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015-01-20
摘 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新评估周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广东地区若干不同类型高校为研究对象,全面剖析了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并提出应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品位和建设效能,是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质量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4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日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通过实施“211”、“985”、“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系列工程,确保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最新出台的《教育部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重点要从外部评估向内部评估转移,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提升,首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积极的、主动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能深入人心并产生较为稳定的导向。因此近年来,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已经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视域之中,成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笔者从质量文化的视角,选取了广东地区6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了关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而从质量文化的层面探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广东地区6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211高校1个,省属高校3个,市属院校2个,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5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学校教师开展深度访谈,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汇总分析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补充和深化。
调查重点结合目前有关学者关于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内容涵盖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监控体系建设、教学环境氛围建设、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
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但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尽如人意。调查中,4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重视,高达30%的教师认为学校将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二位,仅有27%的教师认为学校将教学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校的工作重心侧重于教学的占35%,侧重于科研的占55%,教学科研并重的占10%。可见目前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尚未真正达到以之为中心的层次,甚至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日趋被科研工作代替的倾向。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还集中反映在学校教学工作规划的制订、宣传和落实程度上,反映到教师层面,就是教师群体对学校教学工作规划、年度教学工作计划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虽然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明确的教学工作规划、工作思路,但仅有31%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明确了解学校近年的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有60%的教师只是有所耳闻、了解不够深入,还有9%的教师根本不了解,这说明高校虽然制订了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但是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上做得不够充分、细致和深入,导致学校教学重点、目标未能得到广大教师的了解和认可,这显然是不利于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
(二)师生对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满意度
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属于高校的软硬件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的物质层面,是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的源泉,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调查和访谈结果看,目前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很多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实验室设备的购置(特别是理工科实验室),这些设备大部分用于科研工作,而对于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专业性实验设备的采购率和使用率却较低,师生对于教学实验设备的满意度普遍偏低。调查中,仅2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的需要,8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实验器材偏少、偏旧,维修率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学校过于重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在年轻教师的培育、双师型教师的引培等方面较为薄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缺乏授课的经验,上课效果一般,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师评价方面,很多教师认为,学校过于重视教师的科研业绩,教学业绩标准过于空泛,这很容易在学校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对教学制度建设的认可度和执行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制度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制度层面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在各高校都有,但关键的问题是制度在教师群体中的认可度和执行度,教学制度如果没有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执行起来必定大打折扣。调查中,当问及教师是否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有18%的教师认为很熟悉,66%的教师认为了解不深入,16%认为根本不了解,这说明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容乐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普及教育法律法规工作的缺失,这对于高校推进教学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不利的。在问及是否了解所在学校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时,同样的,有18%的教师选择很熟悉,66%选择了解不深入,16%认为自己根本不了解。制度的执行度方面,有20%的教师十分愿意并主动执行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67%的教师是因为怕被学校惩罚而被迫执行,甚至有1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与规章制度无关,执不执行无所谓。可见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制度的认可度和执行度都尚未达到高水准,这一方面是受到高校教师自命清高、不愿受束缚、追求自由的传统习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的质量文化尚未形成,没有一种潜在的导向力促使教师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意识来参与教学工作,这是亟须改进的。
(四)师生对内部监控体系建设的参与度
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实质性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监控体系,可有效促进高校对内部教学质量的了解、分析、完善、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内部监控体系,也十分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但问题在于,现有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在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较为缺乏。调查中,虽然80%的教师都认可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8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教学质量,但53%的教师同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作用,2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监控体系中的作用可有可无,仅有22%的教师认为能发挥主动作用。进一步深入调查,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干预力度太强,21%的教师认为适度。从质量监控的途径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发现,学生评课、督导听课、同行评课占据主要手段的前三位,而教师反思这一手段尚未得到普遍使用。对于常用的监控手段,很多教师表示,目前流行的学生评课,由于评价量大,很多学生是随便点击选项完成评价任务,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高分而想办法讨好学生。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像同行评价这样的质量评价,一般是学校和院系布置的硬性任务,并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的,因此觉得是形式主义,多少存在推脱、嫌麻烦乃至抗拒的心理;有的教师表示,同行评课的过程中碍于面子,给同行教师的评价都是良好的,说的也都是一些无关大碍的话,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学校也根本无法从这样不客观的失真的评价中得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因此,完善内部监控体系,发挥监控的效能,亟待通过评价途径的改进,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五)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氛围,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上,但目前这方面尚未达到很理想的情况。调查中,22%的教师认为身边同事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强,67%认为一般,11%认为不是很重视;当问及所在单位是否经常组织教研活动时,80%的教师认为一学期最多开展2—3次;对于是否经常参加教研室活动、研究探讨教学质量问题,19%的教师选择经常参加,75%的教师选择偶尔参加,还有6%的教师表示从不参加教研活动。这反映了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当问及是否有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并付诸行动时,54%的教师觉得自己有意识,但会看其他教师的情况而采取行动,18%的教师觉得无所谓、上完课就完事,仅有28%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意识,并且会主动改进教学质量,为其他教师做榜样。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质量意识尚未被有效地激发,对教学质量改进持有从众心理,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不够。这是由于高校尚未形成被教师群体认可并遵从的质量文化,因此在质量行为中没有一种起到主导性、向心性作用的力量的牵引,无法形成整体性的质量行为,影响了质量保障的整体效果。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潜在性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促使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专家意见,并予以改进和完善,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的质量保障仍停留在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程度,没有意识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调查中,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保障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的付出无法得到重视和回报,3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付出得到的回报远没有科研奖励大,自身在专业发展中教学技能的提升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如何将教学质量保障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工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提高教师质量意识和参与质量保障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开展质量监控手段的有效性
