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5-01-19杨春兰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期刊网主办单位主管

杨春兰

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杨春兰

国内外期刊业发展的实践证明,集群化是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模式,为适应这一发展规律,我国科技期刊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改革,但目前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文章重点分析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几种模式,并在了解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一、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管理模式

1.依托主管、主办单位的模式

依托主管、主办单位模式是指科技期刊以主管、主办单位为依托,在同一主管、主办单位下,聚集多种科技期刊进而形成刊群集约化发展的模式。如截至2013年8月底,在中国科协的科技期刊中,有451种由中国科协主管,有27种由教育部主管,有119种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另有119种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还有一些期刊由其他部委或单位主管。从主办单位看,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作为第一主办单位的有731种,占总数的69.2%,其余期刊的第一主办单位分别为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有关政府部门等。又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到2012年10月为止,有126种医学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这个医学期刊系列在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界的权威性最强、影响力最大、数量最多。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在中国特殊的主管主办单位体制下,从期刊管理的角度,易于发挥期刊的合力;其弊端在于,容易出现以行政命令进行拉郎配的现象。

2.依托出版单位的模式

依托出版单位的模式是指,期刊社在编辑与出版分离的基础上,将出版业务统一委托有一定实力的出版商经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编营分离”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集约化的出版流程,在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有利于推进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部改革。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者汇聚了270多种科技期刊,每年出版科技论文30000余篇,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地球科学等为核心的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后者将70余种中国社科院院属期刊委托社科文献出版社统一印制、统一发行,最终做到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改进服务、提高效益。

3.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

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依托某一网络平台来集聚学科期刊的模式。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光学期刊网。目前,中国光学期刊网已整合国内95%的优秀光学期刊资源50种左右,进入全球TOP1%网站序列。此外,2008年6月建立的中国地学期刊网是国内地学界收录期刊最多的网站,目前已收录232种地学期刊;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是科学出版社以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为依托建立的信息服务网,目前已收录期刊164种。在我国目前的主管、主办制度下,跨地域整合期刊资源还存在种种障碍,这不利于我国期刊做大做强。而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它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选择。

除以上3种模式外,我国一些高校出版社成立的期刊中心和一些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也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期刊,形成了刊群效应。

二、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现状

1.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有多种模式,但集群化程度依然偏低

从以上对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分析可知,这些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集群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种种努力和探索,采取了多种模式的集群化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程度依然偏低。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为例,677种期刊参与了问卷调查,它们共由520个出版单位出版,即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3种。这种小规模分散设立出版单位的现象对出版资源整合造成困难,造成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步伐迟滞,这种局面亟待改变。此外,在学科刊群建设方面,虽然涌现出了中国光学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网站群等数字化刊群平台,但相较于我国数量庞大的学科分类,目前科技期刊学科刊群建设的数量仍然偏少。

2.学科刊群建设主要依托数字出版平台,并以提供信息服务为核心

从目前既有的学科刊群建设现状看,基本都是依托学科数字出版平台而存在,并以提供信息服务为核心来聚集本学科内的期刊,从而形成一定的合力。

如前文所提到的中国光学期刊网便是以相同专业为导向建立的跨主管、跨主办、跨地域的数字出版平台。一方面,该平台将光学领域内的期刊资源整合之后,牵头通过联合发行、联合广告、联合举办学术会议、行业展览、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等多种经营形式,提升资源整合的效率和紧密性,规模化经营的战略不断深入;另一方面,该平台将专业学科期刊集群化的模式进行推广和理念输出。2011年至2014年,中国光学期刊网将专业化期刊集群管理系统跨学科移植到中国水产期刊网平台、肿瘤期刊网平台、材料期刊网平台、工业仪器自动化平台,实现自我管理及远程维护,为相关行业的期刊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集群解决方案,帮助多个行业期刊打造领军期刊群。

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是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以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为依托建立的非盈利信息平台。EES 集学术出版资源、资讯、学术会议和专家库等信息为一体,平台借助自身已有资源和优势搭建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我国“地环”产业的发展。其集群化的数字采编平台着力于推出一个“地环”领域集稿件采编、投稿论文XML碎片化、在线发布、全文数据库并集成专业领域各类资源与服务于一体的集群化数字出版平台。

此外,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文献链接型期刊平台中国地学期刊网,收录地学期刊246种。还有材料科学网,它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创建,是我国首家冶金和材料领域研究与信息交流的服务平台。

