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期刊与“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专题报道

2015-01-19祝兴平王爽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期刊历史

祝兴平 王爽

中国期刊与“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专题报道

祝兴平 王爽

公元2014年,又逢农历甲午年。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这场战争开启了中日两国长达50年的近代战争,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因此,甲午年,成了中国国家命运的转折之年。自甲午战争爆发,中华国民的危机意识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意愿喷涌而出。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甲午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点,其影响既深且远。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而后勇。但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中国究竟败于何处。120年后的当代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前耻不忘,后事之师。无历史者无未来,不忘国耻,方能居安思危。在甲午战争120周年来临之际,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年度重大历史事件,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了反思和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不同类型的期刊媒体也积极投身其中,谋思策划、立意行文,以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警醒国民,居安思危,发愤图强。

一、中国期刊“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的基本情况

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及龙源期刊网国内两大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统计,2014年度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特色期刊”两大数据库中,篇名精确包含“甲午”的报道共计593篇。龙源期刊网中,文章标题包含“甲午”,年份为“2014”的报道,共有259篇。两大期刊平台数据叠加,去除重复报道,2014年国内期刊相关报道数量共计618篇。剔除纯学术理论研究性质的期刊文章205篇 ,共剩下期刊报道413篇。这413篇报道中有几篇仅以“甲午”为年份时间,并非对甲午战争进行报道,同时也有部分报道因为搜索条件的限制,未被检索进入此次报道的研究范围。因此,总体而言,统计所得的413篇报道在数量上基本是有效的,它们可以很好地反映2014年度国内期刊对于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情况。

根据对413篇报道的统计分析,我们将参与报道“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期刊进行分类,得到时事政治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化生活类、财经类、军事类、教育类、历史类、科普类及其他类等类别(注:其中少量如《东北之窗》等财经时政类期刊,因其刊载内容更加偏向时政,笔者将其归为时政类)。相关报道在各类别期刊所占比例差别较大,主要集中在五大板块,即时事政治类占38%(155篇)、文学艺术类占25%(105篇)、综合文化生活类占11%(44篇)、军事类占5%(21篇)、商业财经类占4%(17篇)。如图表1所示:

图1 2014年国内期刊“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分类占比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报道,不同类型期刊其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既体现出中日甲午战争的政治性,同时也体现了这场战争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表面上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但其失败的根本在于制度,在于不发达的清朝的经济基础和尚未觉醒的民众的思想意识。因此,当时序进入现当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去反思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将有助于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各类期刊对于“甲午战争120周年”的重点聚焦,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民族正视屈辱历史的积极态度,展现了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立足过去、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决心。

二、时政类期刊与“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

(一)时政类期刊报道的基本情况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重要的战争,其结果对于清朝政府影响巨大,因此,对其报道数量最多的也是时事政治类的期刊(155篇)。随机选取部分时政类期刊作为样本,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把握时事政治类期刊总体的报道情况。

图表2 时政类期刊报道数量比较

首先,从报道数量来看, 根据图表2的统计,报道量较大的期刊主要有两类:其中,《侨园》《政工学刊》《共产党人》《北京观察》等均属于党政类期刊;而《台声》《两岸关系》则属于面向海峡两岸进行政治传播的时政类外宣期刊。 统计显示,党政类及时政外宣类期刊的着墨最多,报道力度最大,所占比例最高。

党政类期刊,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主办的刊物,它是党员干部交流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和探索发展思路的有效载体,是交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党政类期刊聚焦和反思中日甲午战争,可以提高党员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加强民族责任感。其中,《共产党人》2014年第10期在《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一文中指出,“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是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是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红旗文稿》2014年第23期刊载社科院历史所鱼宏亮先生《让历史照亮未来——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一文,深刻指出“科学与技术虽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从来不会孤立地发挥作用,技术从来都依附于特定的人及社会组织系统。一场战争的成败固然可以归因于某一单一因素主导,但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长达半个世纪的曲折顿挫,其深层原因是对人和制度的拷问” 。

