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2015-01-20于晨
于晨
摘要:人口分布有其自身规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同时其自身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与生产力的分布规模、地点及分布的方向等方面基本一致时,有利于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否则将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研究西安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对制定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人口策略、调整区域人口布局、生产力布局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口;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一个适度人口。所谓适度人口,就是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最佳经济增长的人口。在适度的人口增长区间内,经济发展较快,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减缓。
一、西安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
1西安市人口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关系评价
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市场容量扩大,交换更加频繁,这些都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条件下人口数量及其密度与经济发展都相互促成并成正比例关系。本文选取西安市2012年各区县人口密度与GDP的截面数据,从图一中可以看到西安市人口密度和GDP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图一 西安市2012年各区县人口密度与生产总值关系图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负荷是否适度,一般采用经济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容量等相关指标加以分析。当一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时,人均GDP会伴随着GDP总量的增加而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存在足够大的差异,一地区的人口容量仍有扩大的空间。西安市2012年经济人口密度(常住人口与GDP之比)为0196人/万元,若以2012年陕西省经济人口密度0259为标准进行测算,西安市经济人口容量可达113139万人,比现有常住人口多276万人,是现有人口的132倍。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西安市人口在未来10年内仍有扩容余地。
进一步,本文选用人口压力指数(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来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的人口扩容余地;当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时,则人口容量超负荷。根据表一,西安市人口压力指数为0756,说明还有一定的人口扩容余地。
表一 2012年西安市人口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常住人口数(万人)
经济人口容量(万人)人口压力指数
陕西省1445368374260——
西安市436937855291131390756
2西安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人口总量的增长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影响。人口与经济是相关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经济对人口具有决定作用,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必要条件,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表二 西安市人口增长与生产总值增长对比
时间
常住人口生产总值
绝对数(万人)年均增长(%)绝对数(亿元)
增长(%)
弹性系数
200883752084219004261003
200984346071271910242003
201084741047324149192002
201185134046386421192002
201285529046436937131004
(选择2007年为基期水平)
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是否协凋,可通过其协调度来衡量。理论界经常用人口弹性系数(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来评价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本文根据西安市2008年至2012年主要年份的常住人口数和生产总值资料计算出人口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及相应的弹性系数如表二。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越适应。一般来说,当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大于等于1时为社会停滞级,02-099为社会渐进级,02及以下为社会协调发展级。
从2008年到2012年:西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059%,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04%,人口弹性增长系数处于02以下即社会协调发展级。表明西安市这五年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较高;经济增速较高时期同人口增速较低时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处于高度协调状态。
3西安市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评价
人口素质及其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人口整体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也高,有利于促进产业构成及行业、职业构成的转化。通过分析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可以说明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口质量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就人口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现状加以分析。根据spss软件对于近20年来西安市13个城区的横截面资料,分析可得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资本投入量增长的作用最大,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依赖物质资本的投入。即说明西安地区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人口素质在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同时也说明劳动力素质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4人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评价
如表三所示,将历年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资料反映的人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看,西安市劳动力产业结构与GDP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的形态,而GDP则呈现出“三二一”的形态,二者之间的相似程度为0866,而偏离度则达33827%,这表明显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还不协调。2005年西安市第一产业拥有328%的就业人数,仅创造52%的GDP;第二产业以275%的就业人数创造了5232%的GDP,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以3976的就业人数创造了5232%的GDP,贡献最大。这一现象与西安市自身的产业发展有关,西安市工业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而劳动生产率较高,因此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是必然的。
表三 1990-2012年西安市产值构成与就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与偏离程度
年份
产值构成(%)就业结构(%)
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
相似系数偏离度(%)
1990119643044499436231112527079839159
20006494769458237792757
3465081438856
20055204248523232782746
3976086633827
201244843345218—————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上呈现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对人口的承载力较强,并且存在一定的人口容量空间,为使西安市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设宜居城市,合理规划适度人口规模
首先以新区建设和老城再造为空间扩张重点,将人口规模转移到多个发展中心来分散承担人口承载压力。利用各个开发区的产业扩张能力,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区,特别是着力增强各新区的宜居水平,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其次是优化人才环境,多渠道引进先进人才,利用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吸引外部人口流入。最后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促使人口合理流动。对主导产业鼓励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对食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传热产业,以突出品牌、效益、就业和市场需求为重点,着力打造新型都市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布局和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来带动人员需求结构调整。
2继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
一是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拓宽人口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促使更多劳动力资源人口加入就业行列中;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如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健全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依。
3、不断开发城市潜力,提高人口综合承载力
人口规模偏大或偏小都会对城市的综合实力造成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人口承载力的矛盾正日益凸显,因而,在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人口适度规模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开发城市潜力,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同时,继续完善各项设施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统一发展,进一步提高人口承载力。一是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准确预测未来用地需求量,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城市配套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加大学校、卫生、休闲娱乐、银行网点等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供给,整合现有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分布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整体布局,增强公共服务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曾嵘等,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
[2] 西安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统计分析,嵩建华,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