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与构建

2015-01-19崔伟陈娟

考试周刊 2014年95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学生管理工作本科教育

崔伟 陈娟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招生模式正逐渐被各大高校采用,它在推进高校教育教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讨论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类招生 本科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

一、引言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大类招生已经成为不少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大类招生是高校本科招生按照学科门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的方式。学生入校后在低年级接受通识教育,学习有关基础课程,一年或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社会需求等因素在大类中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分流培养。

大类招生相对于专才教育来说,是高校通才教育的一场革命。这种模式与日前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改革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1],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有利于整合并优化高校内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然而,大类招生及与之配套的开放选课制度、导师制度、专业分流制度、专业流转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给高校带来了很多新挑战,尤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在看到大类招生诸多积极效应时,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探寻与大类招生相适应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按照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内容。实行大类招生后,学分制、弹性学制、专业分流等制度导致传统班级概念弱化;人才培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个性发展、自我管理,种种变革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困难。

1.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载体缺失

行政班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组织载体。班级也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班级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可以说班级这一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类招生背景下,由于实行了选课制、学分制,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班级授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课程、不同上课时间,一个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坐在一个课堂上,客观上淡化了学生的班级意识。尤其专业分流、重新编班后,学生更难以融入新班级中,导致班级凝聚力缺乏,人心涣散,班级概念淡化,很难开展集体活动。班级概念的淡化对于长期以来接受班集体教育方式、对集体有着强烈归属感的大学生来说,则意味着归属载体的缺失。学生归属载体的缺失,将带来学生的困惑、迷茫、焦虑、抑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2]。班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载体的缺失,相关群团组织则难以有效的补充,使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础,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组织的监督和督促,大大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

2.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体制滞后

大类招生突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成才目标。我国高校一直以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核心是“以服务社会为中心”,几十年来,我国各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和管理方法。从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开始强调教育性和发展性,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等原因,很大一部分高校与学生之间依旧是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与大类招生强调的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有差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如管理方式带有强制性,管理目的以学校为出发点,形式主义作风严重,师生关系矛盾对立等。在日常管理体制上,常常重管理、轻服务,忙于事务,停留在管好学生、管住学生层面,对日常事务管得过细,而对关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提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3.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尚不健全

大类招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但目前学校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职业养成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学生发展指导服务仍处在不断摸索尝试阶段,停留于完成课程任务层次,实际效果不佳。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是大类招生的主体,也是大类招生的真正受益者,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往往不能完全把握自己,容易迷失方向,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交往人群、自主学习方式等,不同程度上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的新的人才培养原则[3]指导下,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通识教育,然后选择专业,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是高考后的松绑与无专业归属的授课模式,使得有些学生产生散漫心理,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关心和指导,产生极大的不适应。

另外,学生在进校后一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接触的都是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后移必然减少专业学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教育,对应性减弱。重新选择专业时,缺乏有效的专业引导,部分学生对优势专业趋之若鹜,不愿选择其他专业,追逐市场热点,或者人云亦云,思维极端,以至于分流后专业之间生源不平衡,专业冷热不均。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价值取向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面对多元的社会价值导向,产生多元价值取向。尽管主流价值观是积极的,但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社会不正之风、网络文化等多重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缺乏理想信念、轻视传统美德等错误价值取向开始在部分大学生中流行,这是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2.教育原因:人文关怀缺失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引导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大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内容的庞杂性,学生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出现诸多问题: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制定,注重“刚性”制度,忽视人文理念;管理过程的方式与办法,注重机械管理,忽视情感引导。把学生作为“工具”来培养,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3.个体原因:学生自我迷失

高等教育让大学生从家庭走向被称做“小社会”的高校,脱离家庭的保护和庇佑,角色上发生改变。大学生“是从家庭圈子转向社会圈子的一个‘移民,他们逐渐摆脱旧型的社会监督,进入新的社会监督形式”[4]。面对角色的转变,很多学生还处在茫然的状态中,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无法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变化,自身缺乏归属感。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家长娇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无法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当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接触到新鲜大学文化的同时,也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有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出现急功近利、不愿奉献、不能承担责任、不愿艰苦奋斗、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等不良价值观,甚至出现消极和偏激行为,成为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大类招生要求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文本”的学生管理理念[5]。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工作的主体地位上,充分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成长,维护学生权益,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遵循“市场”精神,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全面发展为标准,按照“顾客”的需求,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律特点,给学生提供更好、更科学、更高校的“服务产品”[6];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将管理和服务统一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糅合,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发掘自身潜能。

2.构建复合型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大类招生背景下,单单使用一种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不能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在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提高管理者的职业水平和服务意识等机制的前提下,建立辅导员制+专业导师制+学长制相结合的复合型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大类招生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课程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辅导员侧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师一般选拔责任心强、对专业知识精通的优秀教师,侧重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指导,专业导师能消除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迷惘困惑,指导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理性选择,为专业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师制为学生与专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学长制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7]。通过高年级同学将专业学习中的切身体会经验与新生进行交流,以朋辈影响实现良性互动,既有效减少新生群体中的逆反心理,又使得高年级学生得到切实锻炼。辅导员制+专业导师制+学长制使得学生不管在通识教育还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全方位指导和服务,确保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网络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能有效解决从通识教育到专业知识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工作连续性差的问题。通过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保存学生成长轨迹,有效规避班级重组后辅导员对班级熟悉程度降低的风险[8]。利用网络平台,如博客、微信、QQ等,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组建虚拟的班级,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另外,大类招生背景下,建设高效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与优质的硬件服务设施,创建“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管理以尊重学生为根本,以学生满意为出发点,简化学生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参与、社会辅助的管理与服务运作机制,将快捷的网络融入其中,将丰富的信息应用服务和各部门的协同管理相结合,减少各部门各自为政、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以良好的学生管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五、结语

大类招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招生模式,在人才培养上有其独到的优势,探寻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25(1).

[2]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3]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5-71.

[4]金明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5]张伟.大学生管理模式研究和探索[J].教育管理,2013(5).

[6]张跃聪.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7]蔡炎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2).

[8]陈芳,张婷.高校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学生管理工作本科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应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研究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