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计算机技能培养模式—RST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5-01-20张波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四个学会”: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做人(learn to be)、学会与人相处(learn to be with others)、学会学习(learn to how to learn)。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完成对大学生“四个学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该文研究的RST教学模式(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计算机技能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需求,并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着力解决好大学生人才培养“学会学习”的任务。
关键词:公共技能;需求;RST;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6-8738-02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各行业都得到了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并改善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作为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呢?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的描述,基本要求为:
1)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 具备使用数据库等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3) 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第三点是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也就是在工作、学习、生活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使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你的需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公共课计算机教学很容易忽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容易忽视其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对知识层面的掌握还可以,但技能方面却很欠缺。主要表现在:无法将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当碰到问题的时候无法自己处理;缺乏自学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等。该文所介绍的RST教学模式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可成为大学公共计算机技能培养的重要方法。
1 RST教学模式介绍
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需求可以分为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在信息化时代,只要存在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的群体需求,就会有很多人、公司和企业为满足需求去研究探索解决需求的方法,开发出相应的软件。当然,如果还没有人去解决这些需求,那么学生就能够去学习、研究、探索甚至开发,也就实现创新了。这也是RST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的基础。
RST教学模式,定义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计算机技能培养模式,R、S、T为其中三个重要步骤,分别代表:Require(需求)、 Search(搜索)、Try(尝试),其中需求是我们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创造之源,搜索和尝试是两种重要的方法途径,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解决需求是根本目的。
RST教学模式致力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思路是:以需求为导向,以网络为依托,当学生遇到各种现实需求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需求分析),通过使用网络搜索等方式、尝试使用各种方式以解决需求。让学生尝试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或者团队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是RST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公共计算机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RST教学模式由三个重要的步骤构成:R(Require)、S(Search)、T(Try)为该模式。
RST的主要学习实践方法主要以两种形式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需求→ 搜索→尝试
图2 需求→ 尝试→ 搜索 →尝试……
两种方式虽然不同,但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一致。通过每次链式的学习实践,不仅能够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需求,还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在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分析后可进行创新实践。
2 RST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
RST教学模式侧重对以下六个方面的教学研究:
·RSTD:RST文档需求培养模式(Document);
·RSTS:RST软件需求培养模式(Software);
·RSTT:RST测试模式(Testing);
·RSTQ:RST快速培养模式(Quick);
·RSTG:RST组研究模式(Group);
·RSTI :RST创新模式(Innovation)。
1) RSTD:RST文档需求培养模式,主要分以下阶段:
需求R→ 搜索S →收集整理(含下载)→尝试T →解决需求,主要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总结能力。
2) RSTS:RST软件需求培养模式,主要分以下阶段:
需求R →搜索S→下载→安装→尝试T→解决需求,主要操作步骤如图4所示。
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公共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现有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层层递进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总结能力。
3) RSTQ:RST快速培养模式
适用于短期项目培训。其实践与应用为:根据实际需求,借鉴MOOC和翻转课堂课程体系的做法定制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形成一定特色的课程资源,并建立站内搜索机制,方便实施短期快速培养,从而解决按照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快速适应所需任务的目的。
4) RSTT:RST考核测试模式
RSTT考核测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考试,其主要目的在于技能考核测试。考核环境可以为在线考试,除了课程体系要求掌握的信息知识外,还可以为学生未学过、未遇到过的问题和实践操作题目,以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RSTT考核可以有效地融入到传统的联机考试中,测试学生是否能对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探知和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常用工具软件”类似课程符合上述要求。
5) RSTG:RST组研究模式
RSTG适用于以班级、小组、网络群组、网络课程群组的教学或自学模式。这个组研究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类似MOOCS和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应用。
根据教师或者组长安排,将各个任务分解到每位组员,在每个组员的RST模式学习和实践中相互学习、传授、帮助、探讨,共同实践,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重要的转变,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设计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帮助引导学生协作,指导组运用RST模式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学生也时刻在扮演着“教师”的角色。
6) RSTI:RST创新模式
RSTI是RST的最高层次,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创新模式。其主要方法步骤为:发现、寻找需求;自主学习,必要时可成立兴趣小组、科研小组等,进行小组研讨(可结合RSTG);在自主学习、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提问,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解决问题,突破创新。RSTI是RST教学模式所达到的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探索自学、团队合作、实践总结等综合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3 RST教学模式现实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正在引入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FCM)的概念并开始尝试把FCM应用于大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而RST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可以很好的与FCM结合起来。RST教学模式是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潜能开发,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自主解决各种需求,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些需求不仅是自己的,还可以是他人的、社会的乃至整个世界的。
此外,这种教学模式除了能在计算机公共技能教学中广泛应用外,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南照.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J].世界教育信息,2010(8).
