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
2015-01-20宫莹,张振宇
宫莹,张振宇
摘 要:本科实验教学质量落后于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文章从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入手,提出应转变观念、评教及评学双管齐下、制度建立、执行及监督并重及改善硬件条件等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四个改革关键点,为今后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60-02
一、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剖析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本科专业课程学习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专业自开办以来就一直设有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并与理论教学并存发展至今。随着高校教育质量的飞速发展,本科实验教学却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无论从硬件配置还是人员管理上都成为了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有效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本科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及难点之一,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好这个难题。影响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通过对众多因素的剖析,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不合理
与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繁重的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不合理,不能激发实验主讲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实验特点,实验教学过程通常受到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台套数等的限制,往往需要一做几个小时。以哈工大为例,基础实验最多不超过1人/组、专业实验最多不超过2人/组,每位实验教师同时指导学生的数量不超过6人,有时一个实验要重复5—6个批次才能完成,教师付出的时间远远超过课时数,而工作量的考核一般以课时数计算,显然核算方式是不合理的。这就势必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大打折扣,实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二)重科研轻教学
在我国,“985”、“211”等高校的定位都是以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涉及教学工作的考核指标比例明显小于科研工作,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在教师中普遍存在,写文章、做项目、搞科研才是主业,致使很多教师不愿带实验课程,繁重的科研压力,加之很多实验课程一年才上一次,主讲教师往往对于实验设备、实验操作并不熟悉,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验学习环节没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验教学评教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教学评教体系,通常分为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专家评教三个部分,这三方面同时“发力”,能够对教师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实验教学而言,仅仅开展了督导评教一个环节,缺乏学生评教和同行互评环节,很难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主讲教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面的帮助和指导非常有限。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力的最重要环节,更应该做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质量监控。
(四)评学机制缺失
随着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深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首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直接参与。但是目前对于学生评学机制的建立在很多高校都是空白,评学体系的缺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及各项实验习惯,从根本上制约着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辅助”定位不明确
高校招聘实验室人员要求不断提高,实验室教师也由过去的低学历变成现在的硕士、博士学历,甚至有博士后留在实验室工作的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完全具备了承担本科实验教学的能力。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将实验室教师定位为“教学辅助”,即并不主讲实验教学,而是作为教学辅助完成实验药品配置,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理论课程的主讲教师科研任务繁重,部分实验课程一年讲授一次,实验准备工作未亲自参与,只能疲于应付实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在药剂配置、仪器设备调试中的经验和方法也无法传授给学生。
(六)制度的建立、执行及监督力度分配不合理
高校实验室大都建立了各项制度,希望通过制度来规范实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事实上虽然有些规章制度制定得很好,却根本没有执行,有些规章制度陈旧与现实不符,还有些规章制度完全是为了应付各种评估、检查流于形式而制定的。制度的建立目标不明确,执行起来也就会“打折”,实验室管理者不重视,实验人员不严格执行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常会发生因学生在实验环节因实验操作不当或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的实验室事故。监督机制在许多高校根本没有,或者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这种重制度建立、轻制度执行、弱制度监督的状态在目前中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十分普遍。
(七)硬件条件滞后
教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改善远不及实验人员素质提高来得快,很多学校本科实验室比较陈旧,仪器老化严重,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下拨用于实验室的维持费,仅仅能满足购置日常实验用药品或易耗品,对于购置或更新仪器实在是杯水车薪,很多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只有等到有相应的国家拨款才能够提出预算要求,有时这些费用还可能被挪去购置科研用仪器。学生在仪器陈旧的状态下完成实验学习环节,显然是背离了以“市场匹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生根本接触不到,一些社会要求其具备的实验素质培养根本就达不到要求。硬件条件的落后,制约着实验内容的更新,验证性实验过多,而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太少,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实验课就很容易表现出来没兴趣,觉得实验课混混就过去了,根本就激发不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上七点分析表明,要想真正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就应该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何高效地提升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是改革的核心内容,针对上述分析的突出问题,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点是十分必要的。
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本科实验教学
要真正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观念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改变,应从学校层面上成立专门机构主抓本科实验教学、本科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及新增本科实验项目的审批等工作,并制定各项赏罚措施来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多开设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督促学院领导重视本科实验教学环节,改理论主讲教师上实验课为实验专职教师负责实验课的准备和传授工作,这样一方面减轻理论主讲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实验专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做到了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只有观念先转变,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改革措施,保障实验教学能够得到重视和提高。
(二)建立评教评学双向质量评价体系
本科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它的特点就是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活动,因此,单纯从评价教师讲授的角度想去衡量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及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十分片面的,教师讲的好不代表学生就能操作的到位,不代表学生就能将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要想真正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应该建立评教及评学双向质量评价体系。评学体系的建立可借鉴评教体系,可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教师评价可分为实验前预习、实验态度、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数据分析及整理、安全卫生六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以根据自身实验特点及实际情况,划分为多个二级指标;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方面可以共用一套指标化体系,可划分为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实验完成过程、合作精神及实验习惯五个一级指标,同样每个指标也可细分为多个二级指标。目前,针对本科教学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讨论很多[1-2],但是对于评学质量体系的建立还比较少见[3-4],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完备的双向评价体系的研究将是日后发展趋势。
(三)加强制度执行及监督力度
制度的建立是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应从实验教学的任务与分类、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的要求、对实验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实验考核、实验教学改革及科研工作对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及制度,各个实验室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补充相关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才能为实验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监督力度也应该同时并进,实验室可依托教学评估、专业评估及绩效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监督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四)改善硬件条件
改善硬件条件是本科教学实验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国家每年都会拨发相应的经费用于改善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对于“985”、“211”等类别的高校的投入力度更大,将钱花到位、将钱花到刀刃上,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认知能紧跟科技的发展,使其在日后岗位碰到仪器设备不再陌生,可以很快上手,而且还能助推软件条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实验室的软件条件关键是教师的综合素质,高学历教师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实验教学岗位的新主力军,现在的实验岗教师已经完全具备操作大型仪器设备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及开发的能力,因此,将硬件条件改善放在首要位置是实验室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本科实验教学是本科专业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能否顺应市场需求的最为有效的反映和体现,重理论轻实验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懂理论、有创新力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雅君,周宇,韩英等.普通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2]王国华.基于ISO9000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3]陈瑞浮.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中评学系统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