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幸存者
2015-01-20
2014年12月14日下午2时,“诗意的幸存者”——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在位于上海浦东三林老街的中道(上海)艺术馆启幕。
此次巡展由作家高晖担任总策展人,诗人杨炼为艺术总监,并由上海德重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辽宁衡德投资公司联袂主办。上海站策展人由江旭担纲。参展人由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芒克、唐晓渡、严力,有作家兼画家友友、诗人摄影家李笠,还有诗人学者郭长虹、诗人画家解危等七人组成。
除上述参展诗人艺术家外,还有文学批评家、诗歌批评家、美术批评家、诗人、画家、上海各界代表及瑞典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等共计一百一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策展人高晖说,此次展出的诗人视觉艺术品,关乎诗人个人心灵史也就是1980年代中国朦胧诗歌史的补充和延续。从这些视觉艺术作品里,总能看到那种灵动、奇异而温暖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意。当下,中国专业书画界乱象丛生,恢复中国视觉艺术作品精神本体性成为当务之急,呼唤心灵参加创作,其实,一个创作者的油彩、笔墨、线条、焦点,就是自身内在生命状态的透析。谁能与心灵一并还乡,谁愿意和历史一起成长,谁能拥有绵长的诗意,谁就是当然的“诗意幸存者”。
启幕仪式结束后,接续举行了“诗意的幸存者”——当代中国诗人视觉艺术研讨会暨诗歌朗诵会和中国当代诗人艺术档案馆(南馆)揭牌仪式。参展诗人纷纷登台朗读自己的代表诗作,场面感人。观众杨昕佳对记者说,我非常感动,这样的场面充满正能量,使我感觉又回到了1980年代。在研讨会上,与会的诗人艺术家、美术批评家,就此次巡展的诗歌与视觉艺术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精神出处、诗意在视觉艺术作品里的正确表达,特别是此次巡展目的、意义、持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最后,中国当代诗人艺术档案馆(南馆筹备处)由诗人芒克揭牌。该馆的建立,将成为保存中国当代朦胧诗歌史的现有文献的重要载体,将切实推进这段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及后续研究工作,为幸存的诗意提供一个“恒温箱”。策展人高晖认为,诗意总会被筛选而成为时代的精神高度,当我们丈量一部文学史的时候,其实主要是在翻检那些诗意元素。这些视觉艺术作品,对于诗人个体而言,完全是诗歌的另外一种写法,而且几乎就是一首长诗的容量。
据了解,巡展启动后将开始不定期接续巡展,从2015年3月上旬离开上海,将在北京、沈阳、大连、重庆、成都、济南、江西等地巡展。最后,相关作品和档案将分别保存在中国当代诗人艺术档案馆的上海馆和沈阳馆。
美术批评家杨卫认为,此次巡展本身就是2014年的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这次巡展,是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作品的首次集体亮相,充满着诗人艺术家对历史、人生、艺术的立体式反思与回顾,其本身就是一首不同寻常的“小长诗”。此次巡展将推动中国视觉艺术精神本体性的凸显,重新厘清视觉艺术创作者与自身内在生命状态的联系方式,进而指向其整体精神特质,从而拓宽当代文人视觉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芒克: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上海站)参展诗人
(1950.11—),中国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生于沈阳,1956年举家迁至北京。1969年,赴河北省白洋淀插队。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1972年与彭刚搞“艺术先锋派”。1976年返京。1978年与北岛共同创办《今天》,并发表处女集《心事》。1987年,与杨炼、唐晓渡创办“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并出版《幸存者》。1991年,与唐晓渡等创办《现代汉诗》。1998年,与友人编撰《现代汉诗年鉴·1998》。
著作有诗集《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1988)、《芒克诗选》(1989)、《今天是哪一天》,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等。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外文。
2004年初开始绘画,现居北京。
个展:
2010“另一种诗”——芒克画展 中国宋庄 杰森画廊
2009中联U谷2.5产业园多功能艺术会所山东·青岛
2006青岛美术馆
2004吴昌硕纪念馆 浙江 安吉
2004北京尚艺术中心
群展:
2010 “修辞”现代诗人群展,北京798纯萃画廊
2010 “艺术北京2010”当代艺术博览会,北京农业展览馆
