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特征探析

2015-01-20刘於清

关键词:伦理思想徐霞客游记

刘於清

(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特征探析

刘於清

(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坚持整体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以崇尚和谐的人地观为基本取向,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态为独特视角。中国古代游记中蕴含着丰厚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是古人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思考,揭示和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融洽与亲和,强调人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挖掘和活化这些宝贵资源,对于走出当下的生态困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游记;环境伦理;基本特征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社会产生就客观地存在着,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演进。从原始文明时代的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到当下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最后又回到原点。在中国古代游记中,对自然的描写与反映成为最重要的主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直接的表现,蕴含着丰厚的环境伦理意蕴,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坚持整体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以崇尚和谐的人地观为基本取向;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态为独特视角。中国古代游记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文化土壤,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实了实质性的启示。

一、以坚持整体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念,蕴含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朴素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是古代文人游记创作的理论支柱,成为了古代游记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整体自然观。一般情况下,一定的环境伦理观总是以一定的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出发点和哲学基础,当代环境伦理学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点,古代游记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亦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与之高度契合。众所周知,古代游记是古人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给人的最为直接的体验,不仅有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亦有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感受和看法,蕴含了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中国古代游记中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物我两忘,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唐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1]坐西山之顶,山川形胜,尽收眼底,忘却了世间营营,忘却了众多烦恼,集中表达了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再如东晋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2]孙绰对自然山水投注热情,并在自然中体悟到“具物同荣,资生咸畅”的生命意识及物我化一的哲理感悟。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整体的自然观更是作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徐霞客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体察大自然的奥秘和魅力,达到了把自己与自然之物融为一体的境界。[3]可见,古代文人坚持整体自然观作为创作的理论支柱,在引导人们与自然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平等地对待自然万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带来了游记作品中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它在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上具有一些重要的生态洞察力,超越了同时代的西方,富有重要启迪。

第二,整体自然观在实际景观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不仅强调整体自然观,而且还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实际的景观建设中,如明代三袁的游记中就包含着许多与现代旅游学高度契合的观点,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中指出:“大都自然胜者,穷于点缀;人工极者,损其天趣,故野逸之与浓丽,往往不能相兼。惟此山骨色相和,神彩互发,清不稿,丽不俗,人言五岳不堪伯仲,良有以也。”[4]这正是“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体现。袁中道的论述在景观的完整性与和谐性上给现代旅游学提供了重要启示。袁宏道更是注意到了自然和人文景观应互为一体,在游东洞庭时写到:“所可恨者,民竞刀锥,俗鲜风雅,虽有奇峰峭壁,曾无一亭一阁跨踞石上。每置酒提壶,则盘坐荒草中,亦无方丈之树,可以布茵列席者。山下僧寺秋隘不堪,荒凉如鬼室。”[5]在《游德山记》中指斥:数敝宇架其上,败人意。几间破旧的房子与德山美景极不协调,让人扫兴。作者在景观建设上追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的整体思想,山水虽佳,缺乏谐美的人文景观亦不完美,同样只有人文景观,不与自然景观相融,亦令人扫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同样表达了景观建设要遵循自然风光浑然一体的原则,在《滇游日记九》中,徐霞客写到:“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惟此点缀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不意殊方反得此神构也”[6]在《粤西游记二》中又云:“今亭已废,而新安吴公借以名南岩之阁,不若撤南阁以亭此,则南岩不掩其胜,而此名亦宾其实,岂不快哉!”[7]可见,徐霞客把“点缀得宜,不掩其胜”作为了景观建设应遵循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任何人工景观的建设都应融于自然,不夺自然之胜。

二、以崇尚和谐的人地观为基本取向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这种环境背景诞生和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向有重视探讨人与环境关系的传统。[8]我国古代文人通过寄情山水认识到了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灵犀相通,因而在古代游记中倡导和谐的人地观的价值取向,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

