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标准助力校本教研
2015-01-19牛玉玺
牛玉玺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基于学校现状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合作学习和思维图教学法的校本教研活动,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但是,随着教研的深入,教师们的困惑也不断增多。“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核心学习活动?”“如何借助思维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能力?”“如何让研究既有形又有神?”“如何把研究推向深入,突破校本教研的瓶颈?”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教师和教研团队面前的难题。
恰逢此时,我校有幸成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义务教育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项目的二轮实验校。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各位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们将该项目与我校的校本教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项目推动教学改革,用项目突破教改瓶颈。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丛书共计12册,每本书均包括课程标准解析、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和教学案例四部分内容。下面,结合具体课例,重点谈一谈该丛书是如何帮助我们改进课堂教学的。
一、借助学业标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优点是学科内容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学科水平标准。因此,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导致了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有时过于片面单一,有时水平程度难以把握,忽高忽低,教学中出现了“越位”或“缺位”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学业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对其中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细化,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了单元(或学期)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并提出了各年级(或学段)的知识、能力发展层级,帮助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因地制宜地开设了校本课程“葫芦丝”,并自编了校本教材。但是,在听课中,我们却发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浓。问题在哪儿呢?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通过认真研读“学业标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比如,音乐学科3~6年级的学业标准中,关于器乐演奏这一部分是这样表述的: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学业标准具有“目标多维”和“水平分级”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课题由之前的“打音”改为“金孔雀轻轻跳”,表面看起来只是课题的转变,背后却是音乐课程理念的体现。之前的课题过度强调技术,修改后的课题更强调音乐性和人文性,强调课堂的音乐美感体验,强调器乐演奏的功能是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这一理念对整节课活动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引和指导作用。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重复、单调地学习“打音”这一演奏技巧,而是让学生在歌曲演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提升。
以往在教授“打音”这一演奏技巧时,要求学生演奏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实践证明难度过大,花费时间过长,学生难以掌握,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音乐学科的学业标准指出,“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这一要求不追求过高的技能,而是强调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根据学业标准对教学目标修改后,只要求学生演奏二分音符的打音,降低了难度,节约了练习时间,丰富了课程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学业标准,优化学习活动设计
学业标准呈现出目标多维和水平分级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教学关键问题及建议”这一部分提出了某一阶段(单元或学期)教学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优化活动设计,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缺乏对小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简单化教学,起点和终点没有差别。学生的理解起点原来在哪里,课程结束时还在那里;或者将学生的认知直接“拽”到教师理解的终点,缺乏过程和方法,没有层次推进。这种“平推式”“蹦极式”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或假认知、贴标签的虚浮,很难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推进,形成严谨、系统的思维能力。
二是碎片式教学,零敲碎打,缺乏联系。品词品句或整体感知只局限于感觉的绽放,头脑里是一些互不相连的条目,孤立片段的信息,这往往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极大偏差。学生不能用联系的方法去思考问题,简单、片面、偏激,思维品质大打折扣。
三是封闭性教学。整个教学视野从文本出发,再回到文本,而不是从生活出发,透视文本,再用文本中获得的认知来审视生活,改善生活,解决问题。学习与生活脱节,思维的视野狭隘,无法形成大的系统观。
学业标准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关键问题及建议”这部分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教学关键问题:第三学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通过仔细研读,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下面以五年级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为例,具体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借助学业标准,优化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的。
学业标准给出的第一个策略是“在诸多联系中整体建构”。具体而言,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内容、内容与主题、内容与形式、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诸多联系。
在《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流程图(图1)梳理课文脉络,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树状图(图2)梳理课文中把徐霞客与哪些人进行了对比,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对比”这种写法最有利于表现徐霞客卓尔不群的品格;让学生运用树状图(图3)梳理课文中徐霞客的“奇”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主题与内容的联系。最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去旅行’,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旅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上述教学活动的设计,使教学从碎片化走向了结构化,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为了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学业标准还给出了第二个教学策略:在层次递进中深化系统认识。杜威指出:“思维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此及彼的一步—用逻辑术语来说,就是思维的一个‘项’。每一项都留下供后一项利用的存储。连贯有序的这一系列想法就像一趟列车,一个链条。”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不断引领学生攀登,超越自我,这种阶梯式、层次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课文采用对比手法,把徐霞客和当时其他的读书人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徐霞客淡泊名利、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在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借助“双泡图”这种思维图,把徐霞客与同时代的其他读书人进行比较。试讲后,教师发现学生很难把课文内容与徐霞客的品格直接关联起来。即使能说出,也只是简单地贴标签。学生的思维很难从“简单地提取信息”这个层次直接上升到“人物评价”的能力层次。借助学业标准的建议,我们对教学进行了如下
调整: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双泡图”(图4)把徐霞客与同时代的其他读书人进行对比。这一步,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信息组合排序。通过排序,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的内在逻辑关系(图5),从而建立起信息之间的关联。
第三步,让学生对徐霞客做出评价。由于有了前两步的基础,对人物的评价便水到渠成,而且做到了有理有据,全面而准确。
第四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编写一副对联来赞美徐霞客(图6)。这一环节,是对前面信息的迁移运用。
上述四个环节按照“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创新迁移”这样的能力进阶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不再是“平推式”或“蹦极式”的教学。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与实践”项目,帮助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破解了教改难题,提升了课堂学习活动的品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中,我们厘清了三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思维图是外显的学习工具,而学业标准则是内隐的学习目标。学业标准是底座,有力地支撑了另外两个项目,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构建了理想的课堂,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江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