2009“落花时节又逢君”——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宋庄杰森画廊
2008“中国当代诗人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
2007“插诗”现代诗人画展,北京798新锐艺术计划空间(南京巡展)
唐晓渡: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上海站)参展诗人
男,江苏仪征人,1954年1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2月,到《诗刊》工作;现为作家出版社编审,《当代国际诗坛》主编。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的研究、评论和编纂工作,兼及诗歌创作和翻译,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诗歌批评家之一。
著有诗论集《 不断重临的起点》、《唐晓渡诗歌评论自选集》、《中外现代诗名篇细读》当代诗论三重奏》(三人合集)、《与沉默对刺——当代诗歌对话访谈录》。译著有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S·普拉斯、V·哈维尔、C·米沃什、Z·赫伯特、M·赫鲁伯等诗人、作家的部分作品。主编“20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多卷本数十部。
1988年与芒克、杨炼联合发起成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并创办民刊《幸存者》(只印行二期);1990年与芒克等创办民刊《现代汉诗》。
2005年创办并主持北京中坤集团帕米尔文学工作室;2007年10月应聘任中坤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创办《当代国际诗坛》,多次组织并主持中外诗人、作家、翻译家、学者的高端交流项目(包括迄今已举办两届的“中坤国际诗歌奖”评奖)。
评论和诗歌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译)本,其中《时间神话的终结》获“首届‘文艺争鸣奖”及“首届‘山花优秀理论奖”(合作);《一次不确定的语言历险》《谁是翟永明》分获2005、2006年“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评论奖”。2012年获首届“高教部名栏诗学研究奖”;2013年获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
自1995年起,应邀赴多国学府讲学或朗诵。2001年12月应邀出席在法国里尔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公民大会”;2004-2005年应邀参加“Poet to Poet”中英诗人双程交流项目;2007年5月应邀出席日本“第八十一回京都论坛”;2008年9月应邀出席“第八届柏林国际文学节”,并在柏林、波恩、慕尼黑及奥地利的维也纳等城市做巡回朗诵。
严力: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上海站)参展诗人
1954年生于北京。著名诗人,画家,作家。
1973年开始诗歌创作,1979年开始绘画创作。是1979年北京先锋艺术团体“星星画会”和文学团体“今天”的成员。1985年从北京留学纽约并于1987年在纽约创立《一行》诗刊,任主编。2009开始主持每年一次的北京中华世纪坛中秋国际诗歌会。
已出版:、诗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集、画集等二十多本。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目前定居上海、北京和纽约。
最近十年曾被邀请为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访问学者,获《诗选刊》2004·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参加台北第十届国际诗歌节,应聘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艺术和文学,荣获首届长安诗歌节长安现代诗成就大奖,应邀参加第五十届马其顿斯特鲁加诗歌之夜,应邀参加德黑兰第二届伊朗国际诗歌节,获读书栏目首届《新世纪诗典》2011年度大奖的成就奖。2014年应邀参加的活动有阿联酋迪拜 “第六届国际文学节”、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诗歌春天朗诵会、第八届云南大理天问诗歌节、第八届中韩作家会议,并因积极推动中外文学交流活动,获颁瑞典学院纪念章等。
1984年,在上海人民公园展览厅举办了国内最早的先锋艺术的个人画展。画作被上海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主要展览有:
1979 首届星星画会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墙外及北海公园画舫斋.
1980 第二届星星画会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4 首次个人展,于上海人民公园展览厅
1985 个人展于纽约“FUNG”画廊
1986 集体巡回展于纽约市府画廊、纽约凡莎大学、纽约州立大学
1987 集体展于纽约苏荷“ART WAVES”画廊
1987 集体展于哈佛大学.
