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
2015-01-19文艳黄利群聂艳芳帅国花杨宜芳李艳刘永勤
文艳 黄利群 聂艳芳 帅国花 杨宜芳 李艳 刘永勤
品管圈(QCC)作为一种持续质量改进的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1-2]。研究表明QCC在医院护理、药学等医疗的应用[3],能有效调动工作人员参与科室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科室于2013年6月成立了品管圈活动小组,同时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流程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9月~2013年10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流程改善前病例142例,其中男76例,女66例,及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改善后病例142例,其中男75例,女67例,年龄1~14岁,并就平均留置时间进行比较,对科室9名参与QCC活动护士改善前后综合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管路堵塞、疼痛、家属要求拔针三因素致拔管未作为本次活动改善重点,其数据不作统计学分析。
1.2 方法
1.2.1 成立QCC活动小组 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成立QCC活动小组,小组由9名年轻护士组成,其中圈长1名,副圈长1名,科室护士长为辅导员。第1次圈会确定了圈名、圈徽,第2次圈会确定以“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活动主题。采用自制查检表对改善前后不同原因(包括患儿自行拔出、药物外渗、疼痛、管路堵塞、家属要求拔针)所致拔针及各要因所致拔针的留置时间进行统计及科室护士综合能力自评表(包括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责任与荣誉)。评分范围为1~5分,评分越高说明护士综合能力越强。
1.2.2 活动计划拟定 整个QCC活动运行6个月。
1.2.3 现状把握 绘制改善前柏拉图,分析影响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原因,依柏拉图二八定律,结合临床实践,将药液外渗、患儿自行拔出、胶布松动三大情况列为改善重点。
1.2.4 目标设定 通过查检表运用统计方法得出现况值,再结合柏拉图得出改善重点,结合对圈能力的评估,设定目标。
1.2.5 解析 每位圈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的各个环节进行解析,并利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见图1。
图1 鱼骨图原因分析
1.2.6 对策拟定 以系统图方法、80/20原则及头脑风暴等拟定对策。
(1)针对要因拟定具体对策。针对要因提出对策16条,根据可行性、圈能力进行评分,得分率在80%以上的对策有5条,并组织实施。①对新入及轮转护士进行培训。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外周静脉解剖部位、走向,穿刺静脉的解剖特点,并通过看、摸感觉血管的弹性、硬度、脆性及不同部位血管固定的区别等,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②掌握正确冲封管方法,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规范冲封管技术及夹管要求。③对好动患儿应给予适当约束,敷贴污染及汗液分泌多时应及时更换敷贴。④因布胶布粘贴易导致患儿局部皮肤过敏,且粘住患儿毛发,导致患儿不适,固定用的布胶布改为3M自粘弹性绷带。⑤加强对患儿家属及(或)患儿的宣教。告知家属留置针留置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保持留置部位的清洁、干燥,穿刺部位为手足时指导患儿家属输液完毕用清洁丝袜包裹等。
(2)制订小儿静脉穿刺及固定的标准流程图。①头部静脉穿刺及固定流程。首先选择头部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用IV3000(6cm×7cm)透明敷料内置小胶贴固定穿刺点及Y管,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使用3M自粘弹性绷带绕过枕后结节至少一周,S型固定留置针延长管,最后固定头皮钢针针柄及延长管,注明穿刺时间及穿刺者。②手部静脉穿刺及固定流程。首先选择手部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用IV3000(6cm×7cm)透明敷料内置小胶贴固定穿刺点及Y管,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将3M自粘弹性绷带剪一小孔套住穿刺侧手部大拇指,再将绷带绕手一周并包住大拇指减少患儿活动,S型固定留置针延长管,最后固定头皮钢针针柄及延长管,注明穿刺时间及穿刺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流程改进前后留置时间及护士综合能力,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液外渗因素致留置针拔管改进前后平均留置时间比较 QCC活动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管理前药物外渗80例,平均留置时间(55.56±32.67)h,改善后药物外渗 98 例,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83.49±28.3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患儿自行拔出因素致拔管改进前后平均留置时间比较QCC活动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管理前患儿自行拔出因素致拔管例数 40 例,平均留置时间(43.18±29.50)h,QCC 活动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管理后自行拔出因素致拔管例数10例,平均留置时间(75.20±18.7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胶布松动因素致拔管改进前后平均留置时间比较QCC活动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管理前胶布松动因素致留置针拔管例数 10 例,平均留置时间(32.20±15.04)h,QCC 活动改善后胶布松动因素致留置针拔管例数11例,平均留置时间(92.36±23.46)h,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比较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流程改进前后护士综合能力 QCC活动实施后护士综合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1 比较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流程改进前后护士综合能力(±s)
表1 比较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流程改进前后护士综合能力(±s)
项目 改善前(n=9) 改善后(n=9) t值 P值QCC手法运用 6.00±0.35 9.10±0.71 16.44 <0.01专业知识 5.33±1.03 8.20±1.55 6.38 <0.01沟通协调能力 5.80±0.82 8.21±1.27 7.67 <0.01团队精神 5.80±0.94 8.71±1.13 5.94 <0.01责任荣誉 6.10±1.13 8.71±1.13 5.94 <0.01活动信心 4.60±1.33 7.60±1.70 9.85 <0.01
3 讨论
儿科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士的期望值较高,护士工作难度及风险大,通过开展QCC活动,有效增强护士的护患沟通意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4]。同时改进小儿静脉穿刺及固定流程后,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延长,既保护了患者的血管,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又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改进了护患关系[5]。
QCC活动的开展,改善了护理服务品质,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建立了和谐的护理工作团队[6],从而提高儿科护理整体形象。全体圈员通过参加QCC活动,学会了运用QCC手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标准流程手册,方便护士学习与操作。同时加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自信心,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7]。QCC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大家更加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职责,因而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感到自豪,同时为下一个主题奠定了基础[8],更为今后护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值得在医院管理中广泛推广。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2] 岑慧萍,章晓军,孙利洁.品管圈活动在儿童留置针规范留置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6):712-714.
[3] 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3.
[4] 陈少敏,王密芳,陈洁,等.品管圈活动促进ICU护患沟通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2):57-59.
[5] 吴小荣.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06-107.
[6] 杨艳,张莉国.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小静脉一针成功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10-111.
[7] 莫霖,余璐,王庆,等.QCC在儿童医院特需门诊输液服务流程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6-88.
[8] 肖琼芳,黄英,蒋海英,等.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9,21(12):2189-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