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典型引路常态化机制研究
2015-01-20姜长宝,魏红梅,李敬伟
姜长宝,魏红梅,李敬伟
摘 要:“典型引路”是“树典型”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文章从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典型引路”的内涵,阐述了高校工会开展“典型引路”工作的意义,并从典型树立、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教育等多维度提出了高校工会实现“典型引路”常态化的路径。
关键词:典型引路;高校;工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79-03
高校工会加强对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乎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还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高校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高校工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主题鲜明、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又要依据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坚持寓教于乐,特别应该充分发掘典型教育的传统优势,同时建立典型教育的长效机制,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典型引路常态化,重塑榜样的思想引领地位,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更多大学校园的青春正能量。
一、“典型引路”的内涵
在政治学中,“典型”总是与“榜样”和“模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词源学的角度,“典型”最早在希腊文中是“铸造用的模子”意思。在中文里,“典型”的内涵可追溯到古籍《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为典型。”可见,“典型”是一个由工艺学名词引申出的概念,原指模型与模范,中国古代谓之“典范”,“典”者即“典制”“经典”“常道”“准则”,典范又称示范、榜样、楷模和样子。在当今社会,“典型”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学含义,现指在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包括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做法等。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都将“典型”的示范作用用于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孔子曾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古代帝王为典范来改造社会;孟子提出“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强调“君子”有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化“下民”。时至近代,“树典型”也成为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工作方法,优秀的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如同一面旗帜激励人们前进的方向。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求恩、张思德,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董存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王进喜、雷锋,改革开放后的张海迪、孔繁森、郭明义等,都成为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精神航标”。但“典型引路”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树典型”,是对传统“树典型”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除了一般意义上介绍典型的先进事迹之外,更注重对典型精神的深度挖掘、对典型宣传的科学设计、对典型自身的连贯培养,特别是将“典型引路”上升到社会道德价值观理论建设的高度,究其内涵可从价值、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价值维度:维护伦理道德在中国社会的核心地位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社群认同”和“伦理承认”趋于弱化[1],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蔓延,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形成商品拜物教和等价交换原则,一旦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必然造成人类道德大滑坡,“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个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的价值。”[2]“典型引路”能够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社会伦理建设出现的认同危机,利于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进一步维系。纵观党的九十年发展历程,典型引路工作可以最早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些“典型”的形象充分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伦理选择。“典型引路”通过对选树典型的宣传、推广和表彰,使社会广大民众有了生活的榜样,同时在内心自觉形成伦理认同,能够引领伦理关系发展的主导趋势,同化或吸收日常生活道德话语的优秀成分,建立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共享的先进伦理关系体系和道德话语系统,以克服社会道德的混乱和社会伦理秩序的失范,有力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理论维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验证,中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西方思潮不断冲刷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甚至直接冲击、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和国家通过“典型引路”的示范引导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改革积极性,为社会思潮和精神风尚引领了方向和目标,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精神上不彷徨、不迷路、不糊涂。每个典型都是内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符号,“典型引路”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营造出一种能提供政治认同及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3],将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把抽象的道德说教演变成形象的示范,把空泛的价值概念幻化成实在的样板,把形而上的精神感召变成形而下的具体行动,不断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有利于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实践维度:探索社会管理和动员的长效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基础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良风气滋生,社会动员的方式逐步让位于科层化、规范化的方式,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典型引路”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整合的重要机制,是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方式,通过“典型引路”方式在社会动员中利用象征符号资源,从而使社会动员的方式具体化、生动化,树立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模范人物,运用榜样的力量,发挥示范效应,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最大程度上优化了社会管理的效果。
