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创立者
——记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
2015-01-2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创立者
——记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
●本刊编辑部
1992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以表彰他在人类行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四大贡献——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家庭行为分析、犯罪与惩罚的经济学分析、对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上的歧视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这是诺奖史上罕见的以四个领域的成就摘此桂冠者,加里·贝克尔也因其将经济理论扩展到以前仅属于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口学和犯罪研究的人类行为研究而被称为诺奖得主中最具创新意识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对经济学研究疆界的扩展也让他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创立者而闻名于世。
加里·贝克尔,1930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5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55年在其25岁时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57年至1968年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9年至2014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他是1967年美国经济协会颁发的克拉克奖章获得者、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0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同时也是2007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被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称为“过去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2014年5月4日,贝克尔在芝加哥大学医院因手术并发症辞世,享年83岁。这位“理论创新者”、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因善于把经济理论运用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以及过去同市场力量没有联系的领域开拓了经济分析的新视野而在孕育他的芝加哥学派中独树一帜,也以其 《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人力资本》、《家庭论》等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作而被人永久铭记。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汉森评价贝克尔时说道:“贝克尔是杰出的知识领袖,他创造性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很多年里,他一直是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芝加哥大学和芝加哥经济学派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这位为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学派作出卓越贡献的经济学家最初对经济学并不感兴趣。生于1930年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煤矿小镇波茨维尔的贝克尔,父母皆为只接受过初、中等教育的移民,家中书籍也寥寥无几。在初高中时代他都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到16岁时相对智力活动他对运动更感兴趣。父亲对政治金融新闻的关注让年幼的贝克尔对经济学有了初步认识,但他坦诚“更多的感到的是枯燥”,而家庭中经常开展的政治和公平问题的讨论启发了贝克尔后来对社会学的关注。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贝克尔对数学学习投入了大量精力,也为他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应用做好了充分准备,然而大三时的他依然失去了对经济学的兴趣,认为这门学科“看起来不能解决那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幸运的是,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时,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当1951年第一次听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时,让他重新对经济学感到兴奋。“他(弗里德曼)强调经济理论并非聪明的学者们玩的游戏,而是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个强大工具。他的课里同时充满了对经济学理论框架及其在实际意义重大问题上的应用的洞察”,贝克尔对初到芝加哥大学的印象以及弗里德曼课程的影响如是回忆道。此后,他与弗里德曼亦师亦友,结下了终生友谊,这对贝克尔的研究方向有着巨大影响。1955年,年仅25岁的贝克尔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歧视经济学》在当时是一部具有首创性意义的重要经济论著,但由于他的论题(对歧视的经济分析)和研究方法(试图计量“非货币”因素对市场运转的影响)在当时的经济学研究中太出格了,以至于过了两年于1957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才出版该书,也正是从这部著作开始,贝克尔走上了将经济学应用于社会问题的道路。
此后的12年间,贝克尔都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1969年,他又重返芝加哥大学,且迅速跻身现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行列。他的学术思想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奈特一脉相承,且与同时代的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刘易斯、舒尔茨、斯蒂格勒等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成为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一员。
贝克尔不仅浓缩了 “芝加哥传统”、承继了芝加哥学派理论精髓,与同行相比,他更是开拓了新的应用范围——在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人类行为方面,贝克尔是一个成功的先驱者。这终将让他为芝加哥学派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
“先不要管是不是经济学问题”
为经济学研究开疆拓土、运用经济学方法工具分析研究人类行为是贝克尔一生着力的研究方向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学术成就所在。他的好友、同事斯蒂格勒在其回忆录中专辟一章用“经济学帝国主义”来赞扬贝克尔,在斯蒂格勒看来,正如医学不能回答所有和疾病相关的问题一样,经济学家也不能解答所有的经济问题,但是经济学家对很多问题的解释是富有竞争力的。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局限在金钱、人力和土地方面,其自身逻辑必然要求将经济分析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中去。贝克尔基于理性人假设来研究所有和人的选择有关的社会行为,包括歧视、犯罪、吸毒、教育、婚姻等,看上去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领域的“侵入”,实际上也为这些重要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更为有效力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我国著名经济学者薛兆丰教授曾如是评论:“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家都是广博的,但后来专业的细化使经济学家越来越只专注于与金钱相关的宏观问题。而贝克尔却替后人照亮了一片以人为本的微观研究领域,使经济学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更有学者斩钉截铁地评价贝克尔,认为他很好地秉承了马歇尔的传统,即:“如果一个问题重要,就不要先管它是不是经济学问题。”