3.期刊集群对期刊的管理仍以松散式为主

目前,不管是哪种模式的期刊集群,其管理模式都相对松散。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只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国光学期刊联盟目前由50家左右的期刊组成,由于这50家期刊社分属于多个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所以整个联盟缺乏内在的约束机制,只是因专业和兴趣而汇聚。因此,这种相对松散的“草根联盟”,也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期刊集群化如果要有质的发展,必须在主管、主办单位层面解决结构调整、利益分配等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发挥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趋势

1.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将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模式选择之一

国外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专业期刊领域,依托学科专业内容的网络集群模式是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模式。成立于1916年的美国光学学会(OSA),在学术期刊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为它从学会成立开始就出版期刊,百年来已汇集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光学期刊。Optics Infobase是美国光学学会建立的数据库,该数据库集成了美国光学学会独立出版的9种学术期刊以及与其他组织合办的6种期刊,这些刊物都已经被SCI收录。

我国科技期刊既有的发展模式也已经表明,学科刊群网络平台是集群化发展的有益选择。这种模式依托学科专业内容和数字平台,在跨越主管、主办、地域障碍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更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途径之一。这种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不但体现在期刊的聚合上,还体现在学科专业的聚合上。如中国高校文科系列学报 (由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联盟和中国知网创办),它借助中国知网网络平台,以入选教育部的高校文科学报20强为刊源,汇聚各刊的专业优势,进行横向深度合作,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学报》《哲学学报》《政治学报》等不同专业内容的网络专刊。这种办刊模式为我国高校文科学报做大做强和专业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因此,科技期刊以专业内容为依托进行集群化发展是未来方向之一。

2.专业期刊网络集群平台将由数字发布平台向数字出版平台转型

相对于大众生活类刊物,学术、科技期刊是最容易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载体形态,因为其主要功能是传播学术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相比于大众生活类刊物,学术、科技期刊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内容传播,那么这个内容是靠纸介质刊物来传播还是靠网络平台来传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大多仍然依托纸质版内容,停留在数字发布平台的层面,离针对网络期刊出版的数字出版平台还有一定距离。就专业期刊网络集群平台而言,其专业优势是最有利于实现从数字发布平台向数字出版平台转型的,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同一平台上多学科内容把关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同一稿件在不同编辑部之间的选择与取舍。数字出版+按需印刷将是未来学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专业期刊网络集群平台也许会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3.编营分离将成为依托出版单位进行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的最终选择

编营分离是指编辑部保留原有的编辑业务不变,把出版经营部分统一委托大型出版机构,实现编辑和出版经营的分离。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世界著名出版集团,虽然都拥有数百种到几千种科技期刊,进行集群化经营,但并不具体去编辑许多期刊。这种模式在《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7月30日印发)中也有论述:在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中,对于一部分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可采用编营分离的模式暂时保留编辑部,但要由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同时对采取这种模式的期刊类别做了限制:“在国家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中具有领先水平、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准,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转为期刊出版企业条件不成熟的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

编营分离的模式,既有利于学术、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也能进一步确保学术、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把学术、科技期刊的改革推向深入。因此,它将成为依托出版单位进行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的最终选择。

4.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依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出版机构并存发展

在期刊集团化运作方面,人们往往以国外一些大型出版集团为典型和榜样,如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不可否认,施普林格和爱思唯尔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我们也需要清楚地看到,国外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并不全都是规模化发展的模式,仍然有一些中小出版机构的存在。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潘云涛、武夷山的调研发现,国外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即使在美国、英国,出版100种以上期刊的出版集团也是屈指可数。如美国出版10种以上科技期刊的出版机构只占全部出版机构的3.3%;英国由1019个出版机构出版4323种科技期刊;法国有810种科技期刊,由348个出版机构出版;德国有2110种科技期刊,由715个出版机构出版;日本有1473个出版机构,出版1963种科技期刊,平均每家出版1.3种科技期刊。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多方面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防止出版业被大型集团垄断等不良现象出现,大多对中小型出版社都有明确的倾斜政策。

从国外经验看,即便期刊集群化发展程度再高,也依然会有一些中小出版机构存在,这样也有利于出版业的生态平衡。因此,建议国家对一些大型出版集团或者有潜力成为大型出版集团的机构进行重点扶持,并帮助其做大做强,没有必要“一刀切”式地要求所有出版机构都采用集团化、集群化的方式办刊。

[1] [2]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 闫群. 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初步探索与实践——以“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6-739.

[5] 杨蕾. 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0-735.

[6] 刘志新. 高校文科学报专业网刊的发展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106-109.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摘自《编辑之友》)

猜你喜欢

期刊网主办单位主管
声明
2021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免责声明
2020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2021 年铸造行业主要会议一览表
关于《统计与信息论坛》第一主办单位更名的公告
我是白骨精
梦想
我是白骨精
你的鞋夹痛了别人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