面向海峡两岸的时政类外宣期刊之所以报道力度较大,其主因在于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同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随后,台湾人民奋起抵抗,黑旗军也加入其中打了将近一年台湾才沦陷,台湾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台湾同甲午战争的历史渊源相当深厚,正如《两岸关系》刊载的《殇思甲午·吾辈自强》一文所言,“甲午战争前,两岸的历史是一模一样的。但甲午战争后,两岸的历史就产生了断裂。甲午战败、乙未割台,既是台胞乡亲的历史悲情,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伤痛,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台声》2014年第3期则推出台湾淡江大学林金源先生《三个甲午 两种选择》一文,以“甲午”为标志将台湾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第一个甲午,台湾沦为日本禁脔。第二个甲午,台湾迫为美国棋子。第三个甲午,中华民族展现复兴契机。台湾只有两种选择:置国家一统于政权之上,参与民族复兴;或继续自外于中华,与祖国大陆为敌。台湾乡亲请慎思。”文章以甲午战争120周年为契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两岸关系,探讨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向。

其次,从报道主题来考察,不同的时政类期刊根据各自的内容特色和报道特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策划和组织了此次报道。我们选取《三联生活周刊》《求是》《南风窗》《新民周刊》《人民论坛》《小康》等几家知名时政类期刊作为分析样本,其报道主题和报道标题如下表所示:

项 目刊 名 报道标题 刊期 报道主题三联生活周刊 甲午沉船:120年后重见天日 45 通过近期发现甲午残骸事件对古今技术进行对比求是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在知耻奋进中肩负起强军兴军的历史责任——写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14;19 反思历史,以知耻奋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南风窗 殖民时代的中日甲午之战 15 梳理历史,对比分析了当时的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的局势新民周刊 如果甲午再战……;亚洲之痛的“原型”;1954,一个很妖的年份 6 由甲午战争论及现今的中日关系小康 甲午之祭:帝国首败惊 9 从甲午战争论及清政府的改革人民论坛 日本甲午情结与战争风险;甲午战争“历史宿命”观三大谬误 7;13 从人民的情感上来论中日两国关系

从以上期刊设置的主题来看,不同期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技术、制度、人民舆论等)探讨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各种主题。多数文章由分析甲午战败的原因引申到当时清政府的改革失败,尤其将中国的洋务运动同日本的维新变法进行了对比。比如《南风窗》2014年第15期的《殖民时代的中日甲午之战》一文,用小标题“清日改革殊途”将内容单独列出,指出“就变革的起点而言,大清国并不输于日本”,“但因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其成果也不成系统,不过是泥足巨人身上零星的点缀,并不能以点带面,而明治维新却堪称国家体系近代化的范本。”另有一值得关注的视角,是从历史主体上去探究甲午战败的原因,比如《人民论坛》2014年第13期刊载的《甲午战争“历史宿命”观三大谬误》一文指出,对于北洋海军战败原因研究中存在不足,“就是忽视对历史主体作用的研究,片面地认为甲午战败仅是一些历史客观因素叠加的必然‘宿命’”,指出片面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容易给人们造成错觉,以为“甲午之败,败在体制的落后和军队的腐败,只要这些客观的不利因素存在,即使经费投入再多、装备再精良、海军再强大也注定无法打胜仗。这样的认识偏差让甲午战争的研究偏离了史实,误导了舆论,对鼓舞军心士气起反作用,甚至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 ”。此观点颇有见地,亦值得更多的媒体报道者及民众从更多的方面对甲午败因进行反思。

(二)时政类期刊报道的基本特点

1.封面报道全面丰富

封面报道,作为期刊媒体传播重大报道选题的一种报道形式,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一年度重大事件,众多时政类期刊纷纷将其设置成封面报道,全面体现了时政类期刊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

《新民周刊》2014年第6期封面

一般而言,时政类期刊具有严肃、稳重的特点,封面设计也以简洁大气以主。《新民周刊》2014年第6期和《社会观察》2014年第2期,分别将“如果甲午再战”“2014,新甲午风云”的封面报道标题,以黑体粗壮大字置于封面的显要位置,并以浪花与雪花的简单点线面构成画面作为背景,构图简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4期封面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7月下)第14期,以中日两名官员的照片作为封面,昏黄的晕染处理效果,突显了历史上的沧桑感,封面报道《甲午战争的22个谬误》通过对比和历史考证,点评了22个普通百姓对于甲午战争的误解,其中就包括对“刘公岛妓院、赌馆林立”“军官普遍吸食鸦片”“军舰载客赚钱,参与走私”等民间较有偏颇的议论,逐一予以解释和澄清,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面貌。同时,文章针对“日本把《马关条约》的赔款全部用于教育 ”这一论断,用客观的数据予以否定。

