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细英国民居
2015-01-20韩小蕙
韩小蕙,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进光明日报社,现为报社领衔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作协主席,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出版《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二十六部个人作品集。主编出版《90年代散文选》等六十部散文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创先争优红旗手,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两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两届“冰心文学奖”,两届“老舍散文奖”等。1994年入选伦敦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大辞典》。2003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成为新中国首位在该馆演讲的作家和编辑,并获美国国会图书馆奖、美国国会参议员奖、旧金山市政府和市长奖等。
前些日子微信上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还有标题叫《人生境界》:“拿沙特的工资,住英国的民居,用瑞典的手机,戴瑞士的手表,娶韩国女人,包日本二奶,做泰国按摩,开德国轿车,坐美国飞机,喝法国红酒,吃澳洲海鲜,抽古巴雪茄,穿意大利皮鞋,玩西班牙女郎,看奥地利歌剧,买俄罗斯别墅,雇菲律宾女佣,配以色列保镖,洗土耳其桑拿,当中国公务员……”先在此声明一下,“包日本二奶”和“玩西班牙女郎”是要受天谴的恶行;还有就是,我亦不认为这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恶攻”,相反,却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切盼执政党和政府严惩贪官、清正中国官场的积极心态。
打住,进入正题。
说的是英国民居(The British houses)果然好,这是大不列颠的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在这片连绵起伏的国土上,一二百年的老房子到处都是,基本上七八成新。三四百年的也不少,一般经过粗木条加白灰的方块型加固,独成一道中世纪风景。这些老房子上面的原木,不用细看,都已有着深刻的裂纹,楔进原木的深深浅浅处,露出粗粗细细的伤口,不过因了木头的粗重真实,再支撑几个世纪显然也是没问题的。顺便说一句,英国对这些老房子采取了极其严厉的管理措施,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可在报批的情况下对房屋内部进行些微改造,比如加装个小小卫生间,搭个小小门厅等;对房屋外形,则必须丝丝毫毫地保持原貌样,谁也无权改动。所以,走遍英伦大地,可以说到处皆是流动的英国民居博物馆,是翻开的英国民居建筑画册,是正讲述中的英国民居发展史。你立刻就领略到了大英的古老风范,觉得自己是在千年的历史走廊中穿行,是呼吸到了“光荣革命”时代之风,是在与乔叟、狄更斯、莎士比亚对话;更觉得自己是来到了一个珍爱历史,有深厚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度。其实,你自己的号称“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比不列颠古老多了,但你沧桑的历史感,似乎只有走进博物馆,面对有着几千岁年龄的那些陶片、帛片、玉器、青铜器,才能依稀地翻上心头。
英国House一般为二层或三层的独栋小楼,黑色坡尖顶,红色砖墙,白漆油成的木门和木窗棂,构成满大英遍地追捧的“英式三原色”。如果说灰色是北京的城市色,粉墙黛瓦是中国江南建筑的基本元素,那么英国民居的基本色就是红、黑、白,我猜这大概与他们整天被包围在大片大片绿草和绿树林中间有关吧?我见过的英国城市,只有巴斯是个例外;巴斯这个英国排名第三的旅游城市是米黄色的,屋檐和门楣、窗棂等细部都是维多利亚式的,以闻名于世的“大澡堂”最为典型。因为巴斯是当年横扫欧洲的罗马军团修建的,是经典的“罗马风”而非真正的“英伦范儿”。
