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毛泽东逝世以来的官方评价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

2015-01-20张新华

重庆行政 2014年5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决议毛泽东

张新华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映照现实,也投射出后来者对前人、前事的态度及其未来的走向。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自他去世以来,他的继任者对他的评价既涉及对历史的科学评判,也涉及在历史的继承中怎样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行,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毛泽东逝世以来,官方对他的多次重大评价,体现了其时党的领导集体对毛泽东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现实考量和对前景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认识、考量和思考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去世后对他的评价,具有创新的而且正确的评价首先是邓小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毛泽东的评价集中体现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所以,本文的研究文本从毛泽东逝世后的讣告开始,经悼词、历史决议、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和毛泽东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党的领导人做的纪念讲话,从中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毛泽东的继承与发展。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后,讣告在第一时间对毛泽东同志作了评价。讣告指出:毛泽东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英明领袖”,“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称谓与历史决议的认识总体一致,如果去掉“最”之类的表述就更为平实些。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也算是一种时代的烙印。

关于毛泽东的功绩,讣告指出:“他为中国人民、为国际无产阶级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是永存的。他赢得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衷心的热爱和无限的崇敬。”这种判断同样与历史决议的认识总体一致。问题在于,“中国人民的一切胜利,都是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这种分析就有其时个人崇拜的痕迹。尽管如此,讣告对毛泽东的肯定性表述,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这种历史定格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虽然讣告中提及的“毛泽东思想”与历史决议中论及的“毛泽东思想”在概念上有所区别。

沿袭讣告的思路,1976年9月19日对毛泽东的悼词中说:毛泽东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益的光辉典范”。前者,毛泽东当之无愧;后者,毛泽东对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关注及其正义斗争的鼎力支持,尤其是毛泽东晚年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这种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和所获得的尊敬,也是很难有人企及的。这从尼克松、基辛格的回忆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领袖和民众对毛泽东的推崇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1977年8月,十一大报告对毛泽东的评价是:“毛主席的旗帜,就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旗帜”,“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也是世界人民革命的胜利旗帜”。第一个旗帜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第二个旗帜除去当年的色彩,毛泽东思想至少毛泽东的著作今天在国际上依然有着广泛的受众和深刻的影响。所以,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最新财富,是毛主席贡献给我们时代的最宝贵的遗产。”十一大虽然召开于“文革”之后,但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延续了“文革”的错误,在这一前提下,报告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贡献,就是完整地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历史已经判明,所谓“继续革命的理论”在理论上的谬误和实践上的有害,正如历史决议所指出的那样:“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毛泽东的认识,坚持了其历史地位、丰功伟绩的肯定,但表述中流露着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人崇拜的因素,而且没有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一方面,这是“文革”十年的惯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出现了“两个凡是”的固守乃至两年徘徊的局面。

历史的发展呼唤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重新发扬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根本转折。1981年6月,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对毛泽东的评价也回归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

首先,在思想方法上,历史决议强调:“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这一合符历史事实的判断为新时期正确评价毛泽东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路径。由此,历史决议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遵照陈云的建议,历史决议增写了建国前二十八年党的历史,使上述“首要地位”和“两个如果没有”建立在更加坚实、更加丰厚的历史基础之上。

其次,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了权威性的界定。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这一表述构成了新时期党对毛泽东同志评价的基调。这四个称谓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科学界定的支撑,就是决议所指出的那样,“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毛泽东思想,决议描述了它的科学体系,指出其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决议叙述了它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理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历史决议在毛泽东思想部分有一句极其郑重的宣示,即:“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构成了新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最基本、最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三,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历史决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决议指出:“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这段表述中,“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最为关键,可以说是历史决议的核心。在近三十多年国内国际的发展变化、思想纷争中,中国道路得以开辟且“风景这边独好”,很大程度得力于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功过的正确评价,避免了改名换姓的曲折与邪路,也避免了僵化保守的封闭与老路。

历史决议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决议指出:“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随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凡是派”的影响逐渐衰微,但“否定派”的言论近三十年来却时有所闻,尤其在互联网上表现甚嚣尘上。可以预计,同这两种错误倾向的斗争将会持续下去。

总之,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使我们党对历史遗产有了清晰而科学的把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也确立了正确的历史起点。同时也警醒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围绕毛泽东的评价问题坚定不移地批判“凡是派”尤其是“否定派”的错误倾向,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历史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1982年9月,十二大的历史地位在于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新时期的伟大命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未来的开启建立在对历史的总结基础之上。十二大报告指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朽的伟大贡献,因而他在党和人民中长期享有并且今后仍将享有崇高的威望。对于我们党的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所犯的错误在内,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勇气进行自我批评,能不能历史地、正确地进行这种自我批评,是能否拨乱反正的关键问题。”与历史决议的差异在于,报告站在全党的高度提出了“我们党的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所犯的错误”的新表述,体现了全党对历史问题的高度自觉和深刻反省,这是拨乱反正得以完成、改革开放得以开启的重要前提。