2.图文并茂,古今对比

时政类期刊此次报道普遍采取图文相配的形式,使其设置的报道达到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效果。同时,鉴于时政类报道具有严肃性的特点,因此,其在图片的选择上也大多较为慎重,图片表达以突显历史事件本身为主,在色彩运用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较少标新立异,整体显得严肃、大气、端庄、稳重。《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45期封面报道,以《甲午沉船:120年后重见天日》为题,将120年前的黑白照片排入了版面正文,使得今日的我们可以以照片的形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回忆起当年的种种情形。如下图所示,将北洋水师致远舰水兵在甲板上的合影同沉船打捞考古的现代照片放在一起,进行了古今对比,从图片人物的精神风貌、动作神态让人感知过去,抚今追昔,并对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

《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45期插图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7月下)第14期以封面故事的形式进行了六篇的报道,其中一半为历史事实真相的探究,如《甲午战争的22个谬误》《邓世昌真“相”》《谁描黑了北洋海军》。可见,其策划思想在于拨乱反正,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报道中还利用数据图表的形式对清政府的收入支出,以及在海军上的支付比例作了详实可信的说明。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4期插图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4期插图

三、文学艺术类期刊与“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

(一)文学艺术类期刊报道的基本情况

文学艺术类期刊涵盖面相对较广,包括了文学类、书法类、设计类、电影类、戏剧类等多个类别。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国人思维、情感转折的一个重要关口。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文人看到了清政府改革的失败,真正开始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命运感到担忧。“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而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亦给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这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同时也是一段可忆可泣的爱国故事。故而,文化艺术类期刊相关的报道数量达到了105篇,占据了中国期刊2014年度报道总量的25%。

第一,从报道数量来考察,我们对文化艺术类期刊的报道数量进行了初步统计,如下图表3。统计显示,报道数量最多的期刊为《时代文学》,共报道了11篇,而《大江南北》则有8篇,其他杂志发表数量相对较少。

图表3 文学艺术类期刊报道数量统计

第二,从报道主题来看,文化类的期刊不是以弄清事实真相为目的,而主要以抒发和传达情感为主旨。因此,其报道的主题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甲午战败悲愤痛惜的国民情感。如《时代文学(上半月)》2014年第6期刊载的多首诗歌作品中就有,“甲午 /因为一场战争 刘公岛 /成为历史上一枚巨大的感叹号/一枚卡在喉咙里的骨刺/依然让我哽哽咽咽”。再如《大江南北》2014年第7期中的“国强岁月犹 思痛,十亿炎黄岂可忘”。虽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但遗留下的情感随着人们血脉的继承仍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生。

第三,对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抨击。如《威海卫文学》2014年第4期《又是一个甲午年》一文中提到“回溯历史,假如清政府目光敏锐,从‘长崎事件’中就能洞悉出日本排华的野心,对这个小国不掉以轻心;假如朝廷生活不那么腐败,把修建颐和园的经费,用于添置新型战舰和弹药,日本购买的吉野就会被我军抢先购买,军事防备顺应加强……”再如《时代文学》(上半月)2014年第6期上有诗云:“屈辱的马关条约/让人痛恨、遗憾/1895 年 4 月 17 日/血淋淋的现实/就这样无情地跟清政府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东洋倭寇的淫威下/腐败无能的李鸿章们/从此遗臭万年”。

第四,对于北洋海军将领英勇作战的歌颂。如《时代文学》(上半月)2014年第6期的诗歌《想起那个甲午年》中“自杀殉国的将军/只有自杀 留下一缕忠魂/血性的舰长 溺死爱犬/与心爱的战舰一同沉没”,作者宁昭收以简练的诗句为读者描绘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第五,对于当今日本政府对华强硬态度的不满。如《大江南北》2014年第7期刊登的《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借尸还魂”》一文,就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写起,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比古今国际形势,提醒中国人民要居安思危,奋起自强。

