有更高一层的普及。
第二,县级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专业性则相对较差,所谓“一专多能”的占多数,我们的课程设置就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从他们的工作实用角度出发,多开设一些对他们的工作直接有用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受经费和名额的限制,我们还尝试将免费的业务干部培训班放在各个地市轮流进行,使当地受益的人群增多,也给各地市间的学习交流提供机会和便利条件。
第三,省、市、县三级联手组织各种专业辅导团和志愿者辅导团,定期走到最基层,真正了解最基层群众的需要。
第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民间的原生态的东西都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挖掘、整理、引领、提高,正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这与我们搞特色、创品牌的宗旨是并行不悖的。当然这不能用培训班的办法来解决。
山东是孔孟之乡,是礼仪之乡,是文化大省,过去成立省级剧团的剧种(吕剧、山东梆子、茂腔、柳子戏等)加上各地的小剧种像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有十几个。他们仍然在不同的地域有广大的地方观众,这是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文艺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资源。艺术根植于民间,艺术是表现生活的形式,只要老百姓喜欢用它表情达意,就不能分什么贵贱。
“艺术养心,文化育人。”免费开放的目的就是致力于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营造精神家园。“春暖花开,把门打开!”让我们这些基层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抓住免费开放的机遇,接受新时代的挑战,为构建新时期的“健康讲堂”、营造社会主义精神家园而努力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