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剥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5-01-20张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策

张爽

摘 要:在新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西方一改武力入侵主导方式,加大思想文化的渗透。这种文化策略对于尚未建立起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讲较为有效。文章从新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国家的文化剥夺手段出发,指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文化剥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87-02

一、新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国家的文化剥夺

与20世纪“帝国主义”一词内含的垄断和剥削实质不同,21世纪美国政界与主流媒体所倡导的“帝国主义”或“新帝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美国的仁慈动机,以巧妙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剥削等含义做出区别。大卫·哈维重新界定了“新帝国主义”,指出“新帝国主义”是“国家和帝国的政治”与“资本积累在时空中的分子化过程”两种要素矛盾的融合[1]。这就是说新帝国主义是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的结合。因此,新帝国主义仍然包含着经济帝国主义的含义,其实质是剥夺性积累。

在利益的驱动下,新帝国主义展开了对世界的资本剥夺、资源剥夺、领土剥夺、空间剥夺以及文化权剥夺。其中,文化剥夺对新帝国主义显得格外重要。西方国家文化剥夺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为集中的是采取以下三个手段,即民主自由思想渗透、影视宣传和文化颠覆、网络舆论操纵。一是民主自由思想渗透。西方国家在对外自我宣传时亦把民主和自由作为宣传的中心点。西方国家似乎是一个透明体,其民主与自由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民主与自由也成为西方国家抨击他国最好的托词。二是影视宣传和文化颠覆。西方国家特别注重在影视和娱乐中注入西方所谓的无条件、无差别的普世价值,借此抨击他国文化的劣性通过打击文化自信心而实施文化颠覆。三是网络舆论操纵。西方国家利用他国的门户网站和博客空间实现网络操控,即发布所需的非全部真实的新闻信息或网罗网络水军对重要事情进行导向性评价以实现其所需要的舆论氛围。西方国家正在与他国展开文化上的争夺战,寄希望通过一场无声的较量最终夺得话语控制权,实现全球话语霸权。

二、大学生的特殊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现代世界以和平为主导形势,但是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尤其美国,从未放弃针对中国的包围政策。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展开意识形态斗争以期达到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目标。西方国家文化剥夺策略实施的对象是中国的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优势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关注国内社会现实与国外形势,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校园与社会的交集阶段,还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所以他们在面对现实时会表现出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与是非观尚未清晰,易受外界变化干扰。笔者作为授课教师与大学生直接发生接触。在授课和交谈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是法定的成年人,具有了行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评判的权力,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看到的和分析的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用事实和理性分析去说服大学生,其原有观念又会发生转变。大学生观念的易变性和迷茫性直接展现了他们的不成熟性。所以说,大学生仍处于思想成长期,如何引导是一件紧迫的事情。其二,自我感觉成熟,在成长中处于知识叛逆期,对思想教育十分排斥。如果说十几岁是青年人的性格叛逆期,那么大学时期则是青年人的知识叛逆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对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教育采取审视、质疑、怀疑的态度,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批判有余。大学生表现的不成熟就是缺少一种客观的审视态度,以主观偏见代替了客观分析。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成见和排斥隐藏的一个潜在的可能就是大学生对否定传统思想教育的观点、或对传统教育持批判性观点的认同和接受。于是,大学生就表现出了第三种不成熟性,即虚无主义倾向,盲目地否定和质疑本国教育,而对西方国家的宣传深信不疑。大学生们看到的和接受的是西方国家宣传的政治文化,相信西方在各个方面优越于自己的国家,进而对本国政治文化采取排斥、质疑、虚无的态度。事实上,大学生尚未展开自己的人生经历,更谈不上把人生经历历练为人生阅历。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必然存在着不成熟性和主观性。所以,当大学生从各种媒介获得一些信息时就很容易受到舆论影响而丧失判断力。从上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表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现在的世界形势已经从传统的帝国主义军事干涉转变为新帝国主义时代的文化剥夺。但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展现出应对新形势的变化。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以下两种困境尤为突出: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脱离应试教育,未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大学生对大学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来自中学时代对政治课的认知,即这类课程无非是画画背背应付考试了事。而有些思政课教师继续沿用了中学的教学模式——画书、背题、考试,未消除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拒斥心理。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中学教育的无意义的重复。同时,只注重知识内容讲解的教学模式缺少对现实的回应和反馈,授课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而显得极为抽象,无法吸引学生。简言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学教育的自身特色被抹杀。其二,授课内容缺乏广阔性、时代性和前沿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专业性不强,没有更多的空间去展现教师理论研究的深度。但是,在不追求授课内容深度的同时授课内容的广度也被省略了,课堂内容被限制在教材中,既没有形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关联,也没有与时代发展相同步并做出相应调整,更谈不上授课内容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既无深度又无广度,既不回应现实又不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是无法得到学生的接受,获得学生认可的,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学实效。

当思想政治课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时,大学生们便试图从其他途径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网络等媒介上的宣传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便凸现出来。西方国家正是抓住了大学生而展开的针对他们的舆论宣传,希望通过文化剥夺的方式夺取大学生的心理和大脑,从而实现对中国的颜色改变。在西方国家实施文化剥夺战略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西方的文化剥夺战略抓住了大学生求知、求真的心智需要,把自己塑造成真理与真相的掌握者形象,并在东西方文化比较中以自己的优势深深地打动了大学生。西方国家的做法在应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显现了成效。如果我们无法以我们的教育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上的量变会慢慢地转化为质变,最终成为西方文化剥夺的牺牲品。

为了有效地应对西方的文化剥夺战略,需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关于该目标,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2]。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学术性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培养思想、形成思维模式、确立价值观念的心智教育,是学术与思想的结合。基于上述目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品质以守住高校阵地,在文化剥夺战中处于不败之势。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品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提升教学品质,使授课内容兼具学术性与时代性,以提升课堂质量。思想政治课面临着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课程的受众决定了其所授内容不适宜过于专业性。这种情况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此课程只是道德说教课而对其轻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尤其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对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上的困难会导致学生没有兴趣。面对这种两难境地,教师需要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带动课堂教学,以理论功底让学生感受到该学科所具有的学术魅力,以改变学生对此课的旧观念。第二,提升思想品质,培养学生思想的能力。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思想的潜能是巨大的。思想既是知识又是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大学阶段,辨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急需具备的能力。辨识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思考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辨识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对事实和问题的一种求真态度,在纷繁复杂的事态中分辨是非,去伪存真,能够在多数人的意见作用下坚持自己的真理,从而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确立一个“真”的事实基础。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理性思维是一种反思与批判,以“真”的事实为前提实现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在推理和判断中预见事情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具备了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够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理智选择。第三,提升教学品质,守住高校阵地。面对西方文化剥夺战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和尊重大学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思想变化,以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吸引学生,改变学生对此类课程的抵触心理;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转而注重能力培养,从教师的独角戏转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念,提高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哈维;初立忠,沈晓雷译.新帝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