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思考

2015-01-20刘少彬

金融经济 2014年5期
关键词:银行卡金融生态

刘少彬

摘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从金融生态的视角认识目前工作的瓶颈和困难,有助于立足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纳入农村金融生态整体战略,以期更好地整合力量,形成建设合力。

关键词:农村支付;金融生态

近年来,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着力解决农村支付供需矛盾、全面提升农村支付服务能力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标志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需要立足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来统筹考虑、纵深推进。

一、金融生态视角的思考价值及成功范例

“金融生态”这一仿生概念在2004年被周小川行长首次提出并引入金融领域后,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应包括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

支付体系是经济金融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实质上是将非现金支付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支付体系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过程,是依靠支付科技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等化、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一项基础工程。

反之,立足金融生态环境的大视角,把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作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微观部分来看待,一方面,其推动和发展受到宏观金融生态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从金融生态的大环境审视和认识当前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问题和瓶颈,着眼于寻求和建设协调有序、健康循环和良性演进的承载生态,方能立足当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肯尼亚的M-Pesa(即移动钱包服务)就是在金融基础极差的条件下、依托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创新支付手段实现金融普惠的典型范例。它由移动运营商推出,不需要银行卡或银行账号,凭着一部功能简单、在移动运营商注册的手机,和小型店铺零售商即M-Pesa代理商组成的网络,即可办理转账、存取款、储蓄、借贷、消费等几乎全部银行业务:顾客来到M-Pesa代理商的店铺,可以支付现金为手机充值,作为电子货币。这些电子货币可以在不同手机用户之间交换和转帐,只需发送一条文本消息和一个代码系统。电子货币的收款人想要兑现的时候,只需拿着自己的手机到最近的零售店,用自己的文本短信就可以换成现金。从2007年首创至今,已有超过50%的肯尼亚人使用这项服务,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正对非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M-Pesa正视和适应肯尼亚本土环境,把现代支付服务拓展到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和最不可能的人群,其理念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当前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瓶颈

(一)金融机构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但农村地区“空心化”倾向突出,农村支付生态基础较差。一是人员“离农进城”,以某县为例,2013年末,该县农村劳动力 66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和外出创业人员 242万人,占362%,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对农村支付新业务、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低,习惯于即有的现金结算方式。最典型的现象是一些涉农补贴资金多通过银行卡发放,但大部分农村客户由于“看不见”卡上的钱很不放心,立即取现再存入自己办的存折中,平时的消费或是零星开支也主要通过存折支取现金,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是不支持存折的。二是资金“脱农向商”,2013年,据对350个农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财产性投资和存款总余额354340万元,其中储蓄存款417%,比2010年同期分别下降129个百分点,节余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实体经济、购置城镇商品房产和民间借贷,三项投资占比分别为256%、142%和123%,比2010年同期分别上涨了93、49和34个百分点。农村人员、资金外流,农村支付建设的外部生态环境较差,新的农村支付产品在农村地区推广缓慢,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乡镇全覆盖,但发展后劲不足,创新服务能力欠缺。以某市为例,截止2013年,辖内县城及以下农村地区共有银行网点553个,较2008年底增加42个、增长8%,特别是2011年,经多方共同努力,在5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设立了银行网点,彻底解决了空白乡镇的支付服务问题。目前的问题一是发展后劲不足。近几年增设的农村网点中,县城占71%,主要是邮政储蓄银行挂牌后、陆续在县城设点布局,新设乡镇网点仅占29%。农村地区属于典型的“大市场”、“小生产”,在目前的农村经济状况下,从市场绩效考核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在乡镇增设网点的动力不够,消灭空白乡镇已属不易,更不可能具备向乡镇以下延伸的发展空间。二是服务能力欠缺。从全市184个乡镇网点的结构来看,在乡镇一级,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代办点占89%,农业银行占8%。卡基支付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但目前为止,农业发展银行没有开办银行卡业务,农副产品收购企业与农民的资金往来仍然以支票、现金、汇兑等传统支付手段为主,其他银行如建行开始在城区推行单位结算卡,但主要满足单位结算账户非营业时间的现金存取需求,且与《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单位银行卡不得存取现金的规定相悖。

(三)政府部门重视支持力度加大,但被动配合者居多,缺乏顶层设计和长久的政策支持。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实践中,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职能部门的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在涉农补贴等财政预算涉及的领域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收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但由于上级政府部门没有具体的政策安排,而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中,局限于重视和引导银行多放贷款,对“存贷比”等金融指标较为关注,对农村支付环境等基础性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处于“银行推动、一事一议、各自为政”的状态,政府支持的主动性、前瞻性、系统性和规划性不够,往往是当地人民银行就某一项具体工作主动提请政府部门支持,或是银行从不同渠道主动向政府部门开展业务营销而获取支持。特别是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过程中,由于认识和财力等各方面因素,各地的支持力度不一,有的出台了财政补贴等配套政策,有的则仅限于推荐、审核服务点资质。并且由于社保资金事先在省级层面统一招标、并与中标银行签订免费、就地取款的协议,当地人民银行没有参与其中,导致在规划、分配助农取款服务区域时,个别中标银行以执行协议为由索取优势市场份额,增加了人民银行协调的困难。

