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呛”人
2015-01-20张峪铭
张峪铭
他再次见到小松娘时,小松娘追问“恩人”到底姓甚名谁?他没有告诉她。
小松是即将上高中的新生。那天他到乡下学校了解学生情况,小松的班主任施老师介绍了小松的家庭情况,他决定亲自到小松家去一趟。正好小松娘从镇上回来,于是施老师将小松娘喊上了车。
知道我们来意后,小松娘说:“孩子马上到城里读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刚才到镇上去,又没找到人。”施老师介绍:“小松爸去世有五六年了,小松娘带着70多的婆婆和小松过日子,自己打零工糊嘴,平时有什么事,都是村里和乡邻们帮衬着。”
他挪了一下身子,望了一眼坐在副驾驶上的小松娘。身形瘦削,一脸憔悴,根本不像30来岁的女人。他心想,生活好不好,看脸就知晓。
“孩子自尊心太强,他反对我到处求人,可我一个妇道人家,不求人,又有什么法子呢?”小松娘说得有点无奈。
此时他想起了他上一届的一个学生,特别像小松。
那学生叫陈欣,学习成绩特别好。在高一寒假时,她父亲患病去世了。他从日记中得知,陈欣妈妈悲痛成疾,难理家务,家中的一切都落在小陈欣身上。她起早摸黑洗衣烧饭,将家中一切打理好后,才到学校来。他看完日记,眼眶中的泪水直打转,随手从口袋里抽出一张红票子,夹在陈欣的日记本里,并写了一段同情且激励的话。
做完这些,他心里感到有些舒坦,认为是做了一件善事。可事后他听别的同学说,陈欣那天哭得特别伤心。
他先是纳闷儿,后来想想,原来是自己好心办了坏事:将她刚弥合的伤口又拉开了,她怎能不痛?就像一个口渴的人,虽需要水,但你不能倒急了,倒急了就容易呛人。
“上次别人给我几件九成新的衣服,他硬让我退给了人家。……这次到镇民政所去,是瞒着小松的。”小松娘一路絮絮叨叨的。
他了解一个单身母亲此时的压力,小松娘难啊!他想找个借口帮她一下。
车子在弯弯曲曲的路上行走着,心也随着惯性左一下右一下地晃着,他无心留意窗外的风景。
当他恍恍惚惚地走下车时,他看见的是一幢半截子屋。施老师说:“就这样还是村里帮她们家做的。”进到屋里,小松娘招呼他们一行坐,小松腼腆地拉拉身边的椅子,默默地站着。
说坐,小松家哪有一把像样的椅子,一张饭桌,缝隙大得可掉进几根筷子,一张条台,腿用黄色胶布裹了一层又一层……可就在条台上,摆着小松将要到高中学习的《物理》《化学》学习资料。
他坚定了想法。他要寻求一种方式让小松接受帮助。
他一个人溜到后院,掏出一千块钱,边整理边想着说辞。
他将手机贴在耳边,假装与人通话,边说着“好,好”,边回到屋里。他怯然地对小松娘说:“我有一件事与你和小松商量一下,希望你们能成全我。”小松娘疑惑地点点头。“我刚才与远方一文友通了话,他托我办一件事,想将一千元稿费奖给家境不好但学习上劲的高中新生,小松情况正合适。”
小松娘有点茫然,连忙推辞。同行的都劝小松娘收下。
他按住小松娘的手,诚恳地说道:“我的朋友行善是真心的,但你们能接受他的行善,是勇气,是成人之美,是信任,也是一种善。”
小松娘含着泪,望了一眼小松,点了点头。
(选自《九华晨刊》2013年7月23日)
品读赏析
本文标题“善不‘呛人”的意思是:行善应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给受助者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了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而且文中的关于陈欣的插叙,对故事情节起到了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