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情志相胜疗法的源流、理论及应用

2015-01-20张辉张先庚王红艳梁小利刘琴高静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七情情志心理学

张辉 张先庚 王红艳 梁小利 刘琴 高静

论情志相胜疗法的源流、理论及应用

张辉 张先庚 王红艳 梁小利 刘琴 高静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和护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指导下治疗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是情志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梳理情志相胜疗法的历史源流,阐释其内在机制,综述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比较与主流西方心理学疗法的异同,以期从多角度论述情志疗法,发挥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促进情志疗法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心理学;情志相胜;心理;七情;五志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认识、治疗和护理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变,越来越多的患者暴露出心理卫生问题。在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情志理论不仅是重要病因,也是影响疾病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治疗和护理躯体以及心理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本文梳理情志相胜疗法的历史源流,阐释其内在机制,综述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比较与主流西方心理学疗法的异同,全面论述情志疗法,促进情志疗法的推广和应用。

1 情志理论与情志相胜疗法源流

情志理论始于先秦,《礼记·礼运》有“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与“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的记载,为最早的七种情志活动机制[1]。《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治疗作了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中医情志理论发展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便是“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的五脏-五志模式。在病因上,《黄帝内经》指出五志过极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正常的心理变化和精神活动是脏腑功能正常的体现,有利于脏腑功能,却病延年,若情志过极则杂证丛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情志内伤致病具有五行规律的特点,即故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对情志致病的治疗方式首选情志,即以情治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素问·五运行大论》据五行生克规律,提出了情志相胜原则,并列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规律,为中医情志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以降,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补充和发展。南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明确提出了七情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类重要内因,“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了“火热论”即“五志过极皆从火化”[2]。朱丹溪亦私淑其说。张从正则是运用情志相胜疗法的临床大家,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大量情志相胜疗病医案[3]。到了明清时代,情志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并出现了专章专篇记载。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会通类》中就专设“情志病”一节。《张氏医通》与《古今图书集成》都专列“神志门”,每一病证都给出病因,病机及治疗[4]。

2 情志相胜疗法的原理

情志相胜疗法,又称以情胜情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5]。情志相胜疗法首见于《黄帝内经》,基于“百病生于气”而构建。其理论基础涵盖五行生克制化、阴阳消长互制、气机升降出入等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为据五行生克理论,通过情志相互制约作用而形成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的五情相胜法。常用的情志相胜法,除了基于五脏-五志的无情相胜以外,还有阴阳对立情志相胜法、气机互调情志相胜法等[6]。为情志相胜的机制为五行生克制化、阴阳消长互制、气机升降出入以及缓急相对。其中又以气机升降出入为核心机制。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情志所导致的基本变化也是气的变化。《素问·举痛论》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不同的情志所引起的气机变化情况不同,彼此相互影响和制约;且气机也是情志之间五行相胜、阴阳互制与缓急相对关系的基础[6]。韩晶杰[7]则从心神主宰和脾思调控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情志与五神密切相关,心为情志形成与活动之主宰,情志为病易伤心神。思既属于意识思维又属于情志活动,在思维和情绪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各种情志皆因思而发,皆经思而变,从而奠定了思在情志中的机枢地位。

3 情志相胜疗法临床运用

情志疗法是中医临床心理学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手段,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古今医籍记载了大量病案[3,6,8-10]。王米渠等[11]分析了《名医类案》196例七情致病病案,发现心理治疗主要采用情志相胜治疗与两极情绪治疗。闫少校等[12]对122例中医心理治疗医案分析发现情志相胜法在心理治疗中使用最为频繁,其次为暗示解惑法、激情疗法、劝说开导法、顺情从欲法、行为诱导法。柳青[13]对有过度恐惧情绪的12例学生患者仅用“思胜恐”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情志相胜疗法除了广泛运用于情志疾病外,亦多用于非情志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护和预防[14-16]。叶励新等[17]发现情志相胜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焦虑状态,减轻患者抑郁情绪,提高其接受康复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改善机体功能,减轻残疾程度。陈小玲[18]研究发现情志相胜疗法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韩晶杰[7]提出了将情志相胜理论用于自我调控养生的设想,认为情志相胜可发挥人类特有的心神(自觉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端正观念,树立豁达的心性,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在情志相胜临床操作方面,张伯华[19]提出了情志疾病的四诊方法以收集症状、躯体、个性、欲求等资料,采用“思胜疗法”、“情胜疗法”、“调欲疗法”达到“阴平阳秘”的情志健康态。

4 情志相胜疗法基础研究

目前对情志相胜疗法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研究,即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归纳以及情伤脏理论探索,而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较少,而且目前尚不能检索到关于情志相胜疗法的基础研究。刘琴等[20]研究发现基于中医“恐伤肾”经典的“优裕环境”情志护理可改善恐惧模型大鼠子代的生长发育缺陷。Zhang等[21]发现母代大鼠的恐惧影响可以遗传到子代,并降低体质量和身长,延缓子代的生长发育,其机制可能与25条基因高表达,23条基因低表达,涉及到5条GO功能注释与4条KEGG通路相关。

