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师爱,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2015-01-20杨福顺刘立芹
杨福顺?刘立芹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了教师工作可以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的人走上追求“真、善、美”之路,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教师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引路人,而现实中我们发现,无数的学生拥有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让教师教育失败?我觉得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上说的话:“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使自己教好学的动力由培养人,变成追求名与利,拜金、浮躁、倦怠弥漫在一些教师心中,于是少了耐心,少了爱。急功近利会导致师生间无法理解沟通,缺少“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于是,学生厌学者有之,教师厌教者有之,“师爱”陷入了一种缺失的境地。并且一些教师“师爱”也不是真正的师爱,“简单化的功利教育”已将师爱泯灭,将教师引向歧途。面对“师爱”遇到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应以新的视角来思考师德的要求,对师爱有新的认识。
首先,师爱应是一种真正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教师要真正地爱学生,就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情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过得的快乐才正是师爱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也不是出于个人需求的功利的爱,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厚的爱。这种爱要求教师对工作不浮躁、不虚华、不功利,为学生一生着想,对学生心灵负责。
其次,师爱应是一种平等的爱。我们常说“要爱生如子”,其实师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爱,也不是兄弟之爱,它应是朋友之爱,爱的基础是平等,爱学生就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自己当成他们的朋友,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是为人师者都应该做到的。在教育实践中,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拥有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很多教师往往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偏爱,对差生不知不觉 “训斥”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课堂上,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氛围;在某些老师那里,学生就是学生,就得听老师的,“我讲你听”、“我管你从”,在教师的潜意识中往往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存在着“师本”的教学色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如果教师的语言、行为稍不考虑,就很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致影响他们的一生。不论出生贵贱,不论学习好差,不论是否本班学生,我们当老师的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我们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称谓。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呢?
一、爱自己
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别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别人呢?即使他爱别人,那么他的爱也没有什么价值。爱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有理想、有激情、有爱心、有快乐,自尊、自信、自强。他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积极践行幸福教育。 我们的工作决定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成不了物质的富翁,但我们却可以成为精神的富翁。人生是短暂的,为什么要让人生苦短呢?我们可以加大生命的宽度。与天真无邪、纯洁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心灵上不用设防。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看同事,看身边的一切。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让快乐与我们时时结伴。让幸福与我们天天牵手。
二、爱学生
要给人以阳光,你必须是太阳。爱学生不应是规章制度的外在要求,它应是教师内在的需要,马卡连柯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小学生就象那稚嫩的禾苗,在我们教师那如习习春风、沥沥春雨、融融旭日的爱心哺育下茁壮成长,而我们收获的就是那秋天的果实。
三、爱学习
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须,几千年前,孔圣人就曾经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现在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人人都要提倡学习,人不学,不知道。教师职业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另外教育不能仅仅凭借爱心,也需要智慧。仅仅有对教育的热爱,不一定能胜任教学任务。对一名富有爱心的教师而言,他可能先得有智慧。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会使我们走上正确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