以下是几家文化类期刊报道的主题和相关文章的标题,通过它们的比较,可以窥斑见豹,可以了解主流文化艺术类期刊对“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这一年度重大事件表现的形式和传播的角度。

项 目刊 名 文章标题 刊期 报道主题中华诗词《甲午战争120周年诗词选》征稿启事;殇甲午海战;中华军旅诗词“甲午、甲午”采风团赴山东考察;诗忆甲午3;5;6;9 对举办的活动进行报道,并刊登诗词中国作家 隔岸的甲午(节选)——日本遗迹里的甲午战争20 从日本文化的角度去看中日甲午战争威海卫文学 又是一个甲午年;浣溪沙·甲午海棠放歌 4;3 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晚 晴 鸭绿江外的血战;甲午海战中国为何会输;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7 思考战争及战败的原因当代作家 七律·甲午痛 5 七律绝句歌颂将领,痛批当时政府的腐败

比如《中华诗词》和《当代作家》,较多以纯文学诗词的形式去抚今追昔,体裁有五言、绝句,也有现代诗歌。其他文学艺术类期刊也根据自己的特色选择不同题材的文章。

(二)文学艺术类期刊报道的基本特点

1.封面报道,凸显主题

文学艺术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通常伴随着浓浓的书卷气和人文情怀,或宁静,或淡雅,或意蕴深长。比如《威海卫文学》2014年第4期,在封面中突出封面专题《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专辑》,没有炫彩夺目的设计,沉着稳重,淡远雅致,自有一番文化的韵味。《晚晴》2014年第7 期,则以《甲午祭:中国为什么会输》这一封面专题,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了重点报道,封面设计由一尊雕塑作品艺术处理后的人物形象构成整个封面的聚焦点,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于北洋海军将领大无畏的爱国精神的颂扬。

《威海卫文学》2014年第4期

《晚晴》2014年第7期

2.图文并茂,形式各异

《中国作家》2014 年第20 期,从日本的国情以及日本当时的文化意识背景出发,去考察日本侵华的原因和过程。其中插入了不少日本当年的风物图片,如体现日本风情的一间松下村塾图片,对侵华战争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伊滕博文的人物照,还有伊滕博文的故居图片。文章试图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历史上中日甲午战争的更多更深的原因。日本相关建筑及人物图片的植入,有助于我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更为直观地去感受当时日本国内的情景与氛围。黑白无彩的照片虽为当时技术所限,却更能体现特有的历史感。

《中国作家》2014年第20期插画

《中华文化画报》2014年第2期,刊登一篇名为《书画名家楹联喜迎甲午马年》的报道,对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开的甲午纪念活动进行了传播,它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展现了38位书画名家近七十幅楹联作品,并将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力以及甲午精神结合起来,介绍了中国纪念历史事件的特殊活动形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报道注重图文并茂,比如下图将人影处理成黑色加以虚化,目的在于凸显画面中的书法作品。这种简单的红、黑、白色彩的搭配,大气典雅,透着浓浓的古典文艺气息,文化味十足。

《中华文化画报》2014年第2期配图

四、综合文化生活类期刊与“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

(一)综合文化生活类期刊报道的基本情况

综合文化生活类期刊,一方面指较为综合的期刊,并无明显的专业倾向性,如《新天地》;同时,它们面向的受众也是较为综合性的受众,如《世界知识》。这类期刊,是最贴近大众生活的一种期刊,它是“知识性、文化娱乐性、生活指导性和实用性”期刊的总称。此类期刊政治性弱、专业性弱、商品性强,文化层次上也最适合普通民众。

首先,从关注程度和报道数量的角度来看,根据笔者统计,2014年度综合生活文化类期刊有关“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报道共计有48篇,占本年度全部报道总数的20%左右的比例。此类期刊中各刊涉此报道的频率,如下图所示。