真正“英伦范儿”的House,主要是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另外还有在二者影响之下逐渐生成的安妮女皇式、史迪克式、都铎式等。屋顶多呈大三角形,有的相当陡峭,几乎成45度夹角,我猜这是为了躲雨水,大家知道英国是一个被雨水频繁浇灌的国家。老房子有木架建筑结构的,也有砖结构的。木结构的一般将烟囱设在屋子中央,砖结构的设在两侧,烟囱都明显而精致,一个个像是站在屋顶上的盆景,成为英国House很文艺的一个标志。浪漫的法国人和享受色彩的西班牙人可能觉得英国民居造型比较简单,外墙和屋檐等处都少有装饰,宛如这个国家的人过于严谨和刻板。也许吧?不过我倒是觉得House内部舒适的布局与装饰,更是英国人内秀性格的经典表达。说来世界上的性格多种多样,各民族各国家的脾气秉性、风土人情亦奇葩多多,没有什么好与坏的分别。尊重别人也坚守自己,谁也别对人家指手画脚,此即我们中华谓之的“和而不同”,这才是人类共处的最好的境界。
进得英伦House,一般的布局都是:一楼有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有的还带着一间书房;二楼是两到三个起居室;三楼则是存放物品的坡顶阁楼。英国以小家庭为单位,一般儿女成年以后都搬出去独立居住,结婚生子以后也是自己带养孩子,老人是不负责再照看孙辈的。但是到了周六周日,我看见小区内还是人来人往的很热闹,有儿女带着孙子孙女来看望父母的,有双亲喜滋滋来儿女家看隔代宝贝的。我还看见,他们有的一大早就开着车去把孙子孙女接来,在自己家里待上一整天,直到晚上再把他们送回去。这和我们中国差不多是完全一样的,常常看得我眼眶发热。亲情是人伦中最神秘的感情之一,无论是西风东渐,还是东风西渐,“隔代亲”都是人类心灵的软肋。
英国最令人羨慕的是每个House都有前后两个花园,英国人爱说“没有花园的房子就不叫房子”。前花园用来给大家观赏,故争奇斗艳的因素比较浓,一般都植着一片毛咕咕的绿草,栽着五彩斑斓的鲜花。还有的种上一两棵枫树、榉树、栎树什么的,树的造型都很艺术,像放大的盆景,或者像剪影,像雕塑,像这个家庭的Logo。看这些一个挨一个的小花园,就能看出它主人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等。不过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汽车越来越多,前花园也逐渐被侵占,我看过有一家花园里挨挨挤挤地停着四辆车,绿地已全部被砖铺的地面所取代。据说英国有法律管着呢,谁家的花园荒芜了、色衰了都不行,连苍凉了也要被罚款。
至于后花园做什么,就各家有各家的自由了。听说华裔或华人家现在争相种蔬菜,可能因为思乡?也可能是英国的蔬菜太昂贵了?在英国,三四片叶子的小油菜,三棵装一个小塑料盒,就敢跟你要三英镑即三十多块人民币,哎呀,这不是下狠手杀人吗!英国蔬菜的品种也很少,其中一些没见过的洋玩意儿还特不对咱中国人的胃——这矛盾反正现在还无解,或者你回中国吃去,什么都有,几百种(也许上千种),都便宜,可以可着肚子吃,但是不保证没有农药,有好些土地和水源也已被污染了;或者你就留洋外国,吃干净的,但得“割肉”。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英国的华人中就流行起自己种蔬菜,从国内觅来韭菜、豆角、西红柿、黄瓜、茄子、丝瓜、南瓜、小白菜等种子,播撒在英伦的土地上,风一吹拂,雨一抚摸,就像它们的主人一样具有了超强的生存能力,随处都能生根、开花、结硕果,大丰收。
不过近年来,英国带前后花园的House越来越成为珍稀品种了,原因不言而喻,全世界流行的大趋势都是人口越来越多,地球却没长大长胖,所以“人均”无论什么都越来越少。过去是伦敦等几个超级大城市才建有公寓,现在,中城市,小城市,甚至更小的Town(镇,小镇)也建起了很多公寓。这些公寓一般都是三层四层,也是红砖墙、白门窗、黑坡顶的“英国三元素”组成。每幢差不多都是三个单元门,有三五十套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的房间。每个小区因空间大小而不等,大的十几幢二十几幢,小的三四幢五六幢。但都对周围环境要求很高,必须到处有花丛、草地,古树、大树、小树都不可少,每周有专人来修剪和打扫,每月从外面给住户们擦玻璃。当然了,物业费很了得,因为英国的人工费极其昂贵。
