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腓骨钢板放置位置的比较研究

2015-01-19曹武周富根费自威蒋国华

浙江医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外踝后踝踝骨

曹武 周富根 费自威 蒋国华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腓骨钢板放置位置的比较研究

曹武 周富根 费自威 蒋国华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外踝的复位及固定是踝关节功能得以良好恢复的保障。由于在双踝骨折中距骨伴随外踝移位,因此在处理这类损伤时外踝骨折解剖复位非常重要[1]。此外,由于踝关节外侧软组织条件相对较差以及局部骨骼的解剖特征,使得传统的外侧入路外踝外侧固定不牢固,而且术后容易出现切口裂开、内固定器材外露等并发症。近年来我院对外踝骨折内固定手术采用后侧入路,钢板放置于外踝后方,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收治踝关节骨折(包含有移位的外踝骨折)患者98例。钢板放置在腓骨外侧共60例(外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42.1±6.5)岁,受伤原因:交通意外伤32例,运动损伤5例,高处坠落伤10例,暴力击打伤12例;钢板放置在腓骨后侧共38例(后侧组),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0~62(42.3±4.0)岁。受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1例,运动损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暴力击打伤8例。根据AO分型[2]:骨折类型为44-A3.2型(外踝撕脱骨折伴后内侧骨块)外侧组12例,后侧组4例;44-A3.3型(外踝横形骨折伴后内侧骨块)外侧组10例、后侧组8例;44-B3.2型(腓骨简单骨折伴内踝骨折伴后侧Volkmann骨块)外侧组29例,后侧组20例;44-B3.3型(腓骨粉碎骨折伴内踝骨折伴后侧Volkmann骨块)外侧组9例、后侧组6例。伤后24h内就诊者90例,2~4d就诊者外侧组5例,后侧组3例。所有患者受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5d,外侧组平均间隔时间为(3.82±0.81)d,后侧组平均间隔时间为(3.82±0.77)d。术前均有肿胀,常规予甘露醇辅以冰袋消肿,其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张力性水泡,经积极消肿处理后均消失。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伤后就诊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1)外侧组: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腓骨外侧入路,暴露腓骨。术中将外踝解剖复位后,用腓骨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从腓骨长短肌与跟腱之间进入用手指触摸到后踝骨折块,在C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经皮由后向前用空心钉固定或透视下用力背伸踝关节,通过后关节囊的牵拉作用辅助骨折复位,从前向后用空心钉牵拉固定后踝。内踝选择内踝切口复位固定。(2)后侧组:患者均取俯卧位。取跟腱后外侧缘纵行切口,分离皮下,保护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将腓骨长短肌腱和足踇长屈肌牵向内侧,显露外踝骨折,直视下复位外踝骨折,选用1/3管状钢板或重建钢板放置在腓骨后方进行腓骨骨折的固定。于腓骨肌腱与足踇长屈肌之间分离进入,结扎腓动脉穿支,完整显露后踝骨折及下胫腓后韧带,可以直视下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外踝固定后后踝多已经复位,直视下用空心钉固定后踝Volkmann骨块。同一体位下,屈膝、小腿外展、内旋位再行内踝切口,固定内踝骨折。

1.3 术后处理 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4h,同时对患者进行脱水消肿治疗,术后24h开始不负重踝关节功能锻炼,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有下胫腓联合螺钉的术后8~16周拆除,并逐渐进行扶拐负重锻炼。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踝关节功能按Olerud与Monlander评分系统[3]评定,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运动及运动后的反应、关节活动度、有无跛行、行走距离以及是否需要拐杖辅助等。分级标准:优91~100分,良61~90分,可31~60分,差<30分。观察切口有无感染、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钢板是否有外露等手术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不连或畸形愈合。外侧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6±1.5)周;踝关节功能优44例,良6例,可10例,优良率为83.3%。后侧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4.0±1.5)周;踝关节功能优2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9.5%。两组典型病例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见图1、2。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6,P>0.05),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251,P>0.05)。

图1 1例44-B3.2型踝关节骨折腓骨外侧钢板固定术前、后X线片比较(a:术前正位片;b:术前侧位片;c:术后第2天正位片;d:术后第2天侧位片)

图2 1例44-B3.2型踝关节骨折腓骨后侧钢板固定术前、后X线片比较(a:术前正位片;b:术前侧位片;c:术后第2天正位片;d:术后第2天侧位片)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外侧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5例,钢板外露5例,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达20.0%;后侧组患者无切口愈合不良、钢板外露以及感染情况。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0,P<0.05)。