图表4 综合生活文化类报道数量统计

其次,从切入角度和报道主题的角度来看,由于综合文化生活类期刊的读者为普通大众,因此其内容报道相比其他类型期刊要更为通俗,报道角度更注重对中日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实整体情况的反映,以及普通百姓有可能感兴趣的方面或可读性较强的内容。其报道主题一般聚焦在与民众生活关联更为紧密,或者大众关注度较高的某些话题上,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北洋水师军费问题、战争失败原因问题、中日甲午舆论争夺问题等。以下是我们随机选取的几本此类期刊的报道情况。

项 目刊 名 文章标题 刊期 报道主题百姓生活 甲午战争:缘起、过程及教训;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与钓鱼岛劫难 11 事件回顾工会信息 甲午回眸 :清廷耗巨资购置舰队,值吗?甲午战争 23 北洋水师的军费问题海内与海外 同仇敌忾凝碧血——甲午海战牺牲的北洋水师外籍雇员 4;3 为北洋水师鸣不平南方人物周刊 甲午选战下的台北 42华夏关注 中日打响“舆论甲午战争” 2 借甲午舆论谈中日关系世界知识 甲午120年之思·系列报道 15;16;17;21;22 分析战败原因,催人奋进

其中,《百姓生活》2014年第11期,用3篇文章对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进行了报道。其中《甲午战争:缘起、过程及教训》一文对甲午战争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较大的事件结构的角度引发人们对于甲午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另一篇报道《甲午战争与钓鱼岛劫难》,则回顾了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觊觎钓鱼岛并开始准备对华战争的历史轨迹,将甲午战争与钓鱼岛争议联结起来,较好地抓住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兴趣点,可读性强。

《工会信息》作为一家面向工人群体的特殊刊物,在2014年第23期刊发《甲午回眸:清廷耗巨资购置舰队,值吗?》一文,给读者展现了清政府为打造北洋舰队所消耗的“巨资”究竟有多大,通过占据清政府财政收入七分之一的海军军费数据,以及老百姓日常花费的数据,客观报道北洋水师的军资消耗,简明直观地反映了北洋水师对于清廷的重要性。

(二)综合生活文化类期刊报道的基本特点

1.用图贴近读者、色彩亮丽

对国人而言,中日甲午战争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因此配图多以灰色、暗色系为主,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未免过于沉重,因此,综合生活文化类期刊普遍采取了更加贴近读者的图片处理方式,比如《海内与海外》将标题用红色色条为背景将文字进行反白处理,然后漂浮于暗黄色的古旧照片之上,图片整体颜色对比明显,严肃稳重的同时不失活泼亮丽。这样处理之后,严肃中透着生动,生动的背后又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整个报道,图文相配,相得益彰。

2014年《海内与海外》插图

2.用语恳切活泼,情感丰富

生活类期刊面向一般的百姓,受众分类也多以年龄段、地域来划分。如面向国际的《海内与海外》《世界知识》《海外星云》这些期刊多带有一定的国家形象色彩;面向老年人的《新天地》和《开心老年》则在用语上较为保守正规,并且文中会穿插一些诗词或少许的古语,如《甲午战争,谁是胜利者?》文中李鸿章的回答:“割地不可行,议和不成则归耳!”

再如《甲午陆战,清朝因何而败》中引用评论“淮军万不可用,宿将久经凋谢,继起者非其亲戚即其子弟,均未经战阵之人……骄奢居人先,战斗居人后……一经战阵,官则惊慌失措,兵则四散奔逃”,对于偏爱纸质阅读的老年人而言,这样的文章风格相当适合其阅读口味。

《海内与海外》的报道《同仇敌忾凝碧血——甲午海战牺牲的北洋水师外籍雇员》中有这样的语句:“对北洋水师的种种指责、歪曲,做为中国人怎可自毁自弃加以自污?甚至将当年日倭对北洋水师的造谣污蔑,时至今日仍津津有味加以传播,遑论此心甚不可问,更是令人匪夷是何居心!?”可以看出,对于北洋水师,报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同情,而对于影视剧作以此谣言作为典型情节大肆渲染的对象更是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之声,语句中言辞恳切,情感溢于言表,这对于百姓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华夏关注》2014年第2期的报道《中日打响“舆论甲午战争”》一文,以电影《哈利·波特》中阴魂不散的“伏地魔”这一影视形象为切入点,将中日两国外交官互喻“伏地魔”为话题,使得目前中日两国关系这一严肃的政治话题轻松化。文中还引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语句,戏称“诅咒安倍‘就该睡不着觉’”,再更直接一点的在文章最后提到“中国要把自己的要求讲述得简单明了,就是日本首相不能参拜甲级战犯,因为他所参拜的是同希特勒、戈培尔一样的罪人。”可见,其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力图将严肃的问题通俗化,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报道的内容和所传达的情感。