我到现在也没明白,为什么英国很少有三居室的房子?两居室也都很小,这一点和中国完全不一样。以我女儿家为例,这还是这幢楼最大的一套,两室两卫一厅,使用面积才65平方米:一个客厅加开放式厨房,22.5平方米,主卧加卫生间17.5平方米,次卧9.5平方米,次卫4.5平方米,其余是走廊加储物间。面积虽小,却特别好用,几乎每一寸地方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了。内部还五脏俱全,包括两个顶天立地的大储物间,一个立地顶天的双开门大衣柜,还有开放式厨房的吊柜、灶台、电磁炉、洗菜池、电冰箱等。英国出售的公寓都是精装修,女儿家也不例外,驼色地毯,橙黄色木门,白色推拉式铁窗,黑色铁栅栏的装饰性阳台;还包括两个卫生间里的浴缸、立体淋浴间、水池子、水龙头、马桶等,一切齐备。搬进来时,只要自己安上窗帘,摆好家具,就可入住。所有材料都是环保的,没有任何异味儿,只要钥匙交给你了,当天就能住人,用不着像中国似的,最少也得晾三个月以上。这常常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来,我1998年买的一套名牌华日家具,到现在拉开抽屉还有一股子扑鼻的化学味儿,说来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品了,你说是我夸张还是谁个夸张?
英国的房屋质量之好堪称精绝,连每一根钉子都是货真价实的高级铁,所以它们的平均寿命是132年,是中国房屋平均寿命30年的4.4倍,也比美国的平均74年又高出58年!不知道这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有关,还是跟英国人特别宠爱房屋有关?而且买下房子,连同房屋所站立的那片土地也就都是你的了,产权为999年,相当于永久。
我最欣赏的是所有用材的货真价实:门把手,不锈钢的,密度肯定空前的大,瓷瓷实实,特别沉,攥在手里的感觉像可靠的旧友;楼道门,在推手的地方加装了一块不锈钢板,以增加木头受力的牢度;楼梯,在每一阶都加上不锈钢封条,钉得死死的,绝不会翘起;室内室外的地毯,所有的衔接处如与墙角、与瓷砖、与卫生间、与走廊等都严丝合缝,蹲在地上仔细瞧也无可挑剔。一天早上我拿着塑料小扫帚清扫阳台,不小心碰到黑色铁栅栏上,它立即发出了极其响亮的“当——”,吓了我一跳。很久没听到这种茁实的铁响了,在我北京的家里,17层高楼落地窗前的栅栏是空心铝皮的,再使劲敲也敲不出这种实心铸铁的“当当”声,我不由得“当——当——当——”一下一下敲起来,每一声都引起了我对过去年代中,那些虽然笨拙但绝对真材实料的老物件的怀想。用不着再讳言,现在中国就好像没好东西了似的,水龙头没用几天就漏水,不锈钢不几天就生锈,自行车轮胎几个月就磨穿了,电褥子漏电,热水器漏气,灶台开关打不着火。还有塑料桶越做越薄,薄得像张纸,拎起半桶水就开始晃悠;热水袋拧不紧塞子,能漏一被窝水……不说了,不说了,唉呀呀,再说就该批判我刻薄中国了——可有谁知道,一个在外访住的中国记者看到人家处处都在坚守优秀并好上加好,而我们的好传统、好东西却被一味追逐金钱闹得没了立身之地,她的爱国心和自尊心受到了多么沉痛的打击啊!
过去世纪里的英国House,一般都有半地下室,我还住过,对于多雨的英国来说,潮得要命,墙上都发霉,也阴得要死,夏天都得穿毛衣毛裤,那膝关节还受凉呢。这回我发现,英国这些年盖的新房子都不再做地下室了,是因为没有穷人了?不对,穷与福都是相对的,有富人就有穷人,有穷人就有富人,必须承认这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常态。问题是怎样尽可能消除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让穷人也能有尊严地生活?数百年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暴力革命主张者和改良主义者都做了很多尝试,甚至奋斗、流血、牺牲。现在英国的有关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每个新建小区都必须按比例建造留给穷人的住房,然后由政府出面分配给贫困家庭居住,只收很少的租金。由于规定这些住房与商品房混搭,我至今也没搞清我们小区究竟哪几个单元是非商品房。
所以我们楼下也就没有地下室了,一层叫零层,就是住宅。又让我大为惊讶的是,零层居然还辟出很大面积做了三个开放式车库,每个可以停放六辆车。英国购房时候,随房免费提供停车位,一家一辆,谁先到谁先得,后来的住户就只能停放在小区内的露天停车场里,也是一家一个位。这在中国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开发商哪儿舍得拿盖房间的面积做车位啊?他们连地面上本来大自然赐予的地方都霸占了,画上白线就强买强卖呢!