[2] 黄雄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
[3] 胡晓凤.计算机公共技能课程改革探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9).
[4] 訾秀玲.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7).
[5] 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endprint
3) RSTQ:RST快速培养模式
适用于短期项目培训。其实践与应用为:根据实际需求,借鉴MOOC和翻转课堂课程体系的做法定制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形成一定特色的课程资源,并建立站内搜索机制,方便实施短期快速培养,从而解决按照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快速适应所需任务的目的。
4) RSTT:RST考核测试模式
RSTT考核测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考试,其主要目的在于技能考核测试。考核环境可以为在线考试,除了课程体系要求掌握的信息知识外,还可以为学生未学过、未遇到过的问题和实践操作题目,以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RSTT考核可以有效地融入到传统的联机考试中,测试学生是否能对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探知和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常用工具软件”类似课程符合上述要求。
5) RSTG:RST组研究模式
RSTG适用于以班级、小组、网络群组、网络课程群组的教学或自学模式。这个组研究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类似MOOCS和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应用。
根据教师或者组长安排,将各个任务分解到每位组员,在每个组员的RST模式学习和实践中相互学习、传授、帮助、探讨,共同实践,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重要的转变,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设计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帮助引导学生协作,指导组运用RST模式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学生也时刻在扮演着“教师”的角色。
6) RSTI:RST创新模式
RSTI是RST的最高层次,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创新模式。其主要方法步骤为:发现、寻找需求;自主学习,必要时可成立兴趣小组、科研小组等,进行小组研讨(可结合RSTG);在自主学习、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提问,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解决问题,突破创新。RSTI是RST教学模式所达到的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探索自学、团队合作、实践总结等综合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3 RST教学模式现实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正在引入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FCM)的概念并开始尝试把FCM应用于大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而RST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可以很好的与FCM结合起来。RST教学模式是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潜能开发,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自主解决各种需求,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些需求不仅是自己的,还可以是他人的、社会的乃至整个世界的。
此外,这种教学模式除了能在计算机公共技能教学中广泛应用外,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南照.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J].世界教育信息,2010(8).
[2] 黄雄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
[3] 胡晓凤.计算机公共技能课程改革探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9).
[4] 訾秀玲.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7).
[5] 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endprint
3) RSTQ:RST快速培养模式
适用于短期项目培训。其实践与应用为:根据实际需求,借鉴MOOC和翻转课堂课程体系的做法定制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形成一定特色的课程资源,并建立站内搜索机制,方便实施短期快速培养,从而解决按照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快速适应所需任务的目的。
4) RSTT:RST考核测试模式
RSTT考核测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考试,其主要目的在于技能考核测试。考核环境可以为在线考试,除了课程体系要求掌握的信息知识外,还可以为学生未学过、未遇到过的问题和实践操作题目,以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RSTT考核可以有效地融入到传统的联机考试中,测试学生是否能对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探知和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常用工具软件”类似课程符合上述要求。
5) RSTG:RST组研究模式
RSTG适用于以班级、小组、网络群组、网络课程群组的教学或自学模式。这个组研究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类似MOOCS和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应用。
根据教师或者组长安排,将各个任务分解到每位组员,在每个组员的RST模式学习和实践中相互学习、传授、帮助、探讨,共同实践,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重要的转变,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设计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帮助引导学生协作,指导组运用RST模式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学生也时刻在扮演着“教师”的角色。
6) RSTI:RST创新模式
RSTI是RST的最高层次,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创新模式。其主要方法步骤为:发现、寻找需求;自主学习,必要时可成立兴趣小组、科研小组等,进行小组研讨(可结合RSTG);在自主学习、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提问,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解决问题,突破创新。RSTI是RST教学模式所达到的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探索自学、团队合作、实践总结等综合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3 RST教学模式现实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正在引入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FCM)的概念并开始尝试把FCM应用于大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而RST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可以很好的与FCM结合起来。RST教学模式是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潜能开发,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自主解决各种需求,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些需求不仅是自己的,还可以是他人的、社会的乃至整个世界的。
此外,这种教学模式除了能在计算机公共技能教学中广泛应用外,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南照.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J].世界教育信息,2010(8).
[2] 黄雄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
[3] 胡晓凤.计算机公共技能课程改革探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9).
[4] 訾秀玲.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7).
[5] 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