(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初见成效,但投入产出不匹配,现有收单业务模式的后期管理压力大。目前,某市已建成的助农取款服务点5490多个,2013年助农取款交易 9298万笔,交易金额2092亿元,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取到现金,推广工作初见成效,但银行投入产出和后期管理的压力持续加大:一是投入产出不匹配,以筹建服务点为例,POS机具成本约425元、PSAM卡38元、保险柜600元、验钞机400元,每个服务点的筹建成本约1500元。按全市覆盖100%行政村计算,收单机构至少需投入825万元,有些还需给服务点支付补贴,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服务点方面,按2013年业务量计算,平均每个服务点每月手续费分成收入约30元,却需要经常有人值守、现金储备、承担风险等,积极性也不高。二是服务点后期管理压力大,根据有关要求,作为一项特殊的收单业务,收单机构每季对服务点至少巡检一次,对机具运行、商户经营、业务安全等情况要定期进行记录归档。

三、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生态考量

(一)耦合金融生态的基本链条,优化金融生态内部结构。

1优化政策引导机制。一是联合银监及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出台系列政策,继续调整完善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二是鼓励和支持包括移动运营商在内的专业化的支付机构开拓农村市场;三是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改进和完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功能和管理模式。可借鉴肯尼亚M-Pesa模式,设立准入门槛,依靠农村骨干商店、农村专业化合作社等经济体以市场化的形式发展不从事存、贷款等资产负债业务的专业化、低成本运营的支付服务代理或专营机构,取代综合性金融网点专事支付服务。用多种手段化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组织多样化发展,发挥多种类型金融组织和支付机构的整体合力与竞争机制作用,满足多元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夯实农村支付服务创新的内在基础。

2优化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机制。一是要拓展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根据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原则,因地制宜,努力推动大小额支付系统向农村金融机构、其他支付机构以及移动运营商开放接口,畅通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渠道。对条件尚不具备的分支机构,可按汇划金额不同采取先开通小额支付系统,再逐步开通大额支付系统的办法推进。二是依托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整合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突破农村信用社多法人、多系统的障碍,畅通农村信用社内部汇路,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服务中的主力作用。三是完善农村银行卡网络,丰富农村银行卡功能。建议建立和完善涉农补贴银行卡发放信息系统,农村银行卡以户为单位进行推广,为家庭主要成员配备主卡,其他家庭成员使用副卡,实行“一户一卡”, 所有的补贴一卡发放,所有的费用一卡缴纳,同时在授信额度内实现小额信贷循环使用,争取一卡多用、借贷合一。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强化金融生态要素的合力,培育农村支付外部生态环境。

1优化创新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和鼓励。结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的要求,人民银行应牵头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具体政策。如采取“城乡有别、适当调低、改善结构”的原则,出台农村地区银行卡交换费、ATM和POS机具布放、租赁费及相关年费等优惠政策、银行卡服务的减免税政策及财政专项补贴,降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成本和服务

价格,促进形成农村支付建设的长效推动和宣传机制。二是

要完善风险保障制度。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现行的支付结算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当前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在现行支付结算法律法规制度中相对应地增加农村支付结算的内容,并针对农村支付结算的特点,制定出防范农村支付结算体系风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使支付结算法规制度更加适应、适合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支付结算监管力度。支付结算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大对农村支付服务机构、支付系统运行设施以及支付工具等监督对象的监管,督促农村支付机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农村支付服务创新有序健康开展。

2优化培训宣传机制。一是人民银行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宣传,特别是要从当前农村支付结算需求出发,努力扩大现代化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要督促基层金融机构落实农村支付结算政策宣传工作。实现农村传统结算观念的逐步改变,营造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组织好对基层金融服务营业网点现代化支付体系及其支付工具的培训,面向农村编写易懂的《农村支付结算操作指南》,方便农村客户及时进行支付结算知识更新。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支付体系的业务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性的结算产品的推介,以产品演示会、实地体验、上门辅导为主要手段,促进结算网点与客户的供需对接,在与农村客户的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宣传和灌输现代支付观念。

3优化信贷引导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方式,创新信贷品种,提高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比例,加大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金融保障能力,提高农村种养经济的收益水平,提高对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影响和建议能力。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户利用当地农村资源禀赋,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当地产业化项目和实体经济,为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在当地增加对“三农”经济投资创造条件,让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在当地有资可投,投资获利,扩大农村投资容量,减少资金外流,构建良好的农村支付外部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银行卡金融生态
复杂背景下银行卡号识别方法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银行卡被同学擅自透支,欠款谁偿还?
生态之旅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谁划走了银行卡里的款
P2P金融解读
关于审稿专家及作者提供银行卡号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