住英国公寓,最享受的有三件事。一是带电梯,三层楼也带电梯,还是那种三面大镜子、带语音提示的明晃晃的高大上。二是楼道、楼梯都是灰色花纹地毯铺地,走廊墙上挂着不列颠风光的镜框,没有任何杂物堆放,每个角落都收拾得清清爽爽,整洁得就像走在自家客厅的感觉,真舒服透了!三是你走进走出,无论碰到任何人,一袭香水味儿的金发姑娘还是粗犷的碧眼帅哥,人人脸上都立即灿烂起来,朗声向你问好,那热情的笑容真迷人,能让你晴朗一整天。
听说住惯了House的英国人也渐渐爱住公寓(flat)了。女儿的一个闺密住在伦敦某知识分子集中的社区,邻居是一位英国作家,老头六十多了,写过不少本书。他便是特意把自己带前后花园的House卖了,在公寓里买了一室一厅。咱们中国人不理解吧?老头却住得心花怒放:“在这里不用操心花园,还有物业来打扫卫生,解决任何修修补补的事,真是把我解放了……”英国人中像这样“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可不在少数,他们住进公寓的开心劲儿,比咱们举家奋斗了八百年,终于攻克了一所House的狂喜还生猛!
于是有人出来做总结了:“人类就这毛病,全都看着别人过得好!中国人没住过House,觉得住别墅才高大上;英国人没住过flat,自从搬进公寓,就跟住进皇宫似的,再也不肯搬出来啦……”
对了,公寓的房间里,还都有一个特殊的装置,我从来没见过,认为有责任推荐给中国人民也一起享受享受:在每个窗户和通阳台的门上端,都安装有一个PC材料的条状物,有两个手指那么宽,两尺长,其上有凹槽,有孔洞,有开关。把开关的小片往下一扳,便把镶嵌在内的几个长条板推上去了,外面清新的空气立即进来了,原来是通气的装置,英国人活得可真精细啊——这又让我浮想联翩了,记得那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当地的华人作家说了一件事,让我记一辈子:历来喜欢“窝里斗”的中国人到了美国,不顾严酷的生存环境,还是习惯性地“打斗”,即使两个中国人面对一个白人上司,也是各自到上司那里去给对方拆台!唉,咱们中国人,怎么就不能把这股发狠的劲头,也用在诸如开发通气装置之类,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一些呢?