五、军事类期刊与“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

图表4 军事类期刊的报道数量统计

军事类期刊重视对信息的深度挖掘,以形成专业化题材, 追求见识领先,强调军事思想,以报道军情及军人生活为主,主要面对的读者群体为军人及军事爱好者。比如《军营文化天地》就把“贴近,再贴近部队基层”作为办刊宗旨。军事类期刊此次报道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军事类报道主要是以报道军人生活状况的期刊为主要传播渠道,报道侧重于对军人精神层次的启发。如《解放军生活》2014年第8期在《碧涛万顷埋忠骨——祭甲午海战功勋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一文中,主要对北洋海军将领邓世昌个人性格、治军理念进行了介绍。《信念·爱国·尚武——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祭》则由“信念”“爱国”“尚武”三个词语展开全文,意在提高当代军人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重走甲午路 新海防引“爆”强军冲击波》则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120年前的甲午军事布局图,版面设计以适合军人和军迷阅读为目标。

《解放军生活》2014年第8期专题报道配图

除了对军人精神层面的启发外,军事类期刊还对军事思想(如《日本军国主义的前世今生——通过甲午战争透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军事布防(如《军事后勤保障视野中的甲午战争殇思》)、军事战略(如《中日战略选择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反思中日甲午战争》)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较为专业化的分析。

军事类期刊由于刊物性质和读者的小众化或分众化,因此其内容聚焦点均着重于军事层面的专业分析,对于小众化的特定人群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我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军队的文化建设等,都起到正面的的推动作用。

六、商业财经类期刊与“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

首先,从报道数量的角度来看,商业财经类期刊对于此次“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报道相对较少(见5图所示)。一方面是由于期刊内容偏向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商业财经类期刊的总体数目与其他类型期刊相比,本身就偏少。商业财经类期刊的主要报道内容多为展现产业领袖生存状态,透视行业市场投资机会,深度解读财经热点事件。其中,尤其是对于财经人物和财经事件的深入报道和解读,是所有财经类期刊在内容设置的重中之重。

图表5 商业财经类期刊的报道数量统计

其次,从内容设置和报道角度来看,参与此次报道的商业财经类期刊,其内容和主题也体现了此类期刊的专业特点。随机选择5家商业财经类期刊,考察其报道主题,可以清楚地看出,涉此话题的报道内容也都主要倾向于同经济相关的方面,比如甲午战争时期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税收情况等等。

项目刊名 题 目 刊期 报道主题财经 甲午前后:中国为什么“两头穷” 30 分析了当时的经济情况,解释甲午前后佃农及朝廷经济贫穷的原因经济导刊 关于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总结;甲午之思 9 两篇报道分别从中日两方的角度去分析甲午战争,并反思当前中日关系中国税务 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年祭 8 分析甲午前后清朝的财政税收状况齐鲁周刊 绝版甲午:谁动了李鸿章的奶酪? 50 讲述了李鸿章被弹劾“腐败、通敌”的始末商周刊 甲午海战与青岛:晚清军港梦的兴衰往事;甲午战争的文化沉思16,17 对甲午战争的始末进行了梳理;

其中,《经济导刊》偏向学术性,但是其遣词造句、用语表达亦能为大众所接受。其在2014年第9期的《关于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总结》一文,是从日本的角度去分析,由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引入到对日本二战失败的分析,对日本的东南亚霸权战略、军事思想做了深入的探讨,并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实际上是中国进步的历史契机,明确说道“道路危机反倒促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去论述中日甲午战争,肯定了它对中国历史进程正面的推动作用。而另一篇《甲午之思》,则从中国的情况去分析这场战争,指出脱离民众的政府难当抗御强敌的历史重任,并由此反思现今党与群众的关系,意义深刻。