3 讨论

复杂的踝关节骨折均涉及外踝,可以合并后踝或内踝骨折,治疗需要解剖复位和良好固定。腓骨在踝关节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保持下胫腓联合以上5~7cm的腓骨的完整性及解剖复位,对保持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非常重要。在复位固定的顺序上,一般先复位固定腓骨[4]。首先应恢复腓骨长度和纠正旋转,大多数不良愈合与腓骨骨折的分离、旋转和短缩有关,其后果会导致距骨外移。Ramsey等[5]指出,距骨向外错位1mm,即可使胫距关节面的接触减少42%,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因此而增高。当腓骨骨折复位后,后踝骨折通常也同时复位,距骨回复中心位置,因此对后踝内固定的指征选择一直存在争议。俞光荣等[6]总结后踝内固定的指征:后踝骨折块>25%踝关节面;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近侧移位≥1mm,和(或)存在下胫腓合不稳定。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存在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可作为手术内固定的相对指征。

传统的腓骨外侧切口,腓骨显露过程简单,钢板置于腓骨外侧,但存在以下问题:(1)外踝部外侧软组织薄,置入内固定物缝合时软组织张力大,影响切口愈合。特别是肿胀明显的患者,缝合伤口比较困难,若组织闭合不良或强行关闭可引起软组织水肿、坏死,进而继发感染。本文上述的切口并发症均发生在腓骨外侧组。(2)涉及踝穴关节平面以下腓骨固定需要考虑到螺钉对关节面的损伤,如有时钻孔难免穿入关节腔内而损伤软骨,也可能导致少量骨屑落入关节腔,势必增加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3)为了避免螺钉穿入关节内,骨折远端往往只能进行单皮质螺钉固定,在螺钉数目不多的情况下,钢板固定后的生物力学强度显得较为薄弱。(4)直视下固定后踝困难,往往需要延长原切口,软组织剥离范围较广,损伤程度大,但仍难达到满意的显露,并使术中X线透视的次数增加。

踝关节后侧入路、腓骨钢板放置于后方,首先避免了由于钢板因素引起的软组织张力问题。踝关节后侧软组织较厚,钢板可以被腓骨长短肌腱覆盖,并且不对周围组织产生张力中,切口容易愈合,术后伤口坏死及感染发生率低。本文腓骨后侧组患者的切口术后均无裂开、感染、钢板外露等并发症。从解剖角度来看,腓骨的后面比外侧面更加平坦,1/3管状钢板或重建钢板均易于放置,不必作过多的塑形,操作简便快捷。另外远端腓骨前后径远较内外径大,而且螺钉可以安全地穿透两层皮质而不用担心进入关节腔,其固定强度比外侧钢板固定更大,可使患者早期开始功能锻炼。从内固定的力学角度看,腓骨骨折线一般从后上到前下,腓骨钢板放置在后方,能有效防止远端骨折向后方移位,符合防滑接骨板的原理。该入路可轻松暴露胫腓后韧带及撕脱的后踝骨块,可在直视下复位,视骨折块的数量及大小选择螺钉或钢板固定,对于单块较大骨折块可选择螺钉固定,对于骨折劈裂较广、上下骨折线较长的可选择钢板固定,这种在直视下的复位及固定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方法[7]。牢靠的固定同样确保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为踝关节功能的有效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外后方切口可以充分暴露整个后踝和外踝,入路中主要涉及除腓动脉的末支,无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只须保护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另有报道指出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钢板、螺钉对腓骨长肌有潜在的磨损,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腓骨长肌炎而导致踝关节痛[8],故建议骨折愈合后1年内取出外踝后方钢板。

[1] 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M].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421-2422.

[2] 武勇主译.足踝部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8-252.

[3] Olerud,C.and H.Molander.A scoring scale for symptom evaluation after ankle fracture[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84,103(3): 190-194

[4] Robert W B,James D H,Charles M.Court-Brown.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M].6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6:2197.

[5] Ram sey P L,Hamilton W.Changes in tibiotalar area of contact caused by lateral talar shift[J].J Bone Joint Surg(Am),1976,58 (3):356-357.

[6] 俞光荣,赵宏谋,杨云峰,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7):774-777.

[7] Tornetta P,Ricci W,Nork S,et al.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to the tibia for displaced posterior malleolar injuries[J].J Orthp Trauma, 2011,2:123-126.

[8] Weber M,Krause F.Peroneal tendon lesions caused by antiglide plates used for fixation of lateral malleolar fractures:the effect of plate and screw position[J].Foot Ankle Int,2005,4:281-285.

2013-11-11)

(本文编辑:沈叔洪)

314100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外踝后踝踝骨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扩大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带线锚钉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