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2015-01-20谢念湘

关键词:心理疏导策略大学生

谢念湘

摘 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当下,自然灾害、社会的突发事件以及人为的危机事件打破了大学校园的静谧。这些应激事件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文章从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出发,分析大学生经历应激事件对他们身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应激事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85-02

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无时无刻都发生着紧密联系。自然的灾害、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学子们本身的人际冲突、学业困惑、择业挫折、情感纠纷等多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心理上面临应激。应激事件的发生打破了原有校园的静谧和学生人际之间的欢乐,使学生们的生理、心理都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生活范围的扩展,交流领域的拓宽,活动空间的开放以及校内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等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应激的应激源。

一、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一)应激的含义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加拿大生理学家 Hans Selye在1936年提出,在机械物理学上,该词译为“压力”;在生物学及心理学科中,译为“应激”。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叫应激反应。通常是在超乎寻常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度精神紧张的情绪状态。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外界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自身由于客观要求和主观应付能力二者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维系平衡的紧张反应状态[1]。一个人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情境变化或外界刺激对其施以影响、当人们感知到这些刺激与影响并接收时,会对自身自主做出评价,认知其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感受压力时产生的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二)应激事件的种类及特征

应激事件的性质可分为,良性应激、恶性应激以及病理性应激(关于良性应激事件本文暂不讨论)。应激事件的特征往往表现为事件或刺激迅捷、快速,反应急速,刺激强烈,对个体自身影响较大。轻度的应激事件可以使人们躯体与情绪紧张,提升活动效率;重度的应激事件使个体产生生理及植物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惊觉、抗衡力量衰竭、自我失去应变能力,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产生身心疾病[2]。

(三)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应激事件通常是:自然的应激事件: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事件,属于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啸、水灾、火灾、寒冷、酷热、雷电等;社会的应激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火灾、射线、噪声;人为的应激事件:亲友生死离别、竞争失败、考试或事业失败、失恋、择业屡屡受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食物污染等。这些应激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们躯体伤害,伤残、冻伤、中暑等躯体反应变化,也会在突发的自然灾害及负面的社会应激事件面前留下心理创伤的阴影。

二、应激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应激就其性质来讲存在良性应激或生理性应激和劣性应激或病理性应激。应激带给学生们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的影响:适当的应激可以推动个体的潜能开发以及行为动力,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会头晕、头痛、腰背部不适、躯体麻木,消化不良,胃炎,存在睡眠障碍等。也较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生理疾病。

2.情绪的影响:应激状态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很复

杂,但常见的是焦虑、愤怒、内疚、恐惧、抑郁以及习得性无助等。

3.行为的影响:初期的应激事件时,个体行为表现为惊叫、否认、刺激情景不断侵入、哭泣、尖叫或昏倒;情绪反应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

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适度的应激刺激可以提高个体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如绑架、群殴、火灾等突发危机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等都可以使个体处在心理应激状态,引起情绪波动,产生生理激起、紧张、阻抗和衰竭等变化。大脑将外界刺激传至下丘脑,导致生理变化,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增加肌体活力,用以应付刺激。使个体处在应激状态。适当的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水平,但超负荷或长期的应激会引起个体身心系统的质变,心理层面会导致心理疾病或神经症;躯体层面会发生病变,严重者会猝死。因此,应激事件后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化解应激的很多负面效应,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应对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人的大脑通过加工事件,对刺激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个人努力便可适应应激事件,如果个体对刺激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才能承受的话,在适应刺激的过程中,机体心理、生理平衡被打破,致使身心失调,出现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状态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体的警觉水平,开发自身潜能,应付各种环境变化。应激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心理疏导的含义是指心理咨询工作者对存在心理困惑、矛盾冲突的个体,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及干预的技能技巧对其进行心理引导、调适,以便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3]。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大学生分析与化解应激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困惑。以准确、适当、合理的语言诠释大学生应激事件中的心理感受、应激事件本身的特点、心理冲突产生的过程以及目前个体身心的影响,使之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运用自身资源自我矫治,直至消除症状,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尽可能地减少应激源的出现

作为应激源,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其一,刺激物对个体来讲是超负荷的,即刺激的强度超过个体的正常承受水平;其二是冲突,即刺激物引起个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冲突,无法抉择;其三是不可控制性,即刺激物不随个体意志转移,也不被个体行为变化所影响,可以引发主体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自然的应激源,如地震、海啸、水灾、雪灾等属于不可抗力,学会科学应对,减少应激负面效应;社会的应激源以及人为的应激源可以采取回避一些场合或相应的情境减少面临应激事件的概率。

(二)习得应对技巧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难题,在困难面前会感到压力,这就是心理应激,应激能调动体内的能量,对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但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往往使人心力交瘁,对心身健康起干扰破坏作用。学习应对应激的心理技能,控制应激反应,调整心态、放松情绪,学习放松技术,缓解应激状态的神经。训练个体在应激情境中采取新的应付技巧,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积极与他人交往

突发的、重大的或长期的应激事件后,身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应激事件使得一些学生的性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现孤僻、不合群,容易出现离群索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等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独处时,心理活动会转向内部,朝向自我。生活范围变窄变小,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局限,加重抑郁,负面情绪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严重者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应积极与人交往,宣泄负面情绪,调适心理健康状况。

(四)开阔生活视野,保持心理健康

被动的精神状态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精神状态不好,凡事缺乏主动精神,遇到应激事件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很难调整适应。当觉察愤怒、不安、焦虑、抑郁、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无缘由地侵扰着自己时,需要调整自己,保持心理健康。虽然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感受这些情绪,但不是无缘由的,且频度较低。开阔生活兴趣,切忌心理失衡,参加学校举办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朋辈辅导等。

(五)健全学校监控机制

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成立四级心理卫生辅导机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应激事件有所发现、有所报告,全员重视,不留死角。健全监控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疏导,将问题解决于未发状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渠道作用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应激事件可能带来的身心反应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对应激知识有基本了解,做到预防为主,广泛普及,正确对待,科学认知,引起学生的共鸣,发现问题时处理效果才能达到更好。

(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们经历应激事件后,会有身心俱疲之感,此时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予子女关爱和呵护,学校心理工作者做好心理疏导,同家长密切配合,紧密联系,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介开展宣传、让学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关爱着自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状况彰显“非稳定状态”。各种社会矛盾使得人的心理易于失衡,行为易于失范,易于诱发各种社会矛盾,致使应激事件层出不穷。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应激事件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需要专业人士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积极心理疏导。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任。

参考文献:

[1]张全信.心理应激[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2]车文博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3]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4-87.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策略大学生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之歌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Passage Four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