质量监控手段是实施质量监控的载体,关系到质量监控的效果。调查中,“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形成重视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教师自发的重视”“同事和学生的评价”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质量保障方式,而“外部教学评估”排位靠后。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师生的观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制度”和“奖惩”,这说明目前教师一方面习惯于通过规章制度的规约来保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却认可并渴望通过文化的手段形成自发的内在的质量行为。有7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是一种文化现象,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包含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道德准则、学校传统、群体意识、制度规范、物质环境、行为模式等,说明教师对质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效能,是作为质量保障体系主体的教师群体的内在迫切需求,高校应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四、以质量文化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但实际上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直接影响到内部质量保障的效果。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出发,从系统的角度,通过质量文化的建构,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促进高校内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质量文化体系
传统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习惯于借助技术管理手段来实现,随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质量保障的趋势将会逐步超越其技术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文化的建设,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四个层面,逐步形成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这是有别于以往的由外而内的强制性的质量监控,而演变成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性的质量保障,是一种质的改变。质量文化是由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教风学风等精神因素及其物化形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在进行质量文化建设时,也就不能厚此薄彼和各行其是,而要坚持整体性原则[1],有层次、有系统地开展建设。同时,还需要重点注意多元化的问题。这是因为,质量保障的所有理念与措施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与支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实践者,更是质量保障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建构,通过交流、对话达成学校成员对质量价值、质量观念、质量道德、质量追求的共识,这样的质量文化才是积极的、有效的,才有助于减小质量保障实践的阻力,提高质量保障实践的绩效[2]。
(二)夯实物质文化的基础
物质层面质量文化虽然是高校质量文化结构中的表层部分,但它却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高校质量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同时也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撑和基础。质量物质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建设等方面,向教学工作倾斜,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物质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使学校的环境彰显出其特有的育人品位、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
(三)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亟待增强作为质量行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与参加质量保障的自主意识,而这方面更多是依赖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的引领。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关于质量行为的价值取向,涵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校风、教风、学风等等,并且这种质量价值被学校的成员所认同和信守,这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通过精神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改进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职员工对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视度和参与度,有助于学生群体主动融入质量保障体系并成为促进质量提升的关键群体,从而有助于整个学校形成统一的质量理念、质量道德、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整个学校质量保障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要重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偏重于刚性管理和层级管理的传统,一方面,将更多的管理权力重心下移,下放给教学院系,让他们在遵循学校总体质量规范的前提下,针对本院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增强基层组织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3]。同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转变管理观念,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参与质量管理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一种职业的道德和修养,还是完善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四)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4],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配套科学的、可行性强的制度,这是有效实现学校质量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的协同机制,改变过去管理制度的制定仅仅依靠管理层的局限性,提倡开放性、民主性、公开性的制度制定模式,让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参与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来,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学校成员共同的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成为被学校成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质量行为准则。二是要从笼统的质量管理制度向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度转变,除了传统的课堂质量标准,还要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质量管理规程、质量行为规范、质量评价体系等标准,特别要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量化和奖惩标准的细化,重塑“教学为中心”的导向。同时,学校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计、职责权限的划分等也要加以阐明[5],从而保证制度建设的整体化,真正发挥制度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作用。
(五)促进行为文化的同化
行为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成员在物质层质量文化的基础上、在制度层质量文化的约束下、在精神层质量文化的支配下所形成的质量行为,是质量文化的生动体现。良好的行为层质量文化,能促进学校成员将质量价值、理念转变为教育行动,真正变成良好的教育质量行为,从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从另一个视角看,质量行为文化,其实就是高校成员共同的质量意识在实际质量行为中的体现。
行为文化分为制度行为文化和非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他律”,非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自律”[6]。质量行为文化的建设,并不是要将“他律”和“自律”对立起来,而是要促进“他律”和“自律”的融合,从管理的角度,就是要促进“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融合,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制度建设,凸显制度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制定出来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使学校的质量理念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成员的共享价值和集体责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质量活动,在无形中渗透和传播质量文化,促使学校成员增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从而自觉实施质量行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质量管理。
总之,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源泉,在高等教育评估进入到从重视外部评估向发展内部评估的阶段,高校质量文化更加凸显其重要意义,针对这一转型时期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品位和建设效能,是当前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章豹,王朝兵.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建设原则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
[2]宋鸿雁.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2013,(2).
[3]李建辉.解放生产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目标[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唐华生.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
学术论坛,2007,(3).
[6]朱永江.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J].现代教育科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