5 情志相胜疗法与西方心理学

情志相胜疗法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烈的本土特色,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与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比较研究,试图解释两者的异同。闫少校等[12]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中医情志病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黄志邦[22]认为美国心理学家马丁·沙尼文创立的积极心理学疗法与情志相胜疗法中的“喜胜悲”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的主观幸福感源自三个元素,包括对生活的快乐感、对生活的投入度及个人的人生意义。通过增强这三个元素,可以提升我们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疗法已成功地运用于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23-24]。陈嵘等[25]认为情志相胜疗法与森田疗法在文化起源上有一定联系,理论与具体治疗手段有相似之处,但在治疗程序与亲和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森田疗法的实质是中医学情志相胜疗法的延伸,治疗原则来源于凡事不可强求,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心神合一”的中国佛道思想,以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鼓励受苦、忍耐的老子思想。陈嵘等[26]认为情志相胜疗法与行为疗法在治疗理论和治疗手段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在治疗程序、治疗系统性与亲和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如“喜胜悲”疗法采用跳跃、狂言、舞蹈、鼓乐等引发欢喜、愉悦的情绪状态,以缓解悲忧太过之不良情绪及由此所致的疾病,与行为疗法中的正性强化法极为相近。正性强化法通过奖励正常行为,去抑制并逐渐代替不良行为。王儒芳[27]从当代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研究中医七情理论的实践,发现中医七情理论与当代情绪心理学的密切相关并编制出了信度、效度较好的大学生七情量表,用于临床;基于情志相胜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综合心理疗法可有效地运用于大学生的情绪障碍的心理治疗。

综上所述,情志相胜疗法是基于中医情志理论的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着鲜明特色,适合国人的心理特点,对治疗环境要求简单,影响疗效的因素相对少,治疗过程简单,效果明显,必要时可配合其他中医疗法。在现代心理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极高的应用价值[28]。而其不足之处则在于尚未形成系统的治疗方案、缺乏治疗量化标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严重阻碍其推广运用。下一步将借鉴积极心理疗法、森田疗法、行为疗法等主流心理学研究模式,在临床和科研领域设计科学试验方案,解释内在机制,规范临床操作,开发量化评价,从而发扬优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以适应现代临床的需要,推动情志疗法的应用与发展。

[1]马月香.中医情志理论源流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838-1840.

[2]乔靖,林亮.浅析金元四大家中医心理疗法的特色[J].光明中医,2014,29(3):583-584.

[3]黄健,郭丽娃.浅析张从正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76-78.

[4]李世通,王冠英,翁柠,等.论情志相胜法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613-3614.

[5]薛芳芸.《黄帝内经》情志相胜原理及方法探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1182.

[6]金光亮.论气机互调是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机理[J].中医杂志,2008,49(2):104-106.

[7]韩晶杰.《内经》情志相胜理论及其养生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8]刘慧.汪机辨治情志病的特色[J].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9]乔靖,林亮.浅析金元四大家中医心理疗法的特色[J].光明中医,2014,29(3):583-584.

[10]王媛媛.《内经》情志相胜法及后世运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1]王米渠,邹义壮,曾倩,等.《名医类案》196例七情发病构成及男女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8):983-984.

[12]闫少校,邹义壮,崔界峰,等.中医心理治疗122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471-1474.

[13]柳青.思胜恐临床运用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2):52-53.

[14]张辉,张先庚,梁小利,等.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3):208-209.

[15]邢曼丽.配合中医情志疗法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2):140-141.

[16]唐颖.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对ICU清醒患者的运用[J].医学信息,2011,24(10):6453-6454.

[17]叶励新,陈雪莲,江月卿.情志相胜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焦虑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2,27(12):2462-2463.

[18]陈小玲.情志相胜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4):118-119.

[19]张伯华.《内经》情志治疗思想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

[20]刘琴,张先庚,梁清芳,等.从SD大鼠子代的体重与身长论证优裕“胎教”和地震“胎损”环境的造模[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82-84.

[21]ZhangXG,ZhangH,Tan R,etal.Mechanism ofearthquake simulation as a prenatalstressorretarding ratoffspring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medicine correcting the retardation:hormonesand gene-expression alteration[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2(26):670.

[22]黄志邦.情志相胜疗法与积极心理治疗法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4):84-85.

[23]Schrank B,Brownell T,Tylee A,et al.Positive psychology:an approach to supporting recovery in mentalillness[J].East Asian Arch Psychiatry,2014,24(3):95-103.

[24]Manicavasagar V,Horswood D,Burckhardt R,et al.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a web-based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am for youth mental health: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Med Internet Res,2014,16(6):e140.

[25]陈嵘,秦竹,赵宗翼,等.情志相胜疗法与森田疗法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7):1218-1219.

[26]陈嵘,毕云,秦竹,等.中医心理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10-12,21.

[27]王儒芳.当代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医七情理论与实践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28]高峥.浅析情志相胜疗法临床应用的优势与不足[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140-141.

Emotion-will theory is a significant par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progress,treatment,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almost all diseases.The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is a psychotherapy to treat some mind and body diseases caused by emo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emotion-will theory.This essay cover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therapy,elaborat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summarizes the clinical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progress,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mainstream Western psychology,for the purpose of expounding emotion-will theory multi-dimensionally so as to fully exploit the advantages,provide fundamental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motion-will theory.

TCM psychology;Emotion inter-resistance;Psychology;Seven emotions;Five wills

2014-11-17)

1005-619X(2015)04-0357-03

10.13517/j.cnki.ccm.2015.04.008

611137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调护PTSD大鼠“胎损”的行为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81373710);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情志护理“恐伤肾”胎损大鼠的奖赏回路研究(ZRMS201348)通讯作者:张先庚

猜你喜欢

七情情志心理学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栗谷对朱子心性论的传承与发展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论七情致病与七情治病
北海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