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学生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意义探析
2015-01-20林迎春
林迎春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在开阔当代青年视野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广泛、丰富、系统的学习,能够培养其主权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能够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其自觉维护民族统一。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主权意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36-02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伴随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是价值观的多元化。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学习则能够使得广大青年了解、学习中华民族在近现代遭受巨大挫折时所展现出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认识到国家主权对一个独立自主民主国家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对祖国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学习历史上革命先烈的优良革命传统和品德并不断将之发扬光大。
一、 “纲要”课程的性质及意义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
国家根据时代变化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应运而生。《意见》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纲要”课便是依据《意见》的核心要求而设立,通过探讨百年来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有列强凌辱、内有阶级压迫的残酷时代背景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利用纵向的时间脉络为广大青年学子梳理了一条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衰落到复兴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纲要”课虽然是一门讲授历史的课程,然而该课程是出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目的而设立的,因此该门课程不能简单停留在历史知识梳理讲授层面上,而是要透过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揭示近代中国在面临多条路线抉择的时候为何只能选择新民主主义道路,为何选择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要通过类似的问题,深入挖掘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通过生动的事件和人物将国家主权意识传递给青年学子,使青年学生学习优秀的民族精神,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纲要”课程的意义
“纲要”课是新时期国家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而设立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他三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其他三门课相比“纲要”课具有独特的地位及意义。
作为一门讲授历史知识的学科,“纲要”通过纵向的时间线索向大学生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着内在联系。同时也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提供了相应的前提条件,通过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更加深刻地展示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因而可以说“纲要”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青年们了解近现代史上出现的众多思想理论以及主义。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及主义能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想要传达的核心理论,能够使青年更好地结合历史、对照现实,加深对近现代中国特殊国情的认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能够使青年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为今后的成长打造健康的思想基础。
二、主权意识的内涵
(一)主权意识的内涵
国家主权思想的诞生源于混乱动荡的欧洲中世纪时期,长期无序战争使得人们有了建立统一国家来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诉求,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订便是这种诉求的最终结果。合约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确立了关于国家主权的最为本质的核心原则,这便是至今都被世界普遍认同的国家主权平等和主权互不侵犯原则。1934年生效的蒙得维的亚《国家权利和义务公约》又对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四要素(居民、领土、政府、主权)进行了界定,从四要素可以看出,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必须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权,正是由于拥有国家主权,国家才能独立自主地按照本民族的意志进行各种活动。
通过上述的相关定义可以看到,主权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最为核心的要素。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相应的主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所有权利和存在的基础,也即国家灭亡。国家必须通过种种行为去维护自身主权,也即谋求国家利益,只有国家利益最大化才能不断地满足本国公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而国家利益的实现必须以国家主权完整为前提,失去主权的国家,也就失去了维护生存与独立自主权利的能力,失去了维护本国相应利益的能力,也意味着这个国家不再存在。
(二)国家主权意识与“纲要”课程的内在联系
“纲要”课是一门历史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讲授内容为国家历史和国家情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家主权就不断被损害,司法独立权、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等等一系列权利的丢失,使中国由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主权的逐渐丧失使中国失去了维护自身权益、保护国民的能力,一百多年间中华儿女受尽了凌辱。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统一,伟大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地开展了不屈的斗争,最终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因此,“纲要”课是渗透主权意识最为合适的平台,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其他三门思政课相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蕴涵着大量有关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大量的历史知识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案例,实施起来更易彰显其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感染性。
三、基于“纲要”课程教学大学生主权意识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在新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将是世界发展趋势,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中国的破坏活动,国家的领土主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问题,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问题是现实存在且今后仍将是困扰国家以及人民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维护国家主权依旧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现实的问题为“纲要”课的讲授提供了实时的案例,可以将青年学生积极调动起来,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命运。通过“纲要”课能够使青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所遭受到的屈辱,能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能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自觉的以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主权,对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行为做斗争。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现代史饱含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向青年学子充分展示出在民族危亡时刻,无论性别、年龄、阶级、信仰,爱国的信念都是相同的。国家主权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是主权意识培养的目的,只有在爱国这样崇高的目标指引下,主权意识的培养才能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付出,需要所有人一往无前的贡献,因此,只有靠着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才能够树立主权意识。主权国家包含居民、领土、政府、主权四个构成要素,爱国便是爱这个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每一寸领土、热爱拥护政府的领导、维护国家的主权,可以说主权意识的教育能够使广大青年学子承担起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保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责任。
(三)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建设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去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加强国防建设,而作为未来栋梁的青年学生就必须有着良好的国防意识。我国早就通过《国防教育法》将国防教育纳入法律保障,其中第二条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法律的规定,青年学生在踏入校园第一天便开始接受的军训,就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相应的课程讲授国防知识,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通过“纲要”课渗透国家主权意识,正是高校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方式。结合近代史课程中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讲授,对比早期中国由于国防意识缺乏而造成的众多惨剧,更能够使广大学生树立起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统一等观念。
(四)促进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统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断陷入内战的诸多国家无不是被分裂主义所害,国家陷入动荡分裂,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只有统一的主权国家才有能力去保护本国人民, 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统一,是所有公民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有维护国家领土不被分割的责任。因此,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也是主权意识的具体表现。当前国内形势严峻,众多的民族分裂势力不断制造恐怖活动,诸如台独势力、藏独势力、疆独势力等都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内稳定的因素。进行主权意识教育,可以充分揭露地区分裂主义势力和国外势力勾结,试图破坏国家领土统一的本质。透过近代史中众多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忽视人民诉求、危害祖国统一的分裂势力的下场,可以让全体学生明确分裂主义的严重威胁;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的统一意识,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吴兴佐.国家主权:民族国家永恒的原则[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4).
[3]张劲松,贺金林.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
[4]王孝俊.透视新时期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兼论在高校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重要性[J].成都教育学
院学报,2006,(6).
[5]南卫华,郭林.论国防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主权意识的重要性[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