1988 集体展于美国圣劳伦斯大学艺术馆
1989 “星星十年”巡回展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法国
1993 集体展于纽约林肯中心
1993 个人摄影展于北京九月画廊
2000 星星画会成员展于日本东京画廊
2001 个人展于上海顶层画廊
2002 双人展于纽约创思新媒体基金会
2002 个人展于中国杭州金彩画廊
2003 个人展于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004 个人展于上海莫干山路M50,东廊艺术画廊
2005 个人展于伊朗德黑兰阿弗兰德艺术画廊
2006 集体展于纽约798艺术画廊
2007 集体巡回展“插画”于北京798“新锐艺术计划空间”和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
2007 星星画会回顾展于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9 集体展于上海莫干山路太阳虹画廊
2009 集体展于证大艺术朱家角水墨画中心
2010 集体展于北京798 纯粹画廊
2011 集体展于纽约华美协进社
2012 双人展于北京捷克大使馆
2012 集体展于香港亚洲中心
2013“唱片系列”个人展于北京798“圣歌画廊”,北京
2013“纸上系列”个人展于北京“在3画廊”,北京
2014“85前的非官方艺术”集体展于北京798“博而励画廊北京
友友: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上海站)参展诗人
1955年生于兰州。出国前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美编。1988年与杨炼一同应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邀请出国。1989开始文学创作。曾为中国台湾驻悉尼“中国时报”专栏作家;中国台北市驻市作家;曾获得德国DAAD柏林艺术项目、斯图加特Schloss Solitude艺术中心学者奖金,三次美国Yaddo艺术中心创作奖金。二十多年来,先后在世界各地如英国、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瑞典、迪拜、中国台湾参加文学节并朗诵作品。作品翻译成英文、德文、阿拉伯文等。1989年至1990年任教新西兰奥克兰大学;1993年任教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1996年至2012年,任教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其间2000年至2010年任教于英国伊顿公学。
主要著作:
散文随笔集《人景·鬼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短篇小说集《她看见了两个月亮》(时代文艺出版社)
中短篇小说集《替身蓝调》(北京工人出版社)
中短篇小说集《婚戏》(上海百家出版社)
长篇小说《河潮》(台湾联合文学出版)
英文长篇小说《鬼潮》(Fourth Estate)
《伊顿公学》——世界精英之巢(上海画报出版社)
《伊顿公学和精英教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艺术活动:
1991.8在柏林举办画展“非艺术家的艺术”
1991.11在柏林举办“友友个人画展”
2014.8瑞士Vals雪山艺术及文学个人活动
2014.5.9——2014.6.4柏林先锋画廊双个展“邂逅”
李笠: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上海站)参展诗人
诗人,翻译家,摄影家。1961年生于上海。
197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瑞典语系。1988年移居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专修瑞典文学。1989年,出版瑞典文创作的处女作《水中的目光》,以后又出版《栖居地是你》(1999年)、《源》(2007年)等瑞典文诗集,并荣获2008年“瑞典日报文学奖”和以瑞典诗人诺奖获得者马丁松作品命名的首届“时钟王国奖”等诗歌奖项。
此外,还翻译了许多北欧诗歌,其中包括瑞典当代诗选《冰雪的声音》,以及201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全集》。
拍摄的《白色城市》《两座水城》等五部电影诗先后在瑞典电视一台的文化节目中播出。
郭长虹: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上海站)参展诗人
(1968.06—),辽宁沈阳人。2004年,在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导师范曾先生;2006—2009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刘梦溪先生。历任辽宁省文物出境鉴定组责任鉴定员,南开大学博物馆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改革指导处副处长、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处副处长、博物馆处处长。