1960年贝克尔写就了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4年初版、1975年再版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人力资本》一书,研究了一个人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如何获得回报,并提出广泛使用的一般人力资本和其他特定人力资本的概念,由此将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的研究视角引入发展经济学,他的这部《人力资本》著作也因此成为席卷当时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1981年完成的《家庭论》再次将贝克尔推向学术生涯的高峰,书中成功地将经济学模型用到了家庭和婚姻行为,创造并普及了婚姻市场这一术语,系统讨论了家庭内的资源配置问题,成为贝克尔有关家庭问题的划时代之作以及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代表作。这三本著作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经典性”论著,具有深远影响。此外,贝克尔对犯罪和惩罚的研究启示了法与经济学的兴盛;他的时间经济学和新消费论也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贝克尔革命”。
贝克尔作为经济分析拓展到非市场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方面对经济学者研究工作开阔了新视野,同时也在激活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思维。这位对现实问题总是有着深刻剖析的学者曾有机会到美国政府出任内阁部长,但他却选择始终留在大学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以他自己的方式对这个社会发挥着影响力。
除了专业著作之外,贝克尔还是面向公众长期坚持写专栏的经济学家。从1997年至2004年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写专栏,并出版选集《生活中的经济学》、《反常识经济学》,完成了秉持学术研究的同时又面向公众写作的理想,此后又一直与法律学者理查德·波斯纳合写博客,直到他去世前几周。
贝克尔始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其八十岁高龄时依然在教大课做研究,其思维的敏捷、言辞的犀利和幽默始终呈现出一个顶级大师的巅峰状态。《商业周刊》总编斯蒂芬·谢帕德认为贝克尔是我们时代最有原创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那富于思想性的声音在一个到处都是喧嚣的、充满党派之见的理论家的时代显得很特别;他永远是一个绅士,但也是一个站在不同于流俗的位置、敢于面对来自各个方向批评的绅士。”
他也始终秉持着坚定的学术信念,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回忆起近年来贝克尔在一次采访中表达的看法:在他看来相比弗里德曼开始其学术生涯时,现在已没有人认为国家主导是助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是在中国、巴西还是东欧,这是巨大的“思想上的胜利”。
“这能否影响政策?会的!”贝克尔说道,“每当我想到我的儿孙辈:是的,他们必须为此抗争,自由不会没有代价;但这不是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抗争……我基本上仍是个乐天派。”
贝克尔与中国
2005年6月2日,北大汇丰经济论坛邀请贝克尔在北京大学演讲
2005年贝克尔来访中国,他在北京大学汇丰经济论坛的演讲中重申了他在1960年代做出的贡献——将人置于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这位老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坚持着半个世纪前自己的学术理念,他向中国的学者和学子讲道:“我们谈论经济时会想到机器和有形资本,看到经济是由政府管理的,我们也可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问题。人力资本以人为主,所以一个经济是否成功,要看它能否把个体所拥有的技能充分发挥出来,能否把人放在经济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带来的最大的革命性突破就在这里。”
“将人置于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贝克尔学术思想的重要浓缩,这位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用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教育、婚姻、生育等社会学课题的鼻祖,对中国的发展变化充满兴趣,曾在多个场合提起自己在读中国历史,并曾于1994年预言中国将成为一个经济上的超级大国。
但他更为关心关注的是中国的人口政策,2012年7月在他和波斯纳的共同博客上发表了《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时候结束了》,这是世界顶尖经济学家首次撰文评价中国的人口政策,贝克尔表示 “中国一直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国家,人口政策的改革是个头等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他从2010年起为《财新新世纪周刊》撰写专栏至2014年整50篇,其中三度就独生子女政策撰文,认为中国实施市场化改革后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远多于贡献,呼吁中国尽早结束该政策。携程网创始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人口政策研究者梁建章称“贝克尔是中国人口改革的推动者”,贝克尔甚至曾计划2014年夏天以83岁的高龄来中国参加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研讨会,可惜他的离世让他来中国参会的计划再难成行。
布斯商学院在悼念信中写道:“贝克尔在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历史性变革,将经济学原理用于阐释广泛的人类日常生活,在多个领域启发了新的学术问题。”不仅如此,这位老者也身体力行为他国的经济政策建言,启发了更多的中国学人。
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曾于1982年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贝克尔是他的授业教师之一。在林毅夫记忆中,贝克尔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是每位博士生必修,也是最受学生欢迎、最具挑战性和启迪性的课程。“他没有任何架子,总以开放的心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他对真实世界的现象充满好奇,又深具透彻的观察和解析力”,林毅夫如是评价老师贝克尔,如何观察现象、找准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并把经济直觉以严格的经济逻辑表述出来的能力则是林毅夫在贝克尔课堂上更直接的获益,影响其终生……
贝克尔深爱着经济学这门被他改变的学科,每逢周末的下午,他常常出现在办公室,或写作,或回答比他小60岁的年轻学者提出的问题。他的学生以及同事都表示,听贝克尔的课或者与贝克尔交流,最可能的结果不是掌握一种特定的正式技能,而是学到这位杰出经济学家对于世界的看法。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尔在悼念贝克尔的文章中这样评价“加里是对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革性的思想家,是一个非凡的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者之一,他将被永远铭记”。
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发展”世界著名经济学者研讨会上发言
贝克尔曾对朋友说:“我的整体人生哲学一直是,在服饰这类问题上墨守成规,但在思想方面,我就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如果我认为自己是对的,受到批评我也不怕。”这也许就是加里·贝克尔为经济学开疆拓土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他在学术研究上敢于突破条框勇于创新、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终究创立了不可一世的“经济学帝国”。■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