二、高校工会开展“典型引路”工作的意义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育人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也是各种思潮碰撞交锋的思想阵地,其稳定与否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大局[4]。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修养也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5-6]。高校工会作为广大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在新形势下发挥自身优势,以“典型引路”工作为重要载体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价值观教育,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服务学校长远稳定与发展,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现实需要: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对高校而言,落实以人为本就是实现全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上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极个别青年教师在政治信仰、思想道德、育人意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模糊或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重个人轻集体”“重业务轻政治” “重科研轻教学”等。作为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相对成型稳定,对他们而言,“言传”的影响远不及“身教”来得深刻,“典型引路”以其生动具体、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方式为青年教师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易于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引起共鸣,易于形成以典型激发典型的链式反应,用先进事迹催生新的先进事迹,强化典型示范成效。
(二)内在需求: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反映大家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的个性特征和精神灵魂。高校“典型引路”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们,身上往往鲜明体现着所在高校的大学精神与内涵,而大学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典型引路”工作通过凝练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可以将学校典型固化成学校符号,锻造成校园文化的优秀因子,实现高校优秀办学传统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典型引路”不仅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并提供精神食粮,对高校而言也是对自身大学精神的挖掘与重塑、凝练与传承。全校师生对先进典型的学习与借鉴,会逐步内化为师生附着于身的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青年教师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师德师风的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师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育人环境。
(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特别是高校内,亟须加大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典型引路”通过对先进典型的选树、学习、宣传及其精神的挖掘,能够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催动高校内部上下齐心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将促进整个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形成整个社会坚强的精神堡垒,以抵御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所造成的冲击。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应继续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典型引路”思想平台将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凝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汇合所需要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三、高校工会实现“典型引路”常态化的路径
高校工会开展“典型引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让典型教育切实有效发挥价值观教育功能,还需要充分探索“选树典型—精神挖掘—深度宣传—示范引领—典型连贯培养”的典型引路基本路径,并不断健全完善,形成典型引路常态机制。高校工会应充分结合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德育工作实际,从典型树立、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教育等多维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让“典型引路”的影响深入校园、走入人心、辐射社会,让典型引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典型树立与普通认知相结合,增强教师对典型的角色认可
在先进典型的选树方面,要做到典型的真实性与群众性相结合,避免刻意追求典型的“高大全”形象而忽略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高校青年教师对过于“神化”的榜样十分反感,不真实的典型也无法真正让他们信服。因此,高校工会选树典型时必须坚持以“普通人”的视角,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切实将校园里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先进个人或事迹挖掘出来,按照“普通人”的方式去塑造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典型,给受教育的教师更多的选择自由,受教育者基于个人判断去认识和感知典型的魅力。同时,要认识到青年教师对典型选择的多样性,不能试图用一种典型或一个优秀事迹达到启发所有受教育者的目的,因此在典型选树上要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真实性,切实达到追求先进有标杆的效果。
(二)典型培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扩大典型在校园的示范效应
在先进典型的培养方面,要做到“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能因为是某方面的典型而把其刻意美化为十全十美。优秀典型的选树不容易,应客观看待先进典型的成长过程也是逐步趋于成熟,在加大宣传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优秀典型的严格要求和后续跟踪培养,要及时帮助典型克服存在的困难、遇到的问题,出于“以人为本,对人负责”的原则促进典型进一步完善、提高和成长。特别是在高校内,许多优秀的典型本来就是青年学生或者青年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要积极引导青年典型正确看待荣誉和得失,同时也要坚决反对和制止嫉妒、贬低、打击先进典型的不良倾向。与此同时,高校工会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放大典型在校园的示范效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积极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典型宣传与主客体互动相结合,强化教师对事迹的情感体验
在先进典型的宣传方面,要做到“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传统典型说教的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典型宣传工作须适应时代发展而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在典型事迹宣传过程中,要尊重教师受众的主体性,转变典型宣传教育臆测性、单向性、强制性为互动性、合作性、适应性,切实将典型事迹与教师受众的主观感受,找到二者的共鸣点和契合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教师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富含教育价值的生活资源,使教师在生活体验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不断增强典型宣传教育的可接受性。同时,要注重典型宣传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相结合,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集中教育、课堂探讨与分散教育、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借助博客、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网络媒体增进典型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引导高校教师对典型事迹进行讨论,促进典型宣传教育向多维度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平.全球化、高技术、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和谐伦理关系的调查研究[J].江海学刊,2010,(3).
[2]李衍柱.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概述[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3][英]米勒·波格丹诺;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任俊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1.
[5]李文君.《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4,(1).
[6]谭江华.必须坚持做锻造国家精神与民族灵魂的中坚——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的
几点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