学术兼职: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专委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书协理事,中国纪录片学会研究院研究员。
郭长虹长期从事中国书画的鉴定、研究与教学,师从著名画家范曾先生,从事书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自1980年代大学时期起开始诗歌写作,作品曾被选入《最新当代大学生诗选》等。曾担任《敦煌》《故宫》《江山如画》《笔墨春秋》等十余部历史艺术纪录片的总撰稿、撰稿、学术指导。
解危: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上海站)参展诗人
解危,1963年1月出生于沈阳。先后在工厂做工,在沈阳体校做乒乓球运动员。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教育系。2007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大型壁画研究生班,师从宋惠民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大学时期即阅读并写作朦胧诗,同时痴迷古典诗词,尤喜张孝祥、柳永、范成大。解危在诗歌里吸取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倾向视觉第一、内容第二,重表现但不可太满,妙在欲言又止。
油画《腊月》被香港中国油画廊收藏;油画《腊月2》被辽宁美术馆收藏;油画《北方的沙场》《平沙落雁》《白玫瑰》《北方》被中国台北艺术馆收藏。
著作
《解危油画作品》(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东北当代油画》(台湾出版社)
个展
1993:“解危油画展”,中国台北。
2012:启点 解危油画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重要群展
1992:油画《清明》入选中国油画展,香港
1994:油画《阳关三叠》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1994:油画《山之阳》入选东北三省油画大展,沈阳
1995:油画《阳光》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北京
2003:油画《五代风华》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2003:油画《山之阳》入选百年开端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北京
主要获奖
1994:油画《阳关三叠》获得辽宁省油画展一等奖
2003:油画《五代风华》获得辽宁省金油彩奖
2002:被辽沈媒体评为“辽宁省十大优秀青年画家”
2003:油画《山之阳》获得首届全国画院最高学术奖《徐悲鸿美术奖》
2012:被《中国艺术家》评为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油画家
杨炼: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艺术总监
1955年生于瑞士,“文革”中开始写作,朦胧诗最早作者之一,1988年后环球漂泊,追求建立“诗意的他者”之自觉。2012年获诺尼诺国际文学奖(Nonino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Prize,2013年获首届“天铎”长诗奖,2014年获卡普里国际诗歌奖(The International Capri Prize 2014)。2013年应邀成为挪威文学暨自由表达学院院士。2008年至2014年任国际笔会理事。现居柏林与伦敦。
中国文人画,自元代始,其思想、美学特征,质言之,一曰民间性,汉族文人离弃对官方权力的依赖,由被迫而主动地深入民间生存处境,使艺术内涵愈加饱满;二曰文化性,汉文化的深厚资源,经由文人独立思考和重构,不仅没沦为粗疏,反而激发出超强能量,形成无数风骨、神采兼备的美学杰作。这民间、文化二元互补,彼此印证,转型至今,便是本人那句“独立思考为体,古今中外为用”。以此为根,我们的人生和创作,从未离开这个真传统、活传统。
20世纪80年代初,华夏长梦初醒,“朦胧诗”并不朦胧,写诗爱诗若不知芒克、唐晓渡、严力诸君大名,简直不可思议。在京都,友友和我,出入诗人聚会,何止诗作青春四射?诗人和女友也个个英俊倜傥、美艳夺目。小字辈李笠本来就是帅哥,而那时尚未结识的郭长虹、解危,想来也均在他处驰骋。1988年“幸存者”诗人俱乐部,被同住北京劲松的芒克、晓渡和我们催生而出,一册油印诗刊、一百元外汇劵“巨款”赞助,掀起余震不断的社会海啸。那时我们谁能想到,二十六年后,会戴着另一圈迥然不同的画家光环,聚会到一起?二十六年啊,时间空间,如我们一样成了鬼魂,轮回在认不出的地方。中国,只剩几个老地名。“全球”,转眼扎进这土地每个角落。芒克诗题“今天是哪一天?”我出国前写过“这儿是哪儿 多远?”美貌不再,沧桑已至。我们自己就是历史。
