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歇斯底里到死心踏地
2015-01-19杭小夕
杭小夕
嗨,你对近期不断有明星被爆出涉毒这件事怎么看?今天的选修课一开始,我就抛出了问题,先是歌坛新秀,接着是知名导演、著名编剧、还有武侠片里的熟悉面孔,港台的内地的都有,再到星二代,最后是台湾最火的新星,几乎涉及了娱乐圈的各个门类。
所以我就觉得贵圈真乱啊。一开始只是关注这些新闻,后来就成了上网看水军和粉丝之间打嘴炮,一直到总局公布了封杀令,这事好像才消停下来。你继续说着自己的感受,前一秒还是说明星拍公益片搞禁毒宣传,下一秒就跳出来吸毒被抓的新闻,居然有那么多明星吸毒,娱乐圈真是太疯狂了。
你应该说居然有那么多人在吸毒才对。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对:公众人物的道德底线是普通人的道德上限。一个普通人无论出轨、嫖娼、吸毒,都称不上新闻。但明星不同,他们频繁出现于镜头前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个人隐私几乎透明,所以才会一再被曝光。换句话说,娱乐圈的氛围虽然整体上要比整个社会要混乱一些,但还是可以看成是当下社会的缩影,娱乐圈中吸毒者所占比例,基本上就是整个社会中吸毒人员的比例。
怎么可能?听到这里你有些惊愕,似乎是要立刻反驳我有些危言耸听的言论。我就不知道身边有谁吸毒。
可是吸毒者身边却聚拢着一大群瘾君子啊,受利益的驱使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会参与制毒贩毒,勾连错节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这些人都是秘密的进行着活动,当然不可能让你知道。你甚至没有必要去专门问缉毒警察,只需要问一问社区的民警有没有接触过吸毒的案例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你不信还有另一个原因……我停下来有些自嘲地说,因为吸毒者往往需要非常庞大的经济支持,几百万的身家也经不起几年折腾,像你我这样的人根本承担不了这笔花销,所以只要你不主动接触,那些人是不会盯上你的。
在你的沉默中我继续说,如今我们一打开电视看国际新闻,就总是会看到中东那几个产油国战火不断,表面上是西方为了掠夺资源,可事实上石油贸易并不是世界上最挣钱的买卖,它只排在第三。排名第一的是硝烟背后的军火交易,而毒品交易则是世界第二大宗买卖。在有的机构统计中,毒品交易额甚至占到全球总贸易额的10%,和军火并列。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军火但离不开石油,那么又有多少人的生活和毒品有关呢?
不碰它就是军火,一碰就是石油。你总结得很到位。
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吧,远房表亲家的哥哥,父母都是在刚恢复高考那几年考上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仕途平坦。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只有一个姐姐,自然备受宠爱。这个哥哥从小又格外聪明优秀,长得也一表人才。那个年月不知道有多少亲戚都羡慕着他们一家。我虽然不至于太拙劣,但和这个哥哥一比,如同是猪蹄和海参比营养,银耳和燕窝拼价格。
打比方都离不开食物,果然是吃货的属性。你揶揄说。
后来听到他的消息还真的是在饭桌上,很多年后的一次聚餐。听到有人提起他,我立刻就想到那个记忆中完美的形象,下意识追问他现在怎么样了,结果就听人说,死了。这话自然举座皆惊,无不追问出了什么事。知情者回答得非常简洁,吸毒加贩毒,死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没有办法向你形容我当时的震惊。那一刻酒店包间的餐桌上突然出奇的安静,前一秒还觥筹交错笑语嘈杂,后一秒所有人就都陷入到一种诡异的沉默中。没有人再问细节,似乎这一句吸毒加贩毒,极简洁的五个字就让他的死亡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毋庸置疑的结果。我和你一样,对毒品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于从小看的禁毒宣传片,对毒品的危害因为事不关己始终没有真正切身的感受,总觉得它离我们很远,也不知道究竟有可怕。但这件事之后,我才开始重新审视毒品,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意识到它对个人家庭乃至于社会的危害性超乎你的想象。
你想象不到,吸毒的兄弟二人会为了争夺毒品拔刀相向,一人被杀后凶手等不及逃走先在尸体边上吸完毒再逃离现场;或者是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吸毒,戒了几次戒不掉,女的哭过闹过没有用,于是自己也吸毒说要戒给男的看,结果就成了一对毒鸳鸯,什么事都不再干了天天一起吸。倾家荡产之后毒瘾上来只觉得生不如死,毒贩子就怂恿女的卖淫,丈夫恬不知耻的支持妻子去卖,因为这样就又能吸了。后来妻子觉得一个人卖两个人吸不划算就跑了,丈夫知道之后完全绝望,砍死妻子最后自杀。再哗众取宠的电视里恐怕也找不到这么惨烈的家破人亡了。
我不明白,毒品真的这么厉害吗?听到这里案例之后你有些发憷,疑惑说,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物质,能把人变成畜生呢?