第一,不同时代作者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调。人地观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被人们用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地关系就客观地存在着。在不同时代作者创作的游记中,以崇尚和谐的人地观是其基本的主线。南朝吴均著名的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的富春江的秀丽景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1]作者一叶扁舟,随着江流自由自在的飘荡,任凭它将自己带向何方,作者心中一片澄明,主客体都是如此纯净,蕴涵着一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泯的韵趣。再如唐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作者移情于鱼,似乎人知鱼之乐,鱼之人之乐,人与鱼共乐。明代徐霞客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亲情,在《滇游日记十三》记载:“二十七日,霁,乃散步藏经阁,观丁香花。其花娇艳,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间,滇中最多,而鸡山最盛。折插御风球。时球下小截,为驼夫肩负而损,与上截处稍解。余姑垂之墙阴,以遂其性。”[6]“垂之墙阴”一简单动作的背后依然体现的是他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第二,同一时代作者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调。以明朝为例,在明朝的游记作家群体中,表现出强烈的山水意识,崇尚自然的情愫在游记作品中有着显著展现。宋濂《游钟山记》中写道:“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窟,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山灵或有知,当使余游尽江南诸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9]寥寥数语,却表达了作者徜徉于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自然给了他金钱所不能买到的精神享受。沈周在《记雪月之观》中说道:“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 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1]这种“骨肉相莹”的雪景,把人都净化了,置身于冰清玉洁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作者感到物我同化,浑融一体,人与自然都臻于清空澄明的境界。徐霞客较早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更是直接揭露了人地关系不和谐的行为,谴责破坏环境行为,《楚游日记》中叱责在名胜地随地解手,“行人至此以为溷围,污秽灵异,莫此为甚”。[7]游记的其他篇章,用了诸多文字指出了牲畜饲养和采山石、烧石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态为独特视角

广义的环境伦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都应当是其组成部分。精神生态是人类对待自然所呈现出来的道德态度和价值理念。[10]人的精神往往决定人的行为,甚至包括对自然的态度。精神生态的优劣与自然生态的平衡息息相关。[11]在农耕社会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并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但我国古人的游记文本却极为注重人与自然的精神关联,关注人的精神生态。

第一,赋予自然生态道德关怀。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天人协调、天人统一的思想。从先秦时期的“仁爱万物”,汉代董仲舒“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到宋代张载“民胞物与”与兼爱万物的伦理学说,明代王阳明“大人与物同体”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先哲的传统生态智慧。这种文化传统也反映在了古代的游记作品中,古人在游记中展示生命意识里浓郁的山水情结,将人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好友与知己,极为关注人的精神生态,追求人的精神境界。明代袁宏道在游天目山时感概:“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12]在袁宏道眼里,祖国河山大好,我们都是她的儿女,都要爱护她,为她增色生光。明代王思任在《游杭州诸胜记》中:“两堤梅桃杨柳,花事斓殊有致。而恶俗辈如伐薪然,似与之为仇为妒,必欲剥其肢体者,不可解。又有折断此枝花,即投树下而去者,更不可解。”[13]作者对于折花损木的行为,深恶痛绝,呼吁对自然的关爱。

再如明代黄汝亨的《天目游记》记载:“少顷,则山容惨白,烟瘴杂起如毒雾,草木黄落,不待秋至。余讶问山行人,皆攒眉答云:“是开采使穴矿处也。”[14]作者亲眼目睹当地因开采硫矿而产生的恶劣后果,悲伤之情不能表。徐霞客更是把自然万物都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要求人类以仁爱之心体贴万物,并积极付出行动。在《楚游日记》中在郴州游乳仙宫时:“足袜淋漓,恐污宫内。”[7]见自己一身雨水,两脚泥泞,怕玷污了神圣和尊严,遂婉言谢绝.不肯入内。后经白鹿洞,游中观,“亦以足污末入。”[7]徐霞客对待自然景物的细微举动,表现出他爱景护景的高度自觉性以及尊重自然生命的环境伦理情怀。