但,“多远”是否该改成:多近?潜入一行诗、一张画中的文人精神传统那么近!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史、思想、艺术,本身就是一首小长诗。年轮兑换成了思想,而挑战威权话语的个性诗意不变。词语转型为笔墨、影像,而每一点、每条线、每一像素中蕴含的经典性,已如另一诗律,加入我们的艺术自律。一个姿态,与文化对决;而一种目标,却始终在创建文化。铆定的方向是:空话免谈,自我的深度必须印证于作品的深度。芒克的油画率性浓烈,晓渡的书札原生元气,严力的笔触优雅灵慧,友友的彩墨野艳奇崛,李笠的摄影自成玄学,长虹的心景嶙峋灵秀,解危的构图瑰异清冷。这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每个艺术家创作中不断滋长的诗意。那原创的艺术属性,横溢的才华气质,永远比庞然大物的“过去”更大。民间性和文化性,铸成当代中国艺术的先天基因,由此幻化出我们种种艺术个性。为什么要否认?中国新视觉艺术,一定是还原了思想本义的新文人画:自觉承续、拓展那个贯穿千载的“雅艺术”精神传统——拒斥以任何方式流于空、俗、糙、贱,无论它们凭借权力、市场的压力,或假借民众口味的名义。
正因为饱经沧桑,艺术才俊美永存。谁与心灵一并还乡,谁和历史一起成长,谁就是“幸存者”。我们生命的诗意,已将自己缔造成一个当代传统,并汇入了那个涵括一切时空的深邃无垠的传统中。
2014.10.25柏林
高晖:诗意的幸存者
——中国当代诗人视觉艺术展
策展人
1966年6月出生于辽宁昌图。沈阳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辽宁文学院特聘教授。
198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兼及小说、散文及文学批评。著有短篇小说集《寻人启事》,散文集《内部问题》《向陌生人招手》文学评论集《原始阅读》,长篇小说《康家村纪事——关于一个村庄的非结构主义文本》及《阅读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等。主要的批评文章有《先锋小说家和新状态小说家》《史铁生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学的真正传统是先锋精神》等。
一次可以延续到余生的巡展
这次巡展缘起于一次聚会。今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与老芒克、老杨炼、友友等若干朋友在大连吃饭,酒酣时分,大家提及诗人绘画一事。我说:诗人不写诗时就应该绘画,你们有天然的绘画权利,诗人绘画本就是另外的一种诗歌表达形式。我还说,等有时间得策划一次诗人画展。说完,也就忘了。后来,杨炼催促我两次,我也不能再拖了。于是,就准备弄几幅画到沈阳,挂上,大家聚聚,也就成了。
2012年以来,我的叙事文学创作再次进入困难期。一部长篇小说开工已久,那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凄然而壮美,但始终不能完成。每当面对电脑空白文档时,总像在荒原里行走,没有方向感,我不知道怎样行进和结束。那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对叙事文学已经失去兴趣,而上帝也不再帮助我。然后,不经意间,我开始大面积阅读诗歌,并开始写作诗歌处女作——甚至是一首长诗。这时,我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断裂的东西开始被黏连上,并渐渐弥合。就是这次短暂的诗歌创作体验,让我感受到诗歌写作的内敛、灵动和丰富,还有诗意的刻骨尊贵,当其中章节被《作家》杂志刊发的时候,我甚至像当年发表处女作时的样子,奔走相告。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又回到创作元年——1980年代后期。那时我二十岁。那是随处可以遇见诗人和朦胧诗的年代。那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年代啊。我曾经说过,对中国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史,有两块我充满敬意:一块是朦胧诗歌史;另一块是先锋叙事文学史。而且,我还认为前一块是母本。
这本画册清样到手时,我想起不久前在老严力的上海家里,他向我展示自己珍藏的两皮箱资料。那是怎样的两箱资料啊?简直就是中国当代朦胧诗歌史本身。箱里有芒克、杨炼、北岛、唐晓渡、顾城,还有其他优异的诗人们在创作之初的原始印记——手稿、油印诗集、聚会通知、星星画展的全部资料、照片、画作……天啊,它们大规模地挤压在一起的样子令人怜爱、惊异,我当时产生了些许魔幻感——就是这些50后的老家伙们,在他们青春时开始搞丫什么朦胧诗,从而导致像这样的60、70后们的常规青春期发生逆转。我们这些60后,凡是在青春期接触过朦胧诗这东西的,内心就会产生化学变化。什么变化呢?只能说,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至少,至少使我们的生命、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变得与其他人有所不同,而且持续至今。1989年,我的处女作就是给一本油印诗集撰写的序言——《回归线上坐标》。1980年代,朦胧诗歌是我们青春期的流行语,现在则是我们人到中年的内部语言。60后的李笠,一个优异的诗人和译者,他的长焦镜头总是能盯到混乱现实里最诗意的部分,他制造的一幅幅图像总能让我们有些许感动。与我同是60后的郭长虹,当时就是一个优异的校园诗人,再看他现在的画,绝少烟火气息,里面有一种与亘古的诗性接榫的安宁和自信。还有优异的油画家解危,一个资深的诗爱者,他对我说影响他油画创作最深远的东西就是诗歌——诗歌让他找到了绘画语言的节奏和张力。