对了,我还想起一件事,就是暖气设备还没介绍。新建公寓的每个房间包括卫生间里,都装有铁质的电暖气片,有独立的开关。这优点是可以自由调节,你愿意的话夏天烧热都可以,而且也不用为供暖费几年收不上来而大动干戈。另一方面也有弊病,前面说过英国电费巨贵,要把屋子搞暖和了也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就不能有咱们中国集中供暖的热乎劲儿和舒服劲儿了。也偶有穷人被冻死家中的报道见诸报端。话说已经过去40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年轻时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一个细节被永久刻在了心上:那一年巴黎大雪纷飞,他穷得没钱开暖气,被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平躺在床上把椅子压在身上,以期能够使自己变得暖和一点。英国虽然不是太冷,可也有下大雪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在屋子里静坐着,只一小会儿,那淫邪的资本主义寒气就悄没声息地把你团团围住了,一直钻进你的骨头缝儿,让你尝透什么叫作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最后告诉大家英国的房价:似我女儿的这个精装两居室,位置在离伦敦64公里,离雷丁市15公里的一个小镇里。步行到火车站8分钟,到汽车站3分钟;到西边的Lidl大超市2分钟,到东边的超大型超市Tesco(在中国叫“乐购”)7分钟。客厅和主卧室为北房,次卧窗户朝东,窗外是一排直径一抱粗、绿叶一直葳蕤到地面的古树。房款一共是22万英镑(合人民币220万元),首付10万英镑。头两年贷款利率是2.5%,第三年起提升到4%。物业费每半年交一次,大约是750英镑上下,根据小区的公共用电量不同而上下浮动(公共用电量包括走廊、停车场、垃圾房等处的消耗,英国的电费昂贵故要住户们平摊)。若租住的话,这套房子每月需付租金1400镑。
不过这已是2012年秋季的房价了,这两年英国的房价也跟直升机起飞似的,“呼”一家伙就涨起来了,眼下这套房子已经涨到27万镑了,两年涨了50万人民币啊!至于伦敦的房价,不论是土豪区域的、平民实惠好地段的还是略差地段的各种房子,都“噌!噌!噌!”涨幅更高。
有谣言说英国房价是咱们中国大妈给拉高的,我将信将疑。要说是吧,咱中国大妈们真有这么大的实力,能把昔日欺负咱们到家的老牌英帝国主义挤对成这样?要说不是吧,眼前就有一活生生例子:女儿的又一个年轻朋友,在英辛苦打拼10年,最终攒够了首付款,在伦敦签下一套心仪的房子,美,心里那个美啊。可谁知第三天头上,就接到开发商的退款电话,说是头天来了一位中国大妈,上午粗略看了看房,下午就拎着33万镑现款把房子买走了!年轻朋友那个气呀,可是没辙,因为英国法律允许付全款的人优先拿房……
我就纳了闷儿了,中国人,穷了几百年了,穷得吃不上饭,穷得哀鸿遍野,甚至曾经穷得让洋人狂妄地挂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可是曾几何时,咱们中国人变得这么有钱啦?
或曰:那一定是贪官家的女眷。也许是的?可我向老天爷保证,我曾经亲眼所见,沪、浙、苏、粤、闽……的许多许多民间土豪,也有的是金子银子钻石翡翠,有的富可敌村、敌县,敌一座小城市也不在话下。若他们在伦敦巴黎纽约买套房子,只是小小菜一碟啊。这还不算山西的煤老板,陕西和鄂尔多斯的油气暴发户呢。
这就还想再赘上一句英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实施福利制度最早的国家,体现在住房上,“居者有其屋”,公民普遍享受国家担负的住房福利。对没有自住房的低收入居民,国家提供租住政府公房或私人住房的津贴。为防止民众因住房支出过多而沦为贫困,还有为收入低于贫困线的贫困家庭追加的住房福利。为了实现民众的住房梦,政府还动用最智慧的专家想了很多办法,通过《住房法》,使低收入群体也能买得起房。我女儿公司里的一位肯尼亚姑娘,数年前与母亲和姐姐一起来到英国,最近终于在政府的帮助下买了她们自己的住房——是实打实的“政府帮助”,即个人只需付百分之五十的低息贷款,另一半由政府支付。她们拥有居住权,没有出租权和出卖权。将来她们的经济情况好起来以后,还可以再买下政府支付的那一半贷款,把房子彻底变成个人的财产……可真是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办法也都是人想出来的。
在英伦大地上奔驰,除了一幢幢不时闪现眼前的House,就是连绵起伏的绿草地,望不到边,望不到边。从来没看到过庄稼,不像我们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糜、黍、豆……还有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菜花、土豆、南瓜、白菜……虽然近年来我们不再自夸“地大物博”,但“物产丰富”还是有的,“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句话已经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记得国内有人说过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也许吧?至少是之一,最新的例子是华为已经开发出堪与那第六只苹果相媲美的Mate7,这完全说明我们专家的智力绝不比谁的差。那么,可否也动用我们华夏最聪明的大脑,开发出属于当代中国的“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文明之花呢?
责任编辑 叶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