《经济导刊》2014年第9期插图

《中国税务》2014年第8期则刊载《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年祭》一文,文章以甲午战争战前、战中、战后的财税博弈情况为视角,通过历史资料对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军费支出、关税政策作了分析,并通过与日本的对比,以方便读者理解各项数据的意义。在该报道中,作者采用和呈现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使得有关报道显得更为真实、客观、可信。

《中国税务》2014年第8期插图

总之,就商业财经类期刊报道的总体情况而言,关涉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报道数量相对较少。所刊文章切入点一般相对较小,报道方式更倾向于深度挖掘,倾向于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以增强其报道的客观性,其中多篇文章的内容涉及到了政府财政税收、国民的经济水平等方面的经济性问题,凸显了商业财经类期刊的专业特色。从版面安排上来看,相关报道的篇幅一般都不长,版面编排、图文配置,也倾向于简洁大方。

七、中国期刊“甲午战争120周年”报道的传播效果

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历史转折点。从沉睡中惊醒的近代中国,从此走向全新的强国之路。120年之后的今天,如何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纪念与反思,来促进整个民族进一步更好地向前发展,成为各大媒体认真考虑的一大难题。从电视、电影到报纸、网络,各类媒体都在努力结合自身特性和传播优势认真探索。我国期刊类媒体则扬长避短,根据自身优势遵循深度、客观的报道原则,精心组织和策划选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对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报道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梳理甲午战争始末,揭示历史的真相

对于时效性欠佳的期刊媒体而言,报道的客观与深刻才是其立足市场竞争的根本。对于甲午战争,除了唤醒大众心中的爱国情感,更应厘清历史真相,方能帮助人们客观、理性地对待过去,找到对于现实有用的经验启示,而这才是纪念活动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甲午战争的印象,都停留在海军“致远舰”、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就义之上,对于整个的战争的前因后果不甚理解,甚至还传出了诸多谣言,这些谣言在不同程度上歪曲和模糊了历史的真相,弱化了甲午战败的真正原因,这些错误认识如果不被及时纠正,真相将永远被人遗忘,更无从谈及汲取历史教训,鉴古知今。如果抓住了这一点,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就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意义。国内众多期刊正是从以上严肃深刻的角度策划深度报道选题,很好地在“还原”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及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向民众展示追求事实真相的精神,直面历史屈辱的勇气。

(二)反思甲午战败原因,借古鉴今

甲午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而这场军事斗争“失败的意义与价值”,则是以血与火为代价的。正因如此,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期刊报道中,分析战败原因的文章占了报道的大多数,它们拂去历史的烟尘,多层次、多视角地做出了深层的分析与反思。无论是朝廷腐败、官员无能、行为保守、经费不足、海军军费被挪用等浅层次的原因,还是更为深层次的,包括中体西用的思想、重道轻器的文化、偃武修文的传统、海权观念与海军建设的得失、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以及文化、制度、理论、人物、事件等等,这些均被纳入了甲午战败的理性思考之中。虽然如今的中国同12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场战争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去记取。过去,日本和中国是在军事上的正面冲突。如今,战场换成了技术、经济、文化等领域,与日本的“战争”可以说始终还在持续着,因此多数期刊报道都由昔日的甲午战争联系对接到了当代中日关系的方方面面。

(三)铭记历史,居安思危

甲午战败,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进程。战后,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共约二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不仅使国内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暴发户,更加刺激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历史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制度或是军事上的失误,不少期刊将焦点落在了人民的思想意识上,落在了民族文化的落后上。在甲午战争之前,国民思想尚未开化,普遍沉浸在中国乃天朝大国的历史风光之中,仍然是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众多期刊的报道有意识地探讨和展现了“人”对于一个国家、一场战役的重要性。如今的中国处于一个总体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但是和平时期更应居安思危,更应看到和平环境之下全球大国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上的不断角逐和竞争。对此,国内期刊报道很好地利用了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人们聚焦和关注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并拓展性地引出了钓鱼岛之争、海峡两岸关系、中日关系、朝日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使得相关报道的内容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刻,也较好地实现了相关报道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的传播效果。

(作者祝兴平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爽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中国期刊风采

Chinese Journal Elegant Appearance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期刊历史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期待您的加入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