上海的深秋味道像一碗浓汤,老严力的窗外有叶子窣窣落下,且掷地有声。他头顶幅幅画静静地站在墙上,很骄傲的样子。严力的画里除了诗意,还多了一些哲思,每幅画面都能提醒一个问题,也许有些问题你已经掌握答案,但是,画家还是愿意重新提出来,区别以往的不单是这次是看图说话本身。中国当代诗歌精神与严力的画,与这本画册所有人的视觉艺术作品已经重逢,这,就是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香火不断。箱子里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里,相互摩擦并有细微的声响,我对他说:珍奇啊,这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精神史,应该搞一个中国当代诗人艺术档案馆啊。他的那双老眼睛晶莹而剔透地盯着我,点头。
中国当代诗歌史,就是一部部个人心灵史的总计。这次展出的诗人视觉艺术品,关乎诗人个人心灵史也就是那段诗歌史的延续和补充。那代诗人的肉身已经老化,但老家伙们均目光依然闪亮,内心仍旧恒定。从这些视觉艺术作品里,总能看到那种灵动、奇异而温暖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意。遇见老芒克的画,你不愿意离开,单纯、质朴,就像一个老朋友让你身心愉悦,你愿意打开所有能打开的细胞接纳画面气息,你会这样问:这是一个内心多么干净的人啊?不然怎能画出这样的画呢。这个50后老芒克一生没有工作过,就像一颗老品种的高粱——有机庄稼成熟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再说50后的唐晓渡,他在诗歌时代身份有些特别——一个集诗人、译者、批评家“三位一体”的老家伙。唐晓渡的诗歌文本充满自觉、自醒和自律精神,甚至他的诗歌理论建树遮蔽了他自己那些优异的诗歌文本。再看他的一幅幅书法,就像一首首内敛的诗歌,那些诗意的部分在羞怯地涌动,特别是这件手札,一封写给父亲的信,无论字里行间还是线条,都有一种温存的理性,有士人之风。这次展览,他给我提供了1988年他与芒克、杨炼发起“幸存者诗歌俱乐部”的若干文献资料。前两天,我们电话聊了半个多小时,关于这次展览、针对诗人艺术档案馆,他的声音沉静而喜悦。特别是,还有50后的老妖精友友,她对色彩、对线条具有天然的感应力,她总是能将女人生命底部的东西照耀出来,而且充满禅意。我甚至觉得友友的色彩是没有性别的,属于第三性绘画,似乎有一种被解救的东西含在里面,率先呈现出来的形态是野艳奇崛。
其实,诗意总能缝隙间存活,无论时代经历了什么,无论处在什么社会样貌,永远也不会被遮蔽,甚至还会不屈地熠熠生辉,最后被筛选成为当时代的精神高度。当我们丈量一部文学史的时候,其实主要是在翻检诗意元素。的确,这些视觉艺术作品,对于诗人个体而言,完全是诗歌的另外一种写法,而且几乎就是一首长诗的容量,就像杨炼在前面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人生、历史、思想、艺术,本身就是一首小长诗。的确,当诗人们将词语转型为油彩、笔墨、线条、影像时,每一点、每条线、每一像素都蕴含着另一诗律。
就在我组织筹备这次展览的时候,陆续有人得知这一消息,其关注的热情让我始料不及,有机构要“接盘”——比如这次将出发地选择上海,甚至有人建议扩大巡展路径——办成一次全国巡展。其后,果真有七八家国内艺术机构意欲接续承办下去。如果真是这样,这些作品可能会游历大半个中国啊。都有可能啊,很多重要的事情不都是发生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刻吗?我相信,我也愿意。但愿将这次巡展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余生。感谢那些出钱出力的朋友。写到这里,我想起赵辉一幅幅地翻拍展览作品的样子,感冒而专注,带着助手整整弄了一个下午,国际著名摄影家不辞辛苦啊。像这样的朋友还有几位,但你们没感冒,免列。
这次展览,仅仅是四个50后诗人和三个60后诗人的故事。据说,现在中国专业书画界乱象丛生,如果非得说这次巡展对中国绘画(视觉艺术)界有什么意义的话,我想这样说:但愿这次特别的展出能提醒一个常识,那就是——还得恢复中国书画的精神本体性,心灵不参加创作的人,是不能搞出高尚的视觉艺术品的,无论书法、绘画,还是摄影。其实,一个创作者的油彩、笔墨、线条、焦点,就是自身内在生命状态的透析。我前面说过,诗人有天然的权利干这个。谁能与心灵一并还乡,谁愿意和历史一起成长,谁能拥有绵长的诗意,谁就是当然的“幸存者”。
再补充一句,我那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就叫《幸存者》,那些被节选的诗歌叫《冬天里的春天》。
责任编辑 陈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