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策略

2015-01-20李玲莉

关键词:策略大学生

李玲莉

摘 要: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文化建设目标,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8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具有高度自觉的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对于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增强社会文化的整体实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内涵与功能

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是指大学生将自己熟识的文化知识和已掌握的科学技术传授给他人的能力,通过大学生的文化传播使大学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得以传播,可以让受众受益,也使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面临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无论是就业、职位变换,还是自主创业及职业生涯发展,都离不开人际文化传播[1]。可以说,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是大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开展文化传播过程中,要认真听取传播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与团队成员协同交流,一起利用大学文化的优势资源进行传播实践活动。包容成员、获得支持、保持谦虚、资源共享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特质要求,这些特质均在大学生文化传播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提高大学生传播能力是国家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2]。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

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大学文化作为固定的模式,不但会在校园内发挥作用,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社会产生影响。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区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家庭,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大学生通过文化宣讲,不但能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还能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增强大学文化的激励功能

大学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大学文化具有校园师生从内心产生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大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宣讲交流,不但提升了自身对学校文化、传统的了解,还使全体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的文化理念、精神,使学校文化被广大学生认同,这种认同感会形成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和促进力,把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大学主体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在大学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使全体师生能够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去勤奋学习工作,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二、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较深入了解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现状,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访谈等形式对哈尔滨工程大学420名毕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针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对30个用人单位代表进行了现场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满意度评价。

通过表1及表2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距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工作也没有达到大学生满意程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工作认识不够。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文化传承、文化育人,就是让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代代传下去,并加以创新、发展[3]。目前,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必要性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高校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对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不论是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目标泛化。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既包含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包含大学生传播文化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些高校只是泛泛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工作,开设文化通识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等,不注重大学生自我表达、对外宣讲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工作的深入推进。

3.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途径缺失。由于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对培育途径的研究和探索较少,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工作目前缺乏系统化,在相关文化素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课外文化活动交流等方面都明显滞后,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完善。

三、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培育的策略

(一)构建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只有把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大学生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实现。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工作,还需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改进完善。一是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数量,逐步把更多的学科内容引入课程体系,不但让理工科大学生能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也能让文科大学生学到科技普及类课程,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充实调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授课内容。三是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师资,鼓励教授、专家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四是把文化素质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使之都能提升文化品格,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4]。

(二)完善课外文化活动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丰富文化活动内容等措施不断完善课外文化教育活动体系。一是明确培训内容。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文化传播的过程,不但要将科学技术文化列入传播内容,也要将大学的特色办学品牌理念和校园文化列入传播内容,进一步促进高校文化的影响力。二是构建培训平台。文化讲座、学术沙龙、文艺欣赏都是文化培训的主要方式,要通过开展高雅的课外文化培训活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三是组织文化社团。文化社团是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要支持、鼓励文化社团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将所学知识与校园文化进行传播,增强学生交流和文化传播实践能力。四是建设文化载体。文化的传播,特别特色校园文化的传播要有具体的文化物质载体,以便学生进行学习、宣讲。高校可以建设校史展览馆、学科特色博物馆、校园景观等物质载体,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建设了哈军工纪念馆和船舶博物馆等场馆、授命群雕等。

(三)构建良好大学文化氛围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既包括洁净的校园环境,也包括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风、校风、办学理念等,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而且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5]。它发挥着教育、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大学文化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不断传播来实现,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育也要有强大的大学文化作支撑。

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是大学生核心能力之一,培育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体主动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娜.新闻学专业学生人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J].新闻知识,2013,(8).

[2]郭立.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3]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4]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2012,(2).

[5]王明清.育人功能: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策略大学生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Passage Four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