198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90周年。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以毛泽东同时代人的独特身份做了充满特殊情感的讲话。讲话给毛泽东新添了一个称谓,即“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中最伟大、最卓越的人物。”强调“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毛泽东同志的科学思想和革命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毛泽东所开创伟大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也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胡耀邦的评价更具有历史的说服力。当然,胡耀邦在讲话中也正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他指出:“同许多伟大历史人物一样,毛泽东同志也有自己的失误。他晚年的严重失误,曾经使我们党陷于极大的困境。”“经过几年来的拨乱反正,我们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这里所说的“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就是对十二大提出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及其理论成果的率先肯定和总结,更包含了后来形成和概括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胡耀邦在讲话中对毛泽东的精神风范做了生动的描述。讲话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时代,他在戎马倥偬之中,孜孜不倦,勤于调查,勤于读书,勤于思考,从不放松向人民、向社会、向前人寻求知识。他一面学,一面教,既当学生,又当先生。他时刻注意培养我们党有一个优良的党风,又有一个优良的学风。他知识的渊博,是一切同他接触过的人,都感到惊讶和敬佩的。他的过人精力,是同他的伟大革命抱负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的这种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这里提及的“三个勤于”、“三个向”既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毛泽东得以成功的原因,也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全党所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和态度,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

1992年10月,十四大是由第二代领导集体过渡到第三代领导集体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以在十四大报告中开始出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提法。对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评价,报告指出:“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与成就,这三个方面的表述成为其后评价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历史功绩的基本思路。这实际上从物质基础和制度准备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江泽民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自历史决议以来,江泽民给毛泽东也新增了一个称谓,即“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联系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苦难辉煌,这一评价毛泽东当之无愧。江泽民指出:“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所以能够取得这一历史功绩,在于“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缔造了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人民军队,一个团结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讲话对“三大法宝”的精要阐述,联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风云尤其是苏东巨变的大背景,凸显了毛泽东确立的“三大法宝”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如此,现实亦然。

也正是直面现实,江泽民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及其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讲话指出:“尽管在探索中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失误,但是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们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全面进行大规模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近几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中可以更加清楚、更加深刻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持独立自主,不倦地探索适合自己情况的道路,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自强自立、不依附于人、不怕鬼、不信邪的精神,对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着多么重大的作用!”江泽民曾说过“事非经过不知难”。联系其时“国际风云的变幻”,江泽民的上述评价和感慨具有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感。

江泽民对毛泽东的革命精神、伟大人品、科学思想做了形象而深刻的描述:“毛泽东同志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他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毛泽东的形象更加鲜活,魅力更加倍增。

难能可贵的是,江泽民在讲话中对毛泽东同志充满了感情,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深厚情感:“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永远怀着深深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三个永远”从历史的角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知、理论来源和现实价值。

新世纪伊始,迎来了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所以,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讲话中对毛泽东又有一个新的称谓,即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些表述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看,对毛泽东的评价逐渐聚焦到“基本制度”准备、“理论和实践基础”、“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经验”几个方面。

胡锦涛在讲话中对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做了高度的概括:“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所以,“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

讲话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人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这一段话很好地揭示了毛泽东同志与我们党今天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在毛泽东110周年纪念讲话的基础上,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评价,是历史决议以来对毛泽东最高层次的表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报告中的“两个最”和“两个为”高度凝练,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现实指向,有力地批驳和回击了近年来社会上对毛泽东的种种攻击和污蔑,捍卫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海内外都关注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怎样评价毛泽东,将其看成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风向标。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不负众望,把坚定的党性立场和求是的科学精神融为一体,以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和理性态度交出了一张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在历史决议、前几任总书记纪念毛泽东诞辰讲话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再新加了一个称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自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较早地提出了“中国化”的问题。1938年9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历史渊源。

讲话重申了十八大报告关于“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的基本观点,极富感情和文采对毛泽东的光辉一生和伟大人格做了全面而权威的论述。指出:“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讲话在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丰功伟绩、光辉一生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群体给予科学的评说,指出:“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这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及其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群体具有新的方法论意义。

针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据此,讲话提出了“六个不能”的认识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的郑重态度。“六个不能”中涉及到历史评价的重要因素有: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历史规律,历史必然性、历史偶然性,历史顺境、历史逆境。这七个历史方面的判断为我们学习研究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和认识路径。习近平特别告诫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才是对待历史人物郑重而科学的态度。

1960年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一文中提到,以1956年《论十大关系》为开端,我们“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982年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随后,从江泽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胡锦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习近平“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来之不易。所以,习近平指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可见,对毛泽东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其本人的评价,更是关涉中国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依据和未来走向。割裂两个三十年,丑化毛泽东同志,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的中国道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并予以理直气壮的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这短短三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传承、现实的奋斗、未来的追求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就是“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所以,正确认识改革前后两个三十年,尤其是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才能在正确的历史认知中坚持“三大自信”,沿着中国道路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张波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决议毛泽东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