第二,表达对诗意生存的向往。工业文明时代,科技的日益更新进步使人们与过去宁静悠然的常规社会彻底告别,人们对物质的膨胀追求与精神的焦虑形成了强烈对比,诗意的生存渐行渐远。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定义为:诗意地栖居。这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其实诗意的生存是中西哲学共同追求,是人类所期望的本真的生存方式的追求,为历代士人所追求。在中国古代游记中,除了对自然生态赋予道德关怀外,也表达了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与诗意生存的精神境界。陶渊明在《游斜川序》中说:“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1]写出了万物欣然自得的徜徉,它的真谛,就是自由,这正是陶渊明所憧憬的冥忘物我、“鱼跃鸢飞”的理想境界,魏晋南北朝动荡不堪的社会环境迫使士人需要精神支柱,摒弃世俗羁拌,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在自然中获得一种心灵和人格升华,追求诗意化的生存境界,“自然成为了人的精神的无机体。”[15]再如唐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写道:庐山景色的美让自己“恋恋不能去”。“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12]草堂装修简单,亦无所贪求,主张简单自足的生活方式,内在精神的充实弱化了对外在物欲的追求,最后发出“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的感概,对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极为向往。同时代的西方,直到一千多年后才出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对于回归自然的孜孜追求。

四、结语

近代以来,人类一直以傲慢和轻浮的态度对待自然世界,在对自然掠夺式的开发中,业已显露的资源枯竭、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使人类重新开始思考原初意义上的由自然赋予人的神性或灵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具有“足够的哲学智慧理解自身生存发展的意义”。[16]走出当下的生态困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仅要总结当下的发展经验,更要回溯历史上的哲学智慧。中国古代游记,作为古人留下的重要文献遗产,蕴涵了丰厚的环境伦理思想,古人对自然审美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讲究“心物感应”,追求神与物游、天人合一,倡导回归、融入自然的生态路向,更为重要的是极为关注人的精神生态,对解决当下生态问题,提供了合理性的思路:一是要继承整体自然观的合理内核,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命和非生命的主体都是平等的,也是紧密联系的,人作为精神存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改善与自然的关系,诗意的生存。二是应坚持和谐的人地观,重建诗意生存的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找到平衡,树立“人地共生的生态理性”。[17]三是生态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关注人的精神生态,必须从人类内在的精神深处找原因,人性的异化、价值观的偏离和欲望的过度膨胀与生态危机有着重要关联,审视和调整人对自然的态度显得极为重要,因为“精神生态在整个生态文明系统中具有统领、支配全局的作用。”[10]

[1] 林薇编著.山水有清音—游记小品赏读[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38,11,46,128,3.

[2] 周 燕,孙 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并非兰亭后序[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2):10-25.

[3] 张晋光.徐霞客的生态观考论[J].旅游学刊,2010,(11):78-83.

[4] 于 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747.

[5] 王 芳.“公安三袁”游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6.

[6]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881, 974.

[7]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25, 205, 242,242.

[8] 李辅斌.中国传统的人地观与生态旅游[J].华夏文化, 1999,(3):52-53.

[9] 傅璇琮主编.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游记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5.

[10] 曾长秋.精神生态是生态文明之魂[N].湖南日报,2010-07-24.

[11] 尹 萍.鲁枢元:生态解困期待一场精神革命[N].中国绿色时报,2014-10-10.

[12] 倪其心,等.中国古代游记选[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5: 102,158.

[13] 王思任,李鸣选注.王季重小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60.

[14] 黄汝亨.天目游纪[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C].史部25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809.

[15] 郭 蓉,李 伦.生态伦理:从生态理想到生态文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6):65-68.

[16] 万俊人.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 (5):5-11.

[17] 庄丽静.论生态理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8(1):116-119.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Ancient Chinese Travelogues

LIU Yu-qi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Hunan, China)

Environmental ethics of ancient travel notes China has su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s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view of nature as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dvocating harmonious view of life as the basic orientation, and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ecology of people as a unique perspective. China ancient travels contains rich environmental ethics thought is the ancients formed a preliminary thin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tourism aesthetic process,reveals and ref l ects the man and environment harmony, harmony and compatibility, stressed that people should Protect environment,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Mining and activation of these valuable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dilemma now, provide a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ancient China; travelogue; environmental ethics; basic characteristics

F205;B82

A

1673-9272(2015)02-0010-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5.02.003

2015-03-11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CX2014B435)。

刘於清,硕士研究生;E-mail:272584044@qq.com。

刘於清.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特征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2): 10-13.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徐霞客志在四方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