准确说连畜生都不如,今年在南京还发生过父亲打死13岁女儿的惨剧,这条新闻可能会让你觉得骇人听闻,但我想当你看到新闻说父亲的尿检呈吸毒阳性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我没有打算要对你说教,虽然这些案例都是血淋淋的事实,但我更想让你通过这节选修课明白毒品对人体的作用原理,让你了解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好啊,不然就太枯燥了。你点点头,充满求知欲。
说到毒品的作用原理,以及毒瘾的产生,就不得不提到两种人体内自身合成的物质:多巴胺和内啡肽。如果说是大脑在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那么这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则控制了大脑,而毒品的作用就是控制这两种物质继而控制人的。
我们所谓的一见钟情,文学作品里所描写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被我们主观地用缘分、宿命加以解释,仿佛那是妙不可言的感受里冥冥之中的某种注定。每个陷入到恋爱中的人智商都降低为零,做出一些连自己都难以控制的举动,冒着大雨等待的冲动,穿过城市去见对方的执着,一个电话打一宿的交流,或者是疑神疑鬼的苛责,侦探一样翻查逼问的折磨,都让我们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再回头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幼稚冲动且不可理解。可实际上那不过是发生在我们大脑中的一场化学反应: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无时无刻不处于体内各种激素的调控之下,支配着我们上演出复杂冗长又各自迥异的剧情,呈现出人生百态,而多巴胺就是这一切的导演。endprint
回忆一下,你在一场重要考试的结果公布前,是否会觉得坐立不安,满心焦躁,忧心忡忡地吃不下饭。其实这是都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在起作用,它们使你进入到一种紧张的状态中,折磨你度日如年。可当你得知自己成绩优异顺利通过之后,又会立刻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是因为大脑在收到这一消息后,下脑丘和脑垂体中开始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它刺激中枢神经继而产生兴奋、愉悦的感受。还记得课本上的那首诗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之所以会喜欲狂,妻子愁何在,也同样是因为听到捷报大脑开始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的缘故。
不要小看这一反应,你喜欢一个人、一件东西,或者是做一件事,得到了做到了就会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觉得满足,都是以多巴胺作为媒介传导的一条“奖赏回路”在起作用,它是人类所有内在动力的根本来源。一旦这条神经回路被切断,人就会开始消极抑郁,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简单点讲,没有多巴胺人就感受不到快乐,从而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和动力。抑郁症患者往往最终会选择自杀,就是因为体内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之间的平衡出了问题。
照你这么说,那如果人郁闷的时候吃点多巴胺不就好了。想开心到什么程度就吃多少呗。你说。
你说到重点了,造物主不会让人那么容易就控制情绪。自然界中所有食物都不含多巴胺,它是人体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合成的。你至多只能吃一些含有它前身物质酪氨酸的食物,比如谷物、豆类和肉类。何况多巴胺在体内并非是越多越好,它本身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是什么?
瘾。
如果只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人的本性的话,那么一定是趋利避害。老话说人到死时真想活,就是这个道理,本能上畏死乐生,让我们始终向往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管是吃到更美味的食物,还是买到更大牌的包包,亦或者看到更美的风景,取得更大的成功。都是试图通过每个人的喜好和追求去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来获取满足感。但这种感受并不会长久,随着不断地刺激大脑的耐受力还会提升,就好像你拥有了钻石之后再得到水晶就不会让你感到激动,于是你就需要通过更大的刺激来满足自己。久而久之对一种事物或感觉的过分追求就成了瘾,烟会越抽越凶,酒会越喝越多,因为先前的多巴胺已经满足不了大脑了。
毒品就是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的,它可以跳过大脑在接收到某个信息之后再发出指令这一阶段,直接强迫多巴胺生效,让人没有来由的感到一种身心的巨大愉悦感,酒精和尼古丁的原理与之类似但效果就要差很多。想想看,你不用做任何事任何努力就能够直接体会到极致的快感,感受到巨大的成功下都未必能达到的满足和晕眩,是不是简单便捷充满诱惑力?用吸毒者的话说,那是吸毒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整个世界都好像不存在了,只有自己在不断膨胀,仿佛神一样君临天下,身心极度的兴奋,所有的毛孔全部打开,即像是躺在棉花里又像是踩在云上,心花怒放飘飘欲仙。
和吸毒所带来的快感相比,人类通过其他方式达到的满足都显得微不足道了。有机构曾做过一个比较,一般来讲对人最强烈的刺激是性的满足,稍弱的刺激是大啖巧克力等甜食。如果把所有的快乐分为十级的话,食物是一,性是三,而吸毒是十。所以在诸多戒毒数年又复吸的人当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心理上的,在体验到毒品所带来的快感,也就是神经被多巴胺像海啸一样吞没过的刺激后,世间再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了。
在欧美有这么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个瘾君子,经历过毒品的折磨最终戒毒成功,他成为了一名神父,为了帮助更多吸毒者摆脱毒品的纠缠。几十年之后,这名一生献给禁毒事业救助了无数人的神父理应走进天国的大门,临终前旁人问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没有,他却说,我真想再来一口。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这宣传片里的台词看似危言耸听,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很多吸毒者因为空虚和压力而沾染毒品,但那之后反而是更大的空虚和焦虑。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多巴胺以那样的形式起作用,终其一生他都不会再有那样的快乐了。
换个话题吧,在你的沉默中我可不想让这节课的结尾过于沉重,于是说道,早些年有一部韩剧《我叫金三顺》,女主角有一段台词我觉得很赞: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性荷尔蒙会分泌出睾酮和雌激素,这种渴望持续下去,到了陷入爱情阶段,就会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 。多巴胺是在爱情中最重要的物质,能让人一时处于疯狂的状态,会让你无法意识到对方的缺点,会挡住你的视线。到了下一阶段,男女会持续双方的关系,并希望得到更密切的结合,就会发展到sex或者是结婚,这时就会分泌催产素或者加压素。而这些激素大概就能维持两年时间,最多也就三四年。一般来说,如果男人和女人认识超过两年,内心就再也不分泌能感受爱情的荷尔蒙,爱情就会冷却。所以别太恨那个人,那个人只是忠心地按照自身的化学反应而采取行动而已。
听完你也笑了,反驳道,照这么说那爱情最多也就三四年了?可有那么多人能够携手一生呢。
关于为什么有人能将只能维持三四年的感情延续一生,或者这和毒瘾的作用原理有着某种关系——那就以后再讲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