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启示
2015-01-20郭慧
郭慧
[摘 要]看问题要善于换个角度思考,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打破常规;创新意识;创新情境;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当小孩掉到水缸里时,一般人想到的是怎样使“人离开水”,但6岁的小司马光却想怎样使“水离开人”。正是由于他从小就有这种创新性思维,才使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看问题要善于换个角度思考,打破常规就是创新。成功不能从抄袭和模仿中得来,只能来自创新。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善于提出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努力使学生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不断给学生创设一个培养创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头脑经常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是当前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启迪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简述他们非常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常规的思维是用秤称大象的质量,但没有那么大的秤,怎么办?曹冲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思考,利用浮力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与爱迪生合作的青年数学家阿普顿刚到爱迪生的研究所时,爱迪生想考察一下他的能力,于是给他一只实验用的灯炮,叫他计算灯泡的容积,一个小时后,爱迪生回来检查,发觉阿普顿正忙着测量计算。爱迪生说:“要是我,就往灯泡里灌水,将水倒入量杯,就知道灯泡的容积了。”阿普顿的计算才能和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令人钦佩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他所缺的恰恰是像爱迪生那样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通过教师示范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具的改造、实验的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播下创新、创造的种子。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由于浮沉过程只是瞬间完成的,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刻,不利于理解和应用,故我制作了课件观察、分析和思考,既生动有趣、形象逼真、过目不忘,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活用知识的目的。又如,在“密度的测量”实验的设计,我把实验条件由浅入深不断变化,让学生既能接受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条件1:现有天平、量筒、水和金属块,你如何判定金属块的密度?变化→条件2、缺少了量筒这个条件,你还能不能测量出金属块的密度?变化→条件3:如果只用量筒和水,能不能测出玻璃瓶的密度?变化→条件4:如果不用天平也不用量筒,改用其他条件,能不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现有弹簧秤、水、烧杯,如何测出物质的密度?再如:在“测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测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8V,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由实验原理P=UI即可求出。变化条件→假如电压表的15V的这个量程坏了,不能用,只能用3V的量程,那么如何测它的额定功率呢?如果再用常规的思维就行不通了,另辟蹊径,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只要测出它的电阻即可,而伏安法测电阻同学们非常熟悉了,它不需要使用15V的量程。
三、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一题多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不同的学生讲述自己不同的解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众多答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2.一题多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授新知识时,不要就题论题,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求异创新,对概念、公式、规律进行深化,给出一个条件可得出多个结论;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可以得到一道新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极端思维法的渗透,帮助学生学会创新。(1)如图:杠杆平衡,若两端减掉等重的物体,杠杆还会平衡吗?常规思维:开始:GAOA=GBOB末:左:(GA—Gˊ)OA=GAOA—GˊOA右:(GB—Gˊ)OB=GBOB—GˊOB∵(GA—Gˊ)OA>(GB—Gˊ)OB∴不平衡极端思维:假设两端减掉的是GB,则右端的力为0,所以右端没有力和力臂的乘积,不平衡(2)如图:空心球V空=1/2V球 若空心部分装满水,则球的运动状态怎么样?常规思维:先求出空心部分装满水后的浮力和重力,在利用浮沉条件判定。极端思维:假设球是如图所示的空心球,上半部分是空心的,则可看成是半个实心球悬浮在水中,所以实心部分的ρ=ρ水再在上半部分注入水 ∴仍然是悬浮的。
在教学中我还有待于多动脑筋,